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目的 建立适合SPF猕猴种群建立与保持所需的B病毒抗体监测模式。方法 采用BV EIA及BVELISA等方法对本中心自繁自育仔猴从断奶开始进行BV感染情况跟踪。结果 从自繁自育猴中随机挑选218只断奶食蟹猴,92只断奶猕猴,经过近两年反复筛选得到25只SPF食蟹猴,9只SPF猕猴,此结果经美国BioReliatnce公司检测得到确认。结论 该模式能有效监测猕猴BV抗体变化,为本中心在国内建立猕猴SPF种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人工培育无特定病原体(SPF)TA1,TA2小鼠。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对TA1和TA2小鼠各3只进行剖腹产取出仔鼠,用SPF级BALB/C母鼠代乳饲养,对仔鼠进行标准化检测。结果:分别剖出TA1和TA2仔鼠15只(成活10只)和17只(成活15只),成活率分别为66.7%和88.2。对剖腹产小鼠进行病毒,细菌,寄生虫检测达到SPF级标准。结论:人工培育成功SPF级TA1,TA2标准化小鼠。  相似文献   

3.
冯相珍 《中原医刊》1999,26(9):18-19
我院自1998年起开展新式剖宫产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新式剖宫产手术(研究组)89例,年龄21~34岁,初产妇76例,经产妇13例,Pfanntnstiel’s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46例,年龄22~34岁,初产妇30例,经产妇16例,两组孕周、年龄、手术指征,无显著性差异。1.2 方法:Pfanntnstiel’s剖宫产术按文献报道的操作方法[2,3],新式剖宫产术方法参照马彦彦报道的方法[1]。即采用Joelcohen切口钝分脂肪层及前鞘腹直肌,纵形撕开…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养禽业的发展和疫苗生产的不断扩大,无特定病原(SPF)鸡蛋的需求量也随着增加。为了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1995年初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从美国引入了SPF种蛋。其中母系1800枚,父系200枚。引人种蛋在一个完全独立的屏障系统中孵化和饲养,经两次微生物监测完全符合引种标准后解除隔离。新种群按照预先设计的保种方案,经几个世代的保种繁育,各项生产性能表现出高于或等于引入种群的生产性能。特别是产蛋率和受精率从引人种群的83老和93老提高到85老和98老。与中心原有种群(澳大利亚)相比,各项生产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调查研究从老挝引种的食蟹猴BV、SRV、SIV和STLV-1四项病毒抗体阳性、可疑的比例,并对SPF种群建立过程中四项病毒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进而比较普通种群和SPF种群幼猴病毒抗体的阳性率。 方法 采用专用试剂盒对四项病毒进行连续监测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引种的1998只食蟹猴,BV抗体阳性比例高达52.35%,可疑比例为8.31%,抗体阴性的比例仅为39.34%;SRV和STLV-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45%和8.56%;未检测出SIV抗体阳性或可疑的食蟹猴。经过筛选后组建的SPF种群,2010年监测的BV、SRV和STLV-1三项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4%、1.01%和0.4%,经过连续5年的不断筛选和淘汰,截至2014年年底三种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下降至0.82%、0.27%和0.27%,未监测出SIV抗体阳性或可疑的食蟹猴。普通群繁殖幼猴B病毒抗体阳性的比例为9.71%,可疑率为1.85%;而SPF繁殖种群B病毒抗体阳性率仅为0.22%。 结论 连续监测病毒抗体并不断淘汰抗体阳性和可疑的动物对组建SPF食蟹猴种群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测定SPF小型猪阶段生长指标.方法采用隔离器内人工饲养方法对中国Ⅰ号小型猪的剖腹产仔猪进行SPF化饲养,在仔猪初生、30*!d、60*!d分别测定其体重、体长、胸围及体高,并与自然环境下饲养的同龄仔猪进行比较.结果自然环境下饲育的仔猪在各测试期的体重、体长、胸围和体高均明显高于SPF条件下饲育的小型猪(P<0.01;0.01<P<0.05).SPF小型猪初生体重与体长、胸围、体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0.977,0.982;30*!d分别为0.900,0.916,0.982;60*!d分别为0.917,0.896%,0.913.结论实验测定的SPF小型猪各日龄组相关系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SPF仓鼠种群的建立及规模化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提高我国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质量,推动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进入国际市场,对普通级金黄仓鼠进行生物学净化.方法采用剖宫产手术,SPF金黄仓鼠母鼠代乳,建立SPF金黄仓鼠种群.结果去年年底建立了有200多对SPF金黄仓鼠组成的核心种群,经送中检所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室和英国Q-one公司检测,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检测结果达到国家SPF金黄仓鼠质量标准,尤其是英国Q-one公司检测的10种病毒全部阴性,符合WHO乙型脑炎活疫苗生产和鉴定规程中对金黄仓鼠的质量要求.结论通过剖宫产手术,成功建立起SPF金黄仓鼠种群,并在屏障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1.
张珂 《中外医疗》2012,31(13):31-32
目的探讨与研究3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方法本文选择了自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来我院行再次剖宫产手术患者资料190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首次行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式产妇60例,首次行新式剖宫产术式产妇70例,首次行传统子宫下段纵切剖宫产术式产妇60例。对3种剖宫产术式所用的手术时间、开腹至胎儿娩出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盆腔及腹壁的粘连情况、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等多项内容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3组产妇情况比较,手术时间、开腹至胎儿娩出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盆腔及腹壁的粘连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式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创伤小、粘连情况较好、住院时间短、产妇恢复情况好等优点,有利于再次行剖宫产手术,值得在临床上实施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近30年剖宫产率变化情况及剖宫产指征分析。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7月在北京城区6所医院妇科/妇检门诊要求常规体检的20~65岁已生育女性。采用自制北京地区产后女性生殖健康状况调查表对研究女性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娩情况及剖宫产指征。结果 2649例生育女性,按照末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1521例,剖宫产组女性1128例。调查人群总剖宫产率为42.6%,剖宫产率自1999年后进行性大幅上升,2009~2013年间剖宫产率达到57%。初次剖宫产的主要指征为社会因素,占总剖宫产率的26.33%,其次为难产,占总剖宫产率的12.5%。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比率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受教育水平大专及大学组剖宫产比率最高(χ2=24.585,P=0.000)。社会因素剖宫产比率在2004~2008年间达到高峰(36.8%),2009年后出现下降。高龄初产的比率逐年上升。结论 北京地区剖宫产率逐年升高(截至2013年底),1999年后剖宫产率增长明显,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导致的无指征剖宫产率增多。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比率与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显著相关。无指征剖宫产比率2009年后出现下降。高龄初产的比率逐年上升。过期妊娠为指征的剖宫产比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SPF级和清洁级兔的种群和生产基地,建立在清洁级环境中饲养、繁殖清洁级兔的技术,提高实验动物用兔的质量。方法 利用子宫摘除术,在无菌隔离器中剥离子宫取仔,用人工哺乳方法将仔兔培育成无菌兔,再将双岐杆菌等5种微生物接种到无菌兔体内,使其成为无特定病原体(SPF)兔,并进一步在清洁级环境中培育成清洁级兔。结果 共做10批,剖孕兔20只,每批得仔兔10—15只,人工哺乳成活率为7.1%~82%。共育成52只,并已开始繁殖。人工培育出的SPF兔和清洁级兔,经国家动物标准检测室(药品生物制品监定所)检测均合乎相应级别的国家标准。结论 人工哺乳培育SPF兔并转化成清洁级兔的技术已经成熟,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3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并提高产科质量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2月年间剖宫产率的变化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结果2014年剖宫产率31.18%,较前两年剖宫产率有下降趋势;其中以头盆不称、产程异常、胎儿窘迫、巨大儿剖宫产率下降明显,疤痕子宫及社会因素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率明显增加。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有望将剖宫产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率升高和指征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致剖宫产率升高及指征变化的原因,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在我院住院产妇的病例资料,分为三种分娩方式:顺产、阴道助产(包括吸引产和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结果:1996年至1999年剖宫产率显著低于2000年至2003年的,分别为31.4%和42.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前者阴道助产率(9.5%)显著高于后者(3.1%)(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难产和胎儿宫内窘迫占据第1和2位,社会因素近4年上升到第3位。结论:社会因素的增加、阴道助产的下降是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严密观察产程同时适当提高阴道助产的比率是降低剖宫产率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及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剖宫产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随机选取2003年及2007年剖宫产指征构成比比较,发现社会因素上升最快,其次是瘢痕子宫;2010年6月开始采取分娩镇痛、导乐分娩等措施,剖宫产率降低,其中社会因素所占构成比下降明显,瘢痕子宫跃居剖宫产指征第一位。结论:通过开展分娩镇痛、导乐分娩、孕期宣教以及应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药物等措施,可有效减少以社会因素等指征的剖宫产率,瘢痕子宫已成为主要剖宫产指征,严格掌握首次剖宫产指征和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成为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93例剖宫产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目前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仍为头盆不称、胎位异常及胎儿宫内窘迫,但社会性因素剖宫产率也占有相当比例,总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纵观剖宫产较阴道分娩弊大于利,建议应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术,以降低母儿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2年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结果近5年剖宫产率38.6%~41.2%。剖宫产指征中胎儿因素缓慢增加,居影响因素第1位;头盆因素逐年下降,但仍居第2位;母亲因素呈缓慢下降趋势;社会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珍贵儿指征增加显著。结论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降低社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剖宫产出血的原因及剖宫产指征与剖宫产出血的关系。方法 对1999年1月~2005年6月行剖宫产出血的12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9例剖宫产出血病例中:宫缩乏力81例.占62.79%;胎盘因素30例,占23.26%;切口撕裂3例,占2.33%;晚期产后出血1例,占0.78%。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出血14例,占10.85%。结论 剖宫产出血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出血率;宫缩乏力是剖宫产出血的首要因素;社会因素的剖宫产出血应引起社会和医务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