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的肝脏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严重传染病。HCV的主要传染源有急性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HCV无症状携带者。主要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血液传播是以前最主要的丙肝传播途径,不过随着献血者的筛查,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是由于目前检查手段的原因,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为控制输血传播HCV,必须用敏感准确的方法对献血员献出的血液进行HCV抗体检测。第三代诊断试剂是目前使用的抗-HCV检测试剂最多的,多采用酶联免疫间接法来检测血清中HCV IgG抗体。由于IgG抗体出现的时间较晚,早期感染者采集的标本很容易被漏检;另外,还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结果,是血清中类风湿因子以及非特异性IgG的吸附等干扰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37例输血后丙肝患者血清抗HCV出现时间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后感染是发生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之一,丙型肝炎的特异性诊断主要靠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HCV。然而感染HCV后血清中抗体出现的时间各不一样,本文对37例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CV出现时间及随访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病例为1992~1993年南京市第二医院及鼓楼医院住院丙肝病人。37例病人在本市有关医院最少接受200ml,最多接受了1200ml输血,对这些病人抗HCV随访时间为3年。2检测试剂抗HCV检测试剂盒由珠海亚利公司提供的美国UBI公司第二代试剂,多肽抗原含结构区和非结构区。二、方法ELISA法,步骤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受血输血前血液传染病三项指标检测的体会。方法 用EIA法,检测受血血液中HBsAg、抗HCV、抗HIV。结果 检测阳性率为6.99%,其中HBsAg阳性率5.84%,抗HCV阳性率1.14%,抗HIV阳性率0.01%。结论 开展受血输血前三项指标检测,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振江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9):1128-1128
丙型肝炎(丙肝)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欧美人群中HCV感染率为0.3%-1.5%,中东地区为5%。我国HCV感染率为3.2%。其主要传播途径是:(1)血液传播:我国某市对献血员中检测抗-HCV阳性率为7.9%,HCV感染率最高的危险人群以接受输血者为甚,占70%以上;(2)母婴传播;(3)性行为传播;(4)器官移植传播。有资料表明,成人感染HCV后约80%发展成为慢性丙肝,其中的20%在10~30年进展成肝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抗-HCV检测,防止HCV经血液传播,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9月广元市82875名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用国产进口抗-HCV试剂盒进行初检和复检,对2种试剂同时阳性或1种试剂为阳性结果者,直接进行血液报废.结果 本组结果显示广元市的HCV感染率较低.结论...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HC),是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主要是经血传播。据报道即使严格筛选HBsAg携带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仍高达10-15%,其中95%为HC。HC发病后约有20-30%发展为肝硬化,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原发性肝癌。鉴于HC的致癌和广泛流行,医学界惊呼其危害,呼吁要像对待艾滋病那样,认真对待HC的流行~[1]。为此我们将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检测应用于献血员筛选,国内用进口试剂对自然人群和献血员抗HCV调查已多有报道,用国产试剂检测抗HCV报道尚少。现将我们用国产试剂盒对献血员抗HCV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孝山  金宗骧 《天津医药》2003,31(12):812-815
丙型肝炎(HepatitisC)是目前最常见、预后较差的输血传播疾病之一,由于高度慢性化(50 %~80%),常可导致晚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1]。丙型肝炎病毒(HCV)在全球人口中的感染率约为3 %,感染人口1.7亿[2];在使用多抗原酶免疫实验(EIA)筛查献血员时,发现美国有30万抗 HCV阳性者是因输血感染的[3]。HCV感染存在自感染至血液中出现可以检测出抗体长达1~3个月的“窗口期”,因此 ,尽管血清或血浆抗 HCV阴性,仍然会有相当比例的HCV_RNA阳性血液或血液制品漏检,这些血液或血制品一旦给患者输入,患者就可以感染HCV,而罹患输血后丙型肝炎。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国产丙型肝炎(H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试剂假阳性产生的原因,方法:用ELISA方法把七家国产第三代抗-HCV试剂已经判为阳性的标本,分别留取60份,并以进口试剂复检,再进一步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确证。结果:国产抗-HCV试剂的假阳性率个别厂家达46.7%,结论:国产抗-HCV试剂假阳性率高,特异性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与输血量、抗-HCV和ALT筛检献血血液、国内厂商的抗-HCV试剂盒质量的关系。方法:抗-HCV采用ELISA检测,ALT用速率法测定,HCV-RNA用RT-PCR定性测定,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X呈正相关。输入异常ALT水平组血液的患者比输入正常ALT水平组血液的患者丙型肝炎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高(χ2=7.00,P<0.001),输入经抗-HCV筛检的血液比输入未经抗-HCV筛检的血液的丙肝发生率减少79.76%,有非常显著的意义(χ2=315.06,P<0.001)。献血者ALT异常数与抗-HCV阳性两者有关联性(χ2=176.81,P<0.001),但关系很疏远(Pearson列联系数C=0.046)。国产ELISA抗-HCV试剂盒的弱阳性重复性符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6,P>0.05),合计弱阳性重复性符合率是62.84%,不确定率是37.16%;总体阳性重复性符合率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0.02,P<0.001),合计总阳性重复性符合率是90.01%,总不确定率是9.99%。两次配对比较都证实国产ELISA抗-HCV试剂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8.05,χ2=30.11,P<0.01)。结论:随着输血量的增大,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符合Frost-Reed模型。血站的ALT检测有必要应该IFCC推荐方法,规范操作,减少误差,保证血液安全。建议血站用高质量的ELISA抗-HCV试剂,并增加HCV-Ag或HCV-RNA检测以缩短感染的"窗口期",减少HCV病毒感染的残余风险度,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抗-HCV筛查在预防输血后丙型肝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 采用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中HCV RNA,用ELISA法检测抗-HCV。结果 经抗-HCV筛查的31例输血后肝炎病例中HCV RNA阳性率9.7%(3/31)明显低于未经抗-HCV筛查的患者48%(12/25)(P<0.01)。结论 抗-HCV筛查可以减少输血感染引起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拟输血病人输血前状况,探讨有关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 术前抽血按操作常规检测。结果 妇科手术病人3939例,剖宫产妇670例,计4609例;术前抽血体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丙肝抗体(抗—HCV)、RPR及TPPA确证检测梅毒螺旋体、抗HIV抗体。其阳性率分别为HBsAg 14.0%、抗—HCV 0.065%、RPR 2.19%、TPPA 2.93%、抗HIV 0.022%。结论 手术前患者血清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测,对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但在我国一些地区供血(浆)者中,曾发生丙型肝炎暴发流行,HCV抗体阳性率高达70%以上,可见HCV也是目前严重威胁我国临床输血与血液制剂安全的重点病毒性传染病。为探讨丙型肝炎的传播与流行规律,为控制丙型肝炎的流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对不同血型的献血者HCV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级血站尽管对献血员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血清学及ALT检测,且一般至少检测2次均阴性者才能作为献血员,但既使如此仍难防范输血后丙肝、乙肝的发生。我国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的发病率为2~3.4%,且有上升趋势。除输血外,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输入血浆、Ⅷ因子、Ⅸ因子、纤维蛋白原等血制品也是易发生PTHC,为降低其发生率,笔者体会如下。一、提高检测筛查水平,优化供血质量应认识到抗-HCV在“窗口期”(从感染病毒到产生抗体的过程中)检测,则会造成部分感染者假阴性结果;更有极少数人感染HCV后不会产…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为保障患者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避免引起因血液传播性疾病导致的医疗纠纷.我们对手术或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5项、抗HAV、抗HCV、抗HEV、RPR、抗HIV进行了检测,现把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前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输血、血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及器官移植犤1犦。输注携带HCV的血液,即可发生丙型病毒性肝炎(HC)。为防止HCV血源性传播,避免或减少输血后HC的发生,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严格筛查,是重要措施之一。现将10708人份军队无偿献血者血液抗-HCV的检测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驻鲁部队的干部、战士及职工等计划内无偿献血者,年龄18~50周岁,平均22.4岁。无偿献血10708人份。1.2方法与试剂参考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犤2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抗HCV—IgM检测的价值,方法对60名正常人、20例活动期丙型肝炎患者及10例稳定期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抗HCV—IgM、HCV-RNA检测。结果两组抗HCV—IgM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丙肝活动期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01);HCV—IgM抗体阳性率与HCV—RNA阳性率相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抗HCV—IgM与肝细胞损害有关,可视为慢性丙型肝炎活动、HCV复制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由输血和输血制品引起的肝炎统称输血后肝炎(Post transfusion hepatitis, PTH),而丙型肝炎(HCV)在PTH中占很大比例。影响输血后丙型肝炎(Post transfusion hepatitis, PT-HC)发生的危险因素,国外学者报道的有:血液来源、供血者的ALT、抗—HBC、抗HCV和输血量,国内学者尚未有全面报道。上述危险因素中,各因素对受  相似文献   

18.
王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99-100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嗜肝性慢性病毒,HCV感染的慢性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输血是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对献血者丙型肝炎抗体(-HCV)的筛选,可减少输血后丙肝的发生。为了解我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CV携带情况,为预防丙肝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可靠,作者对全市2000年无偿献血者的抗HCV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献血员HBsAg及抗-HCV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渝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2038-2039
输血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已知有20多种,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较严重。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及采供血质量,以及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对献血员作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严格检测。淘汰了一些抗-HCV、HBsAg阳性献血员,淘汰率0.7%。为了保证输血  相似文献   

20.
李庆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64-65
目的:分析日常乙肝两对半检验工作中,造成新生儿单项HBeAg假阳性的各种原因。方法:标本选样中97例HBeAg阳性患儿均为本院出生1~4d新生儿,乙肝两对半检测采用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酶联免疫试剂进行检测。结果:97例患儿中,7例HBeAg仍为阳性且抗HCV抗体阳性,经查其母亲抗HCV抗体阳性,考虑母婴垂直传播。90例新生儿HBeAg均转为阴性。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在这97例单项HBeAg阳性样本中,除7例单项HBeAg阳性的新生儿血样与丙型肝炎相关外,其余90例新生儿血样均为HBeAg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