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肠外营养(TPN)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近9年150例采用PICC施行TPN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PICC进行TPN技术成功129例(86%).21例插管失败,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PICC施行TPN技术简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肠外营养(PN)的方法及意义.方法:治疗组286例经肘部、颈外、大隐体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PN,对照组286例经锁骨下深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PN.结果:治疗组穿刺成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血气胸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治疗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两组导管感染并发症和应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PICC施行PN技术简便,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3.
严骏  周瑞祥 《医药导报》2010,29(12):1592-1594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全肠外营养(TPN)、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接受胃肠手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 组)和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组(PN+EN 组),各24例。两组患者于手术后第 1 天开始分别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于手术前 1 天、手术后第 8 天检测体质量、血生化、营养状态指标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PN+EN组体质量、清蛋白、转铁蛋白下降幅度少于TPN 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N+EN组前清蛋白、纤维连接蛋白下降幅度明显少于TPN 组(P<0.05),白细胞、C 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均低于PN 组(P<0.05)。PN+EN组患者肠道通透性显著低于TPN组(P<0.01),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TPN 组(P<0.01)。PN+EN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TPN 组(P<0.01)。结论手术后PN+EN 较 TPN 能改善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肠外营养15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荣华 《成都医药》2004,30(5):259-260
目的:探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肠外营养(TPN)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近9年150例采用PICC施行TPN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经PICC进行TPN技术成功129例(86%)。21例插管失败,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PICC施行,TPN技术简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支链氨基酸在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肠外营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60例,按单盲原则完全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予以连续肠外营养1周。研究组应用高支链氨基酸制剂,对照组应用平衡氨基酸。比较2组氮平衡情况、血浆蛋白含量、术后疲劳评分和免疫功能。结果研究组先于对照组恢复正氮平衡,累积氮平衡也优于对照组。与术后第1天相比,研究组术后第7天总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上升幅度分别为(4.7±3.1)g/L、(0.34±0.25)g/L、(0.04±0.11)g/L,对照组分别为(4.1±2.3)g/L、(0.35±0.29)g/L、(0.04±0.09)g/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白蛋白上升幅度为(4.0±1.7)g/L,大于对照组的(2.1±2.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5、6、7天及累积疲劳评分分别为(7.3±1.5)、(6.1±1.3)、(5.0±1.6)、(53.0±6.7)分,低于对照组的(8.0±1.0)、(7.6±2.0)、(6.2±1.0)、(56.8±5.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相比,术后第7天研究组的CD;、CD;/cDf、IgG上升幅度分别为(9.5±3.4)%、(0.77±0.16)、(2.7±0.6)g/L,CD;下降幅度为(-5.6±1.2)%,优于对照组的(6.7±1.4)%,(0.21±0.13),(1.3±0.5)g/L和(0.6±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M变化幅度分别为(0.10±0.11)g/L和(0.09±0.09)g/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支链氨基酸是一种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肠外营养安全有效的氨基酸制剂。  相似文献   

6.
肠外瘘继发于手术、损伤、炎症、感染等。尽管外科手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肠外瘘仍是胃肠道手术后严重并发症,20世纪70年代肠外营养的提出,为肠外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组21例患者术中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于吻合口处,为肠外瘘的早期诊断和非手术治疗成功打下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研究胃肠道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行胃肠道手术的326例患者,将其分为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n =203)和肠外营养支持组( n =123),观察监测患者手术前和术后7 d的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胃肠道的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各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7 d,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结论胃肠道手术的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机体胃肠道手术后的前白蛋白水平,利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鸣  胡瑞祥 《云南医药》1997,18(6):438-439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在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钟鸣胡瑞祥朱军全肠外营养支持(TPNSupport)作为现代外科学的一项重大进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救治危重病人和治疗多种疾病中愈来愈发挥其重要作用。TPN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应为更多的医生...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肠外营养(CV-PN)应用于危重病人的重要性近年来已被充分认识,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应予以重视。现就我院1990年-1998年以来施行中心静脉肠外营养400例(均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出现的并发症作一回顾性总结。1穿刺置管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0.
肠外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利君  陈威  付少伟 《医药导报》2003,22(9):623-624
目的:总结肠外营养(PN)的应用情况。方法:对378例患者进行PN营养支持,所有PN液都是在空气净化台或层流间内配制成“全合一”的混合液,供患者ld内输注。结果:在PN期间死亡或自动出院8例(占2.1%),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明显下降,消化道手术后胃麻痹经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愈,恶性肿瘤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结论:营养支持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重症急性胰腺炎、颅脑损伤宜选用阶段性营养支持疗法,消化道手术后胃麻痹、恶性肿瘤首选TPN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杨元勋  秦利荣  方芸 《中国药师》2007,10(12):1235-1237
目的:观察胃肠道术后患者在经周围静脉全肠外营养(TPN)中应用谷氨酰胺(Glu)的有效性。方法:114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TPN组(对照组)和Glu强化TPN组(治疗组)。结果:术后第8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2组均有回升,但对照组回升较慢,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8天治疗组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术后经周围静脉TPN强化加入Glu比常规TPN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胃肠道手术病人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20例,术后接受1周常规输液,摄入热卡600kcal/d而无蛋白质;肠外营养组21例,术后持续1周摄入热卡30kcal/(kg·d),氮量0.2g/(kg·d);肠内营养组21例,术后1周给予热卡30kcal/(kg·d),氮量0.2g/(kg·d),术后第1天减半。结果:对照组病人术后1周体重下降4.42±0.85kg,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组术后1周体重下降分别为2.12±0.61kg和2.20±0.58kg,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别。大多数病人术后血浆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均低于术前,平均氮平衡对照组为0.98g/d,肠外营养组为-3.97g/d,肠内营养组为-4.11g/d,以上指标对照组与另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01),而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胃肠道手术后病人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基本相同,肠内营养具有费用低、实施方便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分别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5.
全肠外静脉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当今临床一项重要的营养支持、治疗手段。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维护器官正常功能,增强免疫防御能力,提高生存率。1998年2月-2007年2月我院普外科开展静脉营养治疗以来,已为658例患者安全有效的输注静脉营养液。  相似文献   

16.
全肠外静脉营养在医-院的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教学医院全肠外静脉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临床应用情况并加以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TPN中心配制室,统计该院1998-1999年的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TPN在新生儿科、小儿科、胸外科及普外科应用最为普遍,且营养组成及供给量基本合理,但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结论:为了更好的应用TPN,应成立一支专门的营养支持小组,以便提供安全、经济、适时、有效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7.
肿瘤患者大多术前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障碍,而手术的创伤和术后应激反应引起的分解代谢加强更加重了营养不良和免疫抑制,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并发症增多,死亡率增高和住院时间延长。全肠外营养( TPN)支持可增加肿瘤患者特别是术后恶性肿瘤患者肌肉组织和肝脏内糖原的贮存,使不能正常进食或超高代谢肿瘤患者维持较好的营养状态,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此外,很多术后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还在多次进行放、化疗,不但机体耐受能力下降,明显影响化疗效果,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生存质量。因此,关注术后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支持需求,特别是营养的平衡供给尤为重要。本文就TPN在术后恶性肿瘤的应用状况与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肠外瘘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为创伤、手术后的并发症,它造成生理紊乱,并发症严重,治疗难度大,时间长,耗费大,死亡率高。近年随着TPN(全胃肠外营养)在国内广泛开展,肠瘘治愈率大大提高,病死率降低至目前20%左右。但长时间TPN不但病人经济负担重,机体营养供给不全面,且易造成肠粘膜萎缩等并发症。我院从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共收住14例肠外瘘病人,采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相结合等综合方法配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缩短营养天数及住院费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69岁,最…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手术是普外科较为常见的手术之一,由于胃肠道的严重病变需要由胃肠外途迳直接将完全的营养要素输入到病人的血液,称为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support,TPN),现仅就胃肠道手术后病人的代谢反应及TPN疗法的几个问题介绍如下。1 胃肠道手术后病人的基本代谢反应1.1 神经内分泌反应:手术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胰高血糖素增加,使蛋白质和脂肪分解,精异生活跃,垂体  相似文献   

20.
刘斌  施雪松 《北方药学》2014,(8):158-158
一般来说,在进行了胃肠道手术后的病人,在应激期内以及在手术后的短期时间内都是不能够摄入肠内营养的,所以,也就需要对这个时期的病人采用肠外营养了。但是,在手术后的应激期内对肠外营养的摄入量却会影响到手术后的恢复。所以,对于这一问题,本文为了观察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于胃肠道手术后的应激期病人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