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维佳  于洋 《中医学报》2019,34(11):2454-2458
目的: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经筋组患者先进行足太阳经筋触诊,确定结筋病灶点部位后按照毫针针刺的流程施治,常见结筋病灶点为环跳次、志室次、肓门次、腰椎横突、白环俞次、中膂俞次、膀胱俞次、小肠俞次、关元俞次、大肠俞次等;对照组选择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为主穴辨证施治。两组均每天1次,共治疗8周。观察记录0周、2周、4周、8周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MDQ),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病例完成情况、安全性评价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筋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自第2疗程开始两组VAS、RMDQ、腰部静动态肌耐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治疗方案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时间因素发挥的作用在两种方案上有差异,经筋组随着疗程延长(尤其在4周后),评分改善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经筋理论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持续治疗时间超过4周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9,(11):2454-2458
目的: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经筋组患者先进行足太阳经筋触诊,确定结筋病灶点部位后按照毫针针刺的流程施治,常见结筋病灶点为环跳次、志室次、肓门次、腰椎横突、白环俞次、中膂俞次、膀胱俞次、小肠俞次、关元俞次、大肠俞次等;对照组选择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为主穴辨证施治。两组均每天1次,共治疗8周。观察记录0周、2周、4周、8周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MDQ),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病例完成情况、安全性评价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筋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自第2疗程开始两组VAS、RMDQ、腰部静动态肌耐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治疗方案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时间因素发挥的作用在两种方案上有差异,经筋组随着疗程延长(尤其在4周后),评分改善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经筋理论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持续治疗时间超过4周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激痛点"亦名"扳机点"或"触发点",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中存在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最早由美国临床医师Janet Travell于1942年提出。临床上根据激痛点所引发的症状将其分为活化激痛点和隐性激痛点2类,按压活化激痛点可引起3个主要临床现象:局部疼痛、局部肌肉抽搐反应及远端的牵涉疼痛[1]。  相似文献   

4.
臀肌筋膜疼痛症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在于能否准确找出活动的、隐匿的激痛点。笔者认为中医十二经筋理论中的臀部结筋病灶点与臀肌筋膜疼痛症相关激痛点的分布有一定联系,甚至重叠。该文探讨如何运用臀部结筋病灶点分布特征来寻找活动的、隐匿的激痛点,从而指导臀肌筋膜疼痛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能否用于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制备大鼠脊髓压迫刺激模型,利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监测大鼠脊髓正常状态下10 min时和压迫刺激后10 min时脊髓背部表面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以及血管管径的变化.结果 与脊髓正常状态下相比,脊髓压迫刺激后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管管径均有明显的减小(均P<0.05).结论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监测脊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刮痧疗法是利用特制的牛角刮痧板,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循行经络或病变特点,涂抹刮痧油等介质在体表进行刮拭[1],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目前多项研究证明,传统刮痧的作用机制与改善微循环密切相关[2-4]。经络刮疗法则是用牛角板在经络穴位上顺经进行无痛无痕的快速刮疗,无出痧,无外用佐剂,利用皮部与经络的关系,遵循"经络以通为用"的原则,自李定忠教授的“经络皮部按摩梳理法”发展而来,在多种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中均取得良好疗效,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比较传统刮痧疗法与经络刮疗法对心包经(大陵至郄门段)血流量的变化,观察2种刮法对局部微循环的影响,为今后经络刮疗的机制研究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7.
“读经典,做临床”一直以来被视为是中医成才的基本道路,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但是,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亦急需大量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深化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以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运用于中医“寒凝血瘀”理论的实验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在室温及寒、热刺激下小鼠耳廓微循环的血液运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医寒、热病机理论,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可视化、数字化呈现。据此可知,通过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2):146-15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测量脑梗死(CI)患者脑血流灌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36例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I组),并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非CI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测量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舒张末期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及平均流速,并计算前、后循环及全脑血流灌注量。同时,通过CI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根据供血区范围将其分为前循环供血区梗死(前循环组,101例)和后循环供血区梗死(后循环组,35例),并根据供血动脉将前循环组患者分为皮质支型组(32例)、穿支型组(55例)及分水岭区型组(14例),后循环组患者分为远端梗死组(15例)、中端梗死组(12例)及近端梗死组(8例),并对各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量进行比较。结果 CI组患者的椎动脉舒张末期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I组患者颈内动脉血管内径及舒张末期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I组患者椎动脉血管内径及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组患者右侧椎动脉血流量及左右侧颈内动脉血流量、前循环、全脑血流灌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后循环脑血流灌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前循环组患者的前循环脑血流灌注量低于后循环组(P<0.05),后循环脑血流灌注量高于后循环组(P<0.05)。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患者的全脑血流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支型组、穿支型组及分水岭区型组患者前循环脑血流灌注量、后循环脑血流灌注量及全脑血流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梗死组、中端梗死组及近端梗死组患者前循环脑血流灌注量、后循环脑血流灌注量及全脑血流灌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测量脑血流灌注量能够对CI患者椎动脉和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灌注量进行较好的分析和评估,在CI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曲池穴对痤疮患者面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影响。方法选取16名痤疮患者作为受试者,同时电针受试者双侧的合谷、曲池穴,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受试者电针前、电针时和电针后3个时间点的面部MBPU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电针前比较,电针时、电针后受试者面部MBPU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受试者面部MBPU稍高于电针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合谷、曲池穴可使痤疮患者面部MBPU升高,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进而提高患者面部皮肤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曲池穴对痤疮患者面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的影响。方法选取16名痤疮患者作为受试者,同时电针受试者双侧的合谷、曲池穴,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受试者电针前、电针时和电针后3个时间点的面部MBPU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电针前比较,电针时、电针后受试者面部MBPU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受试者面部MBPU稍高于电针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合谷、曲池穴可使痤疮患者面部MBPU升高,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进而提高患者面部皮肤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脑动脉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关系,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缺血性病变及症状提供血流动力学±据。方法选取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53例,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椎动脉超声检查,测量椎动脉内径( vertebral artery diameter,VAD),收缩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流速时间积分( velocity-time integral,VTI)、心率( heart rate,HR),并计算血管截面积( A)及血流量( Q),分析椎动脉发育不良对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病例组后循环血流量为(299.83±58.52) mL/min,对照组为(351.26±49.17) mL/min,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量(47.57±18.41)mL/min、舒张期流速(11.46±3.97)cm/s、阻力指数0.78±0.09,与健侧椎动脉及对照组左右侧椎动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不良侧椎动脉的血流量与椎动脉内径呈高度正相关性(R2=0.8878),而与阻力指数呈高度负相关性(R2=0.8494)。结论发育不良侧椎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减低,虽然健侧存在代偿,但后循环总血流灌注量仍较健康人显著减低,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缺血性病变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松解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三科接受保髋治疗的76例早中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采取针刀松解髋周结筋病灶点及经筋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取经筋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后两组均进行6个月的髋关节康复训练。在治疗后3、6个月进行临床疗效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3、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低于治疗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6个月的髋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高于治疗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的髋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心力衰竭患者(LVEF≥50%)和30例同龄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二尖瓣血流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E波血流速度(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A波血流速度(A)、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峰值运动速度(E’)舒张晚期二尖瓣环峰值运动速度(A’),并计算E/A、E’/A’。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测量左心室不同节段及时相的平均能量损耗(aEL)、循环值、涡流圈数及横纵径;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含量。比较两组E/A、E’/A’、血清BNP含量、左心室不同节段及时相的aEL、循环值涡流圈数及横纵径的差异,进一步分析BNP与aEL、循环值、左心室涡流大小及圈数的关系。结果:HFpEF组E/A、E’/A’和血清BNP含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HFpEF组不同节段、不同时相aEL均大于对照组,且从整体至心尖段,aEL逐渐减少(P<0.05);HFpEF组左心室快速充盈期前叶循环值小于对照组,心房收缩期后叶循环值大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术前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方法选取30例在我院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2d、术后10d,分别对患者行CT脑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分析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脑组织血流灌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患侧术前大脑皮层的CBV、CBF值均显著低于健侧,MTT、TTP值均显著高于健侧,(P0.05);术后,患侧大脑皮层的CBV、CBF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MTT、TTP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侧术后大脑皮层的CVB、CB、MTT、TTP值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患者术前的FIM评分平均值为(111.64±12.06)分,术后的FIM平均值为(120.87±8.5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颅骨修补术能够有效增加患侧大脑皮质区的血流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CT脑灌注成像是监测脑组织血流灌注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受累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方法 对2003年3月-2009年9月进行长圆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举肩次、肩贞次、肩髃次等9处出现频次均超过全部病灶点的25%,为高发结筋病灶点.结论 长圆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应着重在举肩次、肩贞次、肩髃次等处寻找结筋病灶点.  相似文献   

16.
周婕  尹立雪  蔡璐  徐芸  谢苓 《西部医学》2018,30(4):552-557
【摘要】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探讨左心室(LV) 能量损耗定量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选取MHD患者32例(血透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1例(对照组)。采用VFM技术脱机分析获取各组LV等容舒张期(P1)、快速充盈期(P2)、减慢充盈期(P3)、心房收缩期(P4)平均整体能量损耗(aEL T)及基底段能量损耗(aEL B)、中间段能量损耗(aEL M)、心尖段能量损耗(aEL A)和LV涡旋面积、循环强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血透组和对照组P1的aEL T、P2的aEL T、aEL B、aEL M、aEL A及P3的aEL A、P4的aEL T、aEL M、aEL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透组涡旋面积在P1、涡旋强度在P2、P4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透组P2与P4的aEL T均与E/e呈正相关(分别r=0.402,P<0.05;r=0.732,P<0.01)。结论 MHD患者舒张期多个时相LV整体和心室不同水平能量损耗增高,提示该期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VFM技术可为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提供更为精准的量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廖姗  阮骊韬 《四川医学》2019,40(8):846-84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人群的血管壁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的分布特点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12月期间在我科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存在斑块且血生化检查及病史资料完整者228例,按照有无冠心病(CHD)或脑梗分为两组:无冠心病和脑梗组,记为无病组;有冠心病或脑梗组,记为患病组。比较血管斑块处与其近端、远端的血管壁剪应力有无统计学差异。93例患病组(实验组)和135例无病组(对照组)行对比试验,分别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血管壁剪应力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影响。结果 双侧颈动脉分叉斑块处的WSS明显低于其近端及远端的WSS,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 05); TC(OR=0. 19,95%CL为0. 04~0. 81,P<0. 05)、脉压差(OR=1. 10,95%CL为1. 03~1. 18,P<0. 05)和LCCABIF前壁WSS值(OR=5. 855,95%CL为1. 007~34. 053,P<0. 05)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管壁剪应力的改变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 LCCABIF前壁WSSa值或许可以作为前瞻性“指标物”,对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进行早期预判,从而减少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降低其致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灌注核磁共振成像(PWI)技术观察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入院以来接受治疗的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使用PWI技术进行其血流动力学的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并未明显降低,脑中动脉灌注有所影响,重度狭窄或闭塞时的分水岭区灌注也有障碍,侧支循环代偿对脑中动脉灌注影响明显,对前交通动脉作用最明显。结论:单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时,使用PWI成像技术可以更好地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而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与侧支循环代偿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VFM技术以彩色多普勒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心腔内血流的分析来观察心腔血液速度、流量及涡流的时间-空间分布情况,实现了心腔内血流状态实时测量、准确定位,能较全面地评估人体复杂的血流状态。就VFM对于房间隔缺损的左室心腔血流流场运动状态及能量损耗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