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型(KSHV/HHV8)与卡波济肉瘤(KS)、多中心Castleman病(MCD)、原发渗出性淋巴瘤(PEL)等多种疾病相关,最近又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中发现其DNA存在,且有病毒源性自介素6-RNA(v-IL6-RNA)的转录。HHV8在这些疾病发病中的地位和致病机制尚不很清楚。本文简要介绍HHV8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疾病,重点讨论其与MM之间的关系及目前在此问题上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巧 《临床检验杂志》2006,24(2):158-159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 s sarcom a-assoc iatedherpesvirus,KSH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 an herpesvir-us 8,HHV-8),首次发现于1994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病理学家Chang等通过代表性差异展示PCR技术从1例AIDS患者的卡波济肉瘤(Kaposi s sarcom a,KS)组织中鉴定确认[1]。本文就KSHV感染及其检测方法作一简要综述。1 KSHV结构特征KSHV属γ2型疱疹病毒,是目前发现的第一种能感染人类的γ2型疱疹病毒[2]。KSHV具有典型疱疹病毒结构特征:病毒颗粒直径100~150 nm,含脂质包膜及电子致密的核心。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  相似文献   

3.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型与卡波济肉瘤、多中心Castleman病、原发渗出性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相关,最近又在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树突状细胞中发现其DNA存在,具有病毒源性白介素6-RNA的转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卡波西肉瘤组织中基质交感分子1(STIM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卡波西肉瘤、22例血管瘤、15例正常皮肤组织石蜡标本中STIM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卡波西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TIM1蛋白在3种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卡波西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79.41%,血管瘤中为81.81%,正常皮肤组织中为13.33%。STIM1在卡波西肉瘤组织和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IM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卡波西肉瘤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s=0.611,P<0.05),结节期高于斑片期和斑块期(P<0.05)。STIM1的表达水平与民族、性别、年龄、人疱疹病毒8型(HHV-8)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皮损面积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HIV合并HHV-8双阳性和HIV合并HHV-8双阴性的患者中STIM1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M1在卡波西肉瘤组织结节期的表达高于斑片期和斑块期,可能对卡波西肉瘤的病程进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 KS)又称Kaposi肉瘤,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内皮细胞肿瘤,典型病变表现为皮肤多发性斑点状、斑块状或结节状病损,也可累及黏膜、淋巴结和内脏器官[1]。此病和人类第8型疱疹病毒(HHV-8)感染有关。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KS有4种不同类型:经典惰性型、非洲地方性、医源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2];多发于中老年男性,损害部位主要位于四肢末端,  相似文献   

6.
卡波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KSHV),为近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疱疹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是一种肿瘤病毒,最先由美国学者Chang[1]在卡波氏肉瘤患者中发现。研究发现它不仅在卡波氏肉瘤患者中有很高的感染率,其它人群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因人群、国家、地区的差异其感染率有比较大的差异。为明确KSHV在我国浙江省人群中的感染情况,笔者作了如下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足部经典型卡波西肉瘤(K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2例发生于足部的经典型卡波西肉瘤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2例卡波西肉瘤均无HIV感染病史,其中1例发生于足背,1例发生于足底。低倍镜下肿瘤均呈多结节状,结节边界清楚,由增生的梭形细胞组成,伴间质出血;高倍镜下增生的梭形细胞纵横交错排列,梭形细胞被含有红细胞的裂隙样腔隙分割,呈筛孔状或蜂窝状,在梭形细胞胞质内或细胞外可见嗜伊红色透明小体,梭形细胞之间见外渗的红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34、CD31、Fli-1和ERG(+),其中1例HHV-8(+)。结论卡波西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血管内皮瘤,诊断主要依靠其独特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需注意与梭形细胞血管瘤、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也被称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的人类疱疹病毒(KSHV)。HHV-8与多种疾病特别是淋巴细胞相关的恶性疾病相关。本文对近年来HHV-8相关的微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相关疾病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卡波西肉瘤(KS)又名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1872年由研究者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以梭形细胞增生和血管瘤样结构为特征改变的恶性肿瘤,主要侵犯皮肤黏膜,也可累及内脏[1]。普通人群KS发病率为1/10万,而艾滋病患者的发病率为20%~30%[2]。发生于艾滋病患者身上的KS称艾滋病相关型卡波西肉瘤(AIDS-KS),其进展迅速,预后差。随着艾滋病人数逐渐增多,AIDS-KS也明显增多,但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相对不足,易延误诊疗。现将本  相似文献   

10.
廖婧  张佩芳  张晓萍 《护理研究》2008,22(13):1219-1220
卡波氏肉瘤(Karposi's sareofna,KS)又称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由皮肤科医生Moeiz Kaposi于1872年首次描述[1,2],1960年出现了有关KS与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状态之间关系的报道[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模拟卡波西肉瘤发展过程的移植性卡波西肉瘤的动物模型。方法将36只裸鼠随机分为A、B、C、D四个实验组,每组各9只。卡波西肉瘤细胞体外培养并计数,调节细胞悬液浓度为1×10~8/L、1×10~9/L、5×10~9/L、1×10~(10)/L,各取0.2 ml分别接种于四组实验组裸鼠背部皮下。观察各组裸鼠肿瘤长出时间,肿瘤体积及颜色变化,待瘤体长到36 d时处死裸鼠,取下肿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CD31、CD34、AE1/AE3、S100、HHV-8。结果卡波西肉瘤细胞株皮下注射移植成瘤率为100%,肿瘤组织经免疫组化CD31、CD34染色阳性证实为血管来源肿瘤。4个实验组中裸鼠肿瘤均由斑点逐渐形成斑块、结节,各实验组小鼠瘤体体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不同细胞浓度的实验组小鼠瘤体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6天不同细胞浓度的实验组小鼠瘤体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卡波西肉瘤细胞移植动物模型,且注射卡波西肉瘤细胞浓度越高,长出肿瘤的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2.
1引言卡波西肉瘤(Kaposi'ssarcoma)是一种罕见病,迄今大多为个案报告。本病可侵犯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其发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肾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药有密切关系,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药能使病情缓解,但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移植物丧失功能,因此,提高对卡波西肉瘤的认识很有必要[1,2]。现报道我科2001年10月收治的全身皮肤广泛性和两肺弥漫浸润性卡波西肉瘤1例,化学治疗过程出现严重急性排斥反应,最后选用西罗莫司(雷帕霉素)取代环孢素治疗获得成功。并复习国内外文献近年所报道的卡波西肉瘤84例,从而进一步分析引起卡波西肉瘤的可…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是机体细胞免疫系统遭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危害而致机体细胞免疫缺陷,继发卡波济氏肉瘤或条件致病性感染为特征的传染病.近年来研究进展迅速,本文仅就关于艾滋病的控制和预防研究扼要综述如下。流行病学1.流行特征,自从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致。该病毒主要侵犯人体白细胞,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而失去抗病能力,对普通人极易抵抗的疾病如肺炎、脑炎、卡波济氏肉瘤等不能抗御,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护士在预防艾滋病传播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5.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也称为卡波氏肉瘤(KS)相关性疱疹病毒.近年的研究发现一些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受体存在HHV-8感染.然而,目前对于HSCT传播HHV-8的可能性及HHV-8感染是否引起HSCT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等仍存争议.本文就HSCT后,HHV-8感染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卡波西肉瘤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2(phosphoinositol-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2,PIK3R2)表达与卡波西肉瘤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30例维吾尔族卡波西肉瘤患者的卡波西肉瘤组织为卡波西肉瘤组,24例健康者手术切除的眼睑、包皮等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组,2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IK3R2蛋白阳性表达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IK3R2mRNA表达水平,分析PIK3R2表达与卡波西肉瘤组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皮损面积及HIV感染的关系。结果卡波西肉瘤组PIK3R2蛋白阳性表达率(60%)和PIK3R2 mRNA表达水平(2.92±0.56)高于对照组(25%、1.24±0.82)(P0.05);卡波西肉瘤组PIK3R2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斑片期(2.37±0.20、33.3%)、斑块期(2.83±0.54、71.4%)和结节期(3.56±0.23、8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皮损面积、HIV感染及人疱疹病毒-8型感染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波西肉瘤组PIK3R2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r=0.897,P0.001;r=0.437,P=0.016)。结论PIK3R2在卡波西肉瘤组织中高表达,PIK3R2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在斑片期、斑块期、结节期呈递增趋势,PIK3R2有可能成为卡波西肉瘤的分子生物诊断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是匈牙利皮肤学家Moritz Kaposi于1872年首次发现的一种罕见的肿瘤性疾病[1].又称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本病分为经典型KS、艾滋病(AIDS)相关型KS、地方性KS、医源性或移植后KS四种类型[2].按照Kaposi的描述,肿瘤多中心发生,全身皮肤及血管广泛受累,表现为紫色结节性皮肤损害,被称为经典的卡波西肉瘤.经典型KS有明显的种族和地理差异,好发于中欧犹太人、波兰人、俄罗斯人和意大利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3].此种病例极为罕见.我科于2007年1月-2008年9月共收治经典型卡波西肉瘤病人9例,给予放射治疗后效果满意.现将临床特征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肾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平滑肌肉瘤属肾肉瘤的一种,非常罕见.Berry于1919年报告第1例,至1971年世界文献仅有30余例报告.目前,国外共报告69例.国内迄今共报告9例.我院近年收治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女,55岁,入院前1年左腰痛,呈钝痛、无放散、不发烧、无尿频、尿疼、无肉眼血尿,在当地医院诊为“肾炎”.施以中药治疗.至入院前半个月出现全程肉眼血尿,无血块,无绞痛、查体:T36.6℃,P78次/分,R18次/分,BP15/7.5kPa.一般状态尚可,无黄疸,表浅淋巴结不大,心肺(-).腹部检查(-).双肾未扪及.膀胱、输尿管检查(-).实验室检查:Hb132g/L,血小板185×10~/L,白细胞10.5×10~9/L,中性0.78,淋巴0.22,肝功(-),BUN2.8mmol/L.CO_2CP 23.18mmol/L,K~ 3.8mmol/L,Na~ 132mmol/L,cl108.6mmol/L.尿常规白细胞2~9/HP,红细胞8~11/HP,膀胱镜检(-).两侧输尿管插管失败.B超:左肾上极5×8cm回声减低区.CT示左肾明显增大,肾实质内呈一巨大低密度占位,CT值40/11Hu.手术中见左肾肿大约18×15×10cm,上极有一大肿物,切除左肾.病理:左肾平滑肌肉瘤.术后未特殊治疗,1年后死于远处转移.2 讨论2.1 发病率 肾平滑肌肉瘤属肾脏肉瘤的一种.肾肉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3岁,左面颊、左颌下无痛性肿块2年余,胸闷气喘伴右下肢肿胀1个月余于2004年2月入院。患者2001年12月起无明显诱因于左面颊部出现肿块.继之左颌下也出现肿块,大小约3.0cm,无任何局部及全身不适,曾在当地医院行肿块切除术,标本送华西医大行病理学检雀结果:(左颊部肿块)横纹  相似文献   

20.
总结56例卡波西肉瘤的临床护理体会。卡波西肉瘤患者皮肤损害明显,做好皮疹溃疡面及黏膜损害的护理,关注皮下淋巴结肿大情况,重视缓解患者疼痛及特殊药物毒副作用的护理,同时加强心理疏导。50例患者取得较好效果;5例破溃瘤体脱落,创面新肉芽组织长出;1例中途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