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原发性骶前肿瘤26例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分析1993年4月至2005年10月我院收治26例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术前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诊、B超、CT等相关检查。手术方法有:经骶尾部切除12例,经腹切除8例,经腹骶尾部联合入路切除6例。其中合并切除直肠2例,肿瘤完整切除20例,部分切除5例,未切除1例。并发症有出血3例、直肠损伤2例、术后骶前感染2例、脓肿形成1例。结论对于原发性骶前肿瘤均应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合理选择手术径路是切除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柯晋  张余  黄华扬  夏虹  尹庆水  张涛  徐亮  王庆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812-3814
目的:探讨骶尾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并回顾11年来4例骶尾部脊索瘤的治疗结果.方法:2000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院共收治4例骶尾部脊索瘤,手术时平均年龄为62.8岁,均为男性患者,全部采取后侧手术入路,其中2例因复发共进行了2次切除手术,2例因复发共进行了三次切除手术.结果: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脊索瘤转移,1例死于肿瘤复发后衰竭,另外2例为带瘤生存,所有4例患者均未出现下肢功能障碍,1例出现了术后大小便障碍,1例术后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结论:骶骨脊索瘤的最重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且复发周期短,目前如何提高治愈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病变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4例枕骨大孔区病变,其中畸形35例,肿瘤9例;肿瘤为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2例,脊索瘤1例,脊膜瘤1例。根据畸形和肿瘤附着点、生长方式及手术入路将病变分为2种类型:Ⅰ型:病变主要位于枕骨大孔前方,包括肿瘤基底起源于枕骨大孔上方、前方和前侧方,共9例;Ⅱ型:病变主要位于枕骨大孔后方,包括肿瘤基底起源于枕骨大孔后方、后侧方和椎管内,共35例。采用4种手术入路切除病变和肿瘤:枕颈后正中或侧方入路38例,远外侧或经髁入路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经口腔入路4例。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35例畸形患者治疗效果均满意,无手术死亡。结论Ⅰ型枕骨大孔区病变,手术全切除病变困难,远外侧经髁入路是切除Ⅰ型枕骨大孔区病变有效的方法;Ⅱ型病变容易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前区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 1991~ 2 0 0 0年收治的 12例原发性骶前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2例中以成熟畸胎瘤为多见。直肠指诊、骨盆平片、B超、CT、窦道造影检查对于术前评估较为重要。手术路径多选择经腹入路或经骶尾入路。 11例完整切除肿瘤 ,1例仅取活检。结论原发性骶前区肿瘤一旦发现 ,均首选手术治疗 ,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 ,术中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 ,避免意外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横弧形切口经骶入路手术治疗骶前肿瘤经验及手术技巧。方法总结分析2005年3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0例行经骶入路横弧形切口骶前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均经该途径完整切除肿瘤,除1例切口部分液化外,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无术后死亡,无肛门失禁等其他医源性损伤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随访24—34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改良横弧形切口经骶入路切除低位骶前肿瘤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骶前囊肿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和原因。方法对成人骶前囊肿再手术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再手术距首次手术时间1个月~3年。再手术经骶尾部入路9例,经腹及骶尾部联合入路1例,均完整切除囊壁,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38 d,术后平均随访6.5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导致成人骶前囊肿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对此病认识不足,其次为术中囊壁切除不彻底、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加强对此病的认识,完善术前影像学检查,选用恰当手术方式,完整切除囊壁,是避免骶前囊肿再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远外侧经髁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技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远外侧经髁入路对3例枕骨大孔区肿瘤进行显微手术,其中脑膜瘤2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两例脑膜瘤获得全切。1例神经鞘瘤大部分切除。结论:远外侧经髁人路是切除枕大孔区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该入路具有以下优点:(1)病变暴露好。可直视下切除病变。利用枕骨。枕大孔外侧骨缘咬除后的骨性空间切除肿瘤。对神经、血管等得要组织牵拉少。(2)术后并发症少,肿瘤全切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在治疗颈静脉孔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15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 15例肿瘤均经手术治疗,其中8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0例,脑膜瘤4例,颈静脉球瘤1例;术后7例患者出现后组颅神经损害,2例出现皮下积液。术后随访未见有肿瘤复发。结论远外侧入路可以直接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最小程度减少对脑干小脑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的牵拉和干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鞍区及斜坡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治疗鞍区垂体瘤及斜坡肿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 、技巧及优缺点.方法 总结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瘤27例、斜坡肿瘤3例(脊索瘤2例、鼻咽癌1例)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CT/MRI扫描及内分泌检查.结果 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3例;随访2年复发3例;并发症:尿崩11例,脑脊液漏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死亡1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治疗鞍区及斜坡肿瘤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创伤较小、视野清晰、切除范围较广、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可能成为今后垂体瘤及斜坡肿瘤手术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手术入路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临床表现、手术入路及疗效。分别采用乙状窦后枕下入路、远外侧入路和迷路下-髁旁-经颈入路进行治疗。结果28例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5例获访,结果 显示21例痊愈,1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 选择恰当手术入路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关键,并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9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骶前肿瘤的临床资料。19例骶前肿瘤患者,术前行直肠指检及影像学检查明确定位诊断,单纯经腹手术2例,单纯经骶手术15例,经腹经骶联合手术2例。结果 19例患者全部为良性肿瘤,切口一期愈合17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2例,经持续负压引流后二期治愈。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19例中有16例术后获随访5个月~14个月,2例经骶手术者复发,再行手术切除治愈。结论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是骶前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可指导手术方式;经骶途径切除骶前肿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鼻沟通性肿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6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颅鼻沟通性肿瘤。结果:本组17例病变均经鼻腔内镜辅助下行额下入路,一期手术切除并行颅底重建。手术全切14例,大部切除3例,均恢复良好,2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11.8%。无死亡病例。病理结果:脑膜瘤8例(其中不典型脑膜瘤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5例,嗅神经鞘瘤1例,鳞状细胞癌2例,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结论:鼻腔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入路开颅行颅鼻沟通性肿瘤一期手术切除,并进行颅底重建疗效肯定,手术全切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腰动脉筋膜皮瓣修复腰骶尾部软组织深度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16例腰骶尾部软组织深度缺损患者,缺损范围8.0cm×7.0cm~21.0cm×19.0cm。经创面处理后,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改良的对侧腰动脉后穿支为血管蒂的轴型筋膜皮瓣进行转移修复手术。术后3~5d拔除负压引流,10d间断拆线,12d全部拆除缝线。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创缘延迟愈合。术后随访1~4年,局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改良的腰动脉筋膜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用于修复腰骶尾部软组织深度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致伤因素、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27例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本组术前确诊21例;术前未能确诊6例,误诊、漏诊率22.2%.均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经胸手术22例,经腹手术2例,胸腹联合手术3例.26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治愈率96.3%,病死率3.7%.结论 膈肌的独特解剖结构及舒、缩状态时其在胸腔内位置的巨大变化,导致损伤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胸部X线及CT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术前对创伤性膈肌破裂的高度警惕和术中仔细检查膈肌是减少漏诊的关键.及时手术是治愈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要点。  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1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 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 术后随诊14~45个月。  结果  1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中, 11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 1例肿瘤近全切除, 术后行伽马刀治疗。4例进行了同期面神经重建术, 包括2例耳大神经移植术, 2例面-舌下神经吻合术。1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8例副神经节瘤, 1例舌下神经鞘膜瘤, 1例脑膜瘤, 1例软骨骨瘤, 1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5例患者术后症状改善, 5例症状无改善, 2例症状加重,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即第Ⅻ、Ⅹ颅神经麻痹, 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行环咽肌切断并Ⅰ型甲状成形术, 另1例于术后7个月行食管上括约肌切除并Ⅰ型甲状成形术, 术后病情均明显改善。  结论  颈静脉孔区肿瘤周围解剖复杂, 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影像学资料选用适宜的手术入路进行个体化治疗, 彻底切除肿瘤并保留或重建重要的血管神经功能是手术治疗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0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术中操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方法]104例经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均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早期手术85例,间期手术19例。【结果]104例行动脉瘤闭夹的患者中,20例因脑肿胀而行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半年,良好85例,预后不良19例。【结论]DSA检查仍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目前CTA技术已能基本满足动脉瘤诊断及术前检查需要。早期手术治疗,常规的翼点入路及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能有效提高动脉瘤病人存活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影像学诊断Currarino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urrarino综合征的影像表现及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各种伴发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9例Currarino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患儿均行腹部平片及消化道造影(或瘘管造影),8例行MSCT扫描,5例行骶尾部MR扫描。结果 9例患儿中6例为肛门闭锁,其中4例伴直肠会阴瘘,3例为肛门直肠狭窄。骶尾骨畸形:6例患儿为一侧骶骨缺如,表现为“弯刀征”,2例表现为椎体融合,1例表现为骶尾骨短小,发育不良。骶前包块:5例为畸胎瘤,4例为骶前脊髓脊膜膨出伴脊髓栓系。结论 Currarino综合征临床少见,但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影像检查能对其明确诊断。对Currarino综合征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骶尾骨发育情况及有无骶前包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甲乳外科2012年8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4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乳腺彩超与钼靶对乳腺叶状肿瘤检出率,分析术前14G巴德针穿刺病检结果和术中肿块快速冰冻病检结果与术后最终病检结果符合率,据患者需求与年龄、肿块性质及大小、乳房体积等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分析治疗疗效。 结果乳腺叶状肿瘤在乳腺彩超和钼靶上无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示44例为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36例,恶性肿瘤24例。61例患者行术前粗针穿刺,104例患者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两种方式诊断叶状肿瘤准确率分别为44.3%(27/61)和67.3%(70/104)。3例行改良根治术,2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66例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14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随访101例,随访时间3~50个月,平均(28.0±3.6)个月,8例局部复发再行手术治疗,3例远处转移其中1例行化放疗,死亡2例。 结论对乳腺叶状肿瘤采用粗针穿刺或术中快速冰冻病检有较高的漏诊率,最终确诊需待常规石蜡病理学检查结果。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治疗效果与手术方式、病理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 in patients with sacrococcygeal deep decubitus ulcers complicated by sepsis.MethodsWe conducted a 3-year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f 32 patients with deep sacrococcygeal bedsores and sepsis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1.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DCS, the wound was temporarily closed with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after primary debridement, and a local rhomboid flap was designed to repair the wound in the second stage. Finally,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served.ResultsTwenty-nin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kin flap translocation and were cured clinically. Specifically, the skin flap survived in 27 of the 29 patients after the first translocation attempt (success rate of 93.1%). One patient developed incisional dehiscence, and one patient developed a hydrocele under the skin flap.ConclusionsApplication of DCS in patients with sacrococcygeal deep decubitus ulcers complicated by sepsis improves the therapeutic success rate and reduces the risks of the operation and complication rate. It has unique advantage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