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5—羟色胺对大鼠脊髓P物质痛觉调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SP,5-HT与For诱发的脊髓内c-fos表达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SP在脊髓痛觉调制中的主要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痛阈测定法。发现大鼠itP物质(SP)10μg和sc5%甲醛150μL诱发的脊髓c-os表达主要在背角Ⅰ,Ⅱ,Ⅴ及Ⅵ层,同时SP使痛阈降低,For使痛级均数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钠通道抑制剂619C89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大鼠的痛阈、脊髓背角神经元中Nav1.8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痛觉过敏组(H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30μL生理盐水)、钠通道抑制剂组(I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619C895μg/30μL)。S组仅暴露主动脉弓而不结扎,其他各组开胸后无创动脉夹夹闭主动脉弓14 min后再开放,建立SCIRI引起的痛觉过敏模型。各组手术前均于L_(5-6)鞘内置管并连续注射3 d。术后1、3、5、7、14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及机械性痛阈;取第4~6节腰段脊髓,采用免疫双荧光法观察背角神经元状态及其Nav1.8的表达,Real 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Nav1.8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术后各观察点(尤以第7天为著)H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降低,损伤后7 d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增加(P<0.05);I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值明显提高(P<0.05),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降低(P<0.05)。免疫双荧光染色显示,损伤后7 d,H组大鼠脊髓背角Nav1.8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主要表达在NeuN表达阳性的神经元的胞浆中;且与S组相比,H组中NeuN/Nav1.8双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而I组双阳性的细胞数量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神经元通过上调Nav1.8通道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痛觉过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对骨癌痛小鼠疼痛维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抑制剂米诺环素(minocycline,MC)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对骨癌痛维持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跟骨癌痛模型,♂C3H/He小鼠42只,随机分为3组(n=14),sarcoma+PBS(phosphatebuffered saline)组和sarcoma+MC组行小鼠跟骨癌痛模型制作,跟骨内注射肿瘤细胞;sham+PBS组行假手术,跟骨内注射PBS。造模后11天(post-implantation day11,PID11),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sham+PBS组和sarcoma+PBS组单次鞘内注射MC溶媒(PBS 5μl),sarcoma+MC组单次鞘内注射MC(1 nmol,5μl)。各组分别在鞘内注射前、注射后0.5、1、2、4、8、24 h测定机械性痛觉超敏、冷痛觉过敏。各组剩余4只小鼠在PID12鞘内注射后1 h行非伤害性触摸右侧足底90min,分析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骨癌痛导致小鼠机械性痛阈和冷痛阈降低,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上调;单次鞘内注射MC能暂时提高小鼠疼痛阈值,并抑制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对骨癌痛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胍丁胺对福尔马林致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并研究其镇痛作用是否与影响脊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pERK)表达有关。方法:雄性SD大鼠,180~220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福尔马林组和胍丁胺160mg/kg组,每组20只。每组12只右侧足底皮下注射5%的福尔马林50μL致痛,每5min为一个时间段,测定60min内大鼠的痛级均数。另外每组8只足底注射福尔马林后8min取L4,5脊髓,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脊髓切片中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单侧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50μL后出现明显的两期伤害性行为反应。胍丁胺对福尔马林引起的疼痛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能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痛觉过敏。福尔马林对大鼠单侧足底注射8min后,引起注射侧L4,5脊髓背角pERK表达量升高,160mg/kg胍丁胺(i.p.)明显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pERK表达量的升高。结论:胍丁胺对福尔马林引起的疼痛及痛觉过敏行为有明确的抑制作用,炎性疼痛引起脊髓pERK蛋白表达升高可能参与疼痛及痛觉过敏的形成,pERK可能参与了胍丁胺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5.
鞘内注射哌唑嗪对氯胺酮抗伤害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髓α1 受体和氯胺酮(Ket, 37. 5mg·kg-1,ip)抗伤害作用的关系。方法 用热水甩尾法观察大鼠鞘内预先注射α1 受体拮抗剂哌唑嗪(Pra, 10, 30μg)对Ket抗伤害作用的影响。并用c fos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Ket对痛刺激诱发的大鼠脊髓c- fos表达的调节作用及鞘内预先注射Pra(30μg)对Ket调节作用的影响。结果 鞘内单独注射各剂量Pra对动物痛阈均无明显影响(P>0 .05), 鞘内预注Pra(10μg)对Ket抗伤害作用无明显影响(P>0 .05)。而鞘内预注Pra(30μg)则可明显减弱Ket抗伤害作用(P<0 .05)。痛刺激前给予Ket明显减少背角各层F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P<0 .05),Ket对痛刺激诱发的脊髓ⅠⅣ层c fos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被鞘内预注Pra所减弱(P<0 .05)。结论 脊髓α1 受体参与Ket抗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it)硫酸镁(MgSO4)和吗啡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p-αCaMKⅡ)表达的影响。方法所有大鼠术前8d鞘内置管,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缩足潜伏期和累计疼痛评分来评价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来测定吗啡和硫酸镁对大鼠脊髓背角p-αCaMKⅡ表达的影响。结果术前或术后30minit吗啡5μg或MgSO4188μg和吗啡2.5μg使术后2h的机械性缩爪阈值(MWT)和热刺激缩爪阈值(TWL)明显延长(P<0.01),累积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1);术前30minitMgSO4375μg或吗啡5μg或MgSO4188μg和吗啡2.5μg使大鼠术后2h脊髓背角p-αCaMKⅡ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it吗啡5μg或MgSO4188μg和吗啡2.5μg具有确切的抗伤害作用,其抗伤害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p-αCaMK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骨癌痛大鼠鞘内注射U0126的抗痛觉过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it)U0126对骨癌痛大鼠机械痛敏的影响和对脊髓背角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探讨ERK-CREB信号转导通路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①40只成年♀SD大鼠分为5组,假模型组Ⅰ和骨癌痛模型组Ⅱ、Ⅲ、Ⅳ、Ⅴ。建模后d 10每只大鼠分别it 10μg U0126、5%二甲亚砜10μl和U0126 0.1、1、10μg(U0126溶于10μl 5%二甲亚砜中),测机械性缩爪阈值(MWT)和双下肢负重差(WBD);②25只成年♀SD大鼠分为5组,T1、T2和T3组在制作骨癌痛模型后d 10,itU0126 10μg后1、6、24 h处死大鼠,M组为模型对照组,it5%二甲亚砜10μl后6 h处死大鼠,S组为空白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测定L4-6术侧脊髓背角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结果鞘内注射U0126 1μg和10μg明显逆转了骨癌痛引起的机械痛敏;鞘内注射10μg U0126明显减少脊髓背角pCREB表达,且效果至少可持续6 h。结论 ERK-CREB通路可能参与骨癌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外周组织损伤对脊髓背角AMPA受体突触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调节机制。方法小鼠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疼痛模型;24 h后分离L4~L5脊髓背角,提取"富含突触后致密质(PSD)"的亚细胞结构,免疫印迹法检测AMPA受体GluR2亚基突触表达的变化,并观察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在调节GluR2突触含量中的作用。结果 CFA在引发痛觉超敏的同时,脊髓背角GluR2的突触含量明显升高。虽然PKA抑制剂H-89并不影响正常小鼠的痛阈及GluR2的突触含量,但H-89却能有效缓解炎性痛觉超敏,同时完全翻转CFA诱发的GluR2亚基在突触中的过量表达。结论外周组织损伤通过激活脊髓PKA,明显提高AMPA受体GluR2亚基在脊髓突触中的含量,可能是慢性炎性疼痛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①采用序贯法测定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镇痛作用的ED50值;②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③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新斯的明对脊髓背角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预先鞘内给予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镇痛作用的ED50值为8.36μg,95%可信区间为6.68~10.70μg;②手术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明显高于F组,预先IT新斯的明可明显降低术后疼痛引起的累积疼痛评分;③与S组相比,新斯的明ED50量明显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作用主要产生在Ⅰ~Ⅱ层、Ⅴ~Ⅵ层,以Ⅰ~Ⅱ层分布最多。结论①预先新斯的明5~15μg鞘内应用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伤害作用;②预先鞘内注射新斯的明的抗伤害作用与抑制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杨颖聪  周青山  王龙 《医药导报》2009,28(11):1410-1413
目的 研究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及cyclinD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A组)、丹参治疗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各10只。A组和B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8226;kg-1建立糖尿病模型,分别于注射STZ前及注射后1,2,3,4,5周测定大鼠右后爪缩足反应阈值。B组机械性痛阈<8 g开始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3 mL&#8226;kg-1,qd,连续4周。于注射STZ后5周处死大鼠,取L4~6脊髓,采用尼氏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脊髓背角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神经元cyclinD1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A组与B组机械性痛阈降低,脊髓背角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神经元凋亡指数及cyclinD1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A组比较,B组经丹参注射液治疗4周后机械性痛阈升高,脊髓背角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神经元凋亡指数及cyclinD1表达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够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背角神经元cyclinD1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子宫中隔切除术后预防粘连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中隔并不孕患者宫腔镜术后不同处理方法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方法 55例子宫中隔并不孕患者行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TCRS),术后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术后处理措施,包括宫腔放置与不放IUD,是否进行人工周期治疗,部分患者术后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术后第1、3个月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宫内放置IUD的患者;于术后第3个月取环.结果 54例患者术后进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其中40例分别于术后第1、3个月完成了术后2次宫腔镜检查,另14例只完成一次检查.宫腔术后放环与否对术后宫腔形态影响无差异(P>0.05),术后使用人工周期治疗患者较未使用者子宫内膜厚,此两者术后第3个月宫腔镜检查发现宫底创面均已有内膜覆盖.使用GnRH-a类药物患者术后官腔形态满意.结论 TCRS术后宫腔放置IUD无助于预防术后粘连的发生;术后人工周期治疗应更个体化并有针对性的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术后及时进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可防止术后宫底新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许明哲  杨昭鹏  李波 《中国药事》2011,25(12):1243-1246
目的介绍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为国内药品监管机构和原料药生产企业提供信息,促进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国际化。方法通过查阅调研欧盟相关药品法规和与EDQM同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的组织机构和具体程序。结果与结论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在对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有重要作用,加强了药典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保证了原料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住院患者精神用药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目前住院精神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调查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403例住院精神患者诊断和治疗情况,并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04年调查结果相比较。结果:①传统精神药物使用显著减少,新型精神药物使用占据首位;②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趋向小剂量化;③本组联用丙戊酸盐类药物显著增多;④我院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近年来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新型精神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慢性宫颈炎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引起盆腔脏器炎症,并且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诣在探讨不同方法在慢性宫颈炎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0例宫颈炎患者,采用药物保妇康栓、聚焦超声治疗及宫腔镜下宫颈电切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宫颈电切术治疗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下宫颈电切术治愈慢性宫颈炎,并且切除宫颈移行带,减少宫颈癌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给予大鼠槲皮素后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定性检出条件。方法:给予大鼠槲皮素单体(100mg.kg-1)后腹腔静脉取血,血浆样品经2mol.L-1盐酸(甲醇-水溶液)水解,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样品中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大鼠给药后3h内取血、血浆样品经盐酸水解处理4h,可稳定检测槲皮素和异鼠李素,样品在—20℃条件下贮存稳定。结论:血浆样品采集时间、盐酸水解时间及贮存方式等不同均可影响代谢产物的有效检出。  相似文献   

16.
片剂溶出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丽  商萍 《黑龙江医药》2006,19(5):379-380
目的:考察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提高片剂溶出度,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各种参数对片剂溶出度的影响,选择出最佳工艺条件,如改进处方、控制颗粒硬度和大小、控制压力等工艺参数,用于指导大型生产,提高片剂溶出度。结论:崩解剂及润滑剂的用量对片剂溶出度影响较大,颗粒的硬度及大小、粘合剂的温度,压片压力对片剂的溶出度亦有影响;片剂直径大小对片剂溶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与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8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三组,三组均采用综合治疗,A组62例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B组60例雾化吸入布地奈德,C组60例用静滴氢化可的松,观察三组喘憋、哮鸣音消失和住院时间。结果A组喘憋、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B,C组缩短(P〈0.05)。结论甲泼尼龙静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效、安全、方便,明显加快治愈过程,优于布地奈德与氢化可的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县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县乡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9-2010年1504例县乡级医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按性别、年龄、院别、付费方式、疾病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间及院别间平均住院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平均住院日为10.39 d,女性为8.69d,乡级医院为9.27d,县级医院为9.50 d.不同年龄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5岁组、15 ~24岁组、25~44岁组、45 ~65岁组、大干65岁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8.10 d、7.66d、8.83 d、10.26 d和11.33 d.自费患者平均住院日为8.39 d,新农合组为9.10 d,商业保险组10.17 d,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患者则为11.08 d.不同疾病分类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明显,妊娠类平均住院日最短,为6.73 d,而肿瘤患者则为14.26 d.结论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分类及不同付费方式间平均住院日存在差异,县级医疗机构和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该院住院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住院使用抗菌药物病历544份。依据《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等相关规定进行评价,统计、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结果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为31.8%,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有选药不当、高起点用药、用法用量不当等。结论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严重,医院应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对天津市北辰医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是对上市药品安全性的再评价,是公众安全合理用药的保障,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中心对天津市北辰医院103名医务人员进行了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认知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相关部门的药品监管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