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分析@张良文!250012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朱树干!250012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见文成!250012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刘玉光!250012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李刚!250012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吴承远!250012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结合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动脉瘤术中有无破裂等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Fisher分级>Ⅱ级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86.7%)明显高于Ⅱ级及以下者(26.7%),P<0.01。Fisher分级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明显相关(r=0.3164,P=0.0135);SAH后3周内手术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明显高于3周以后手术(20%),P<0.001。术前发生SAH2次以上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6.9%)明显高于1次(41.2%),P<0.001。动脉瘤术中有无破裂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1)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可能是SAH后脑血管痉挛病理过程的延续。(2)SAH后3周内手术是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早期手术不能降低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TCD观察动脉瘤性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经CT、DSA证实为动脉瘤性SAH患者179例,床旁经颅超声多谱勒(TCD)在术前、术后1~3d、5~7d、9~11d、12~14d记录并分析大脑中动脉(M CA)的血流参数及频谱改变。结果M CA平均血流速度(Vm)于SAH后1~3d开始升高,5~7d、9~11d达到高峰;L I(血管痉挛指数)为3~6时预后良好;>6时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功能损害,颅内压增高且有脑血管痉挛(CV 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能无创、实时评价SAH后CV S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断SAH后CV S的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4.
影响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因素颇多,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复习文献,总结发现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遗传因素、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的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病灶特点、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暂时阻断载瘤动脉、动脉瘤术中破裂、血肿清除、术中用药、术后蛛网膜下腔积血等。通过了解上述因素的作用特点,充分评估术前合并症,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和处理,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Ⅱ期临床试验评价盐酸法舒地尔(FSD)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所致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对照方法。观察64例颅内动脉瘤破所致SAH。分为A、8两组各32例。治疗方式:手术夹闭47例,介入治疗17例。治疗方法:A组FSD 30mg+生理盐水40mL/次、3次/d,B组尼莫地平8mg(40ml)/次、3次/d。比较用药前后两组临床表现、意识变化以GCS、病情以Hunt&Hess分级、预后以GOS 为指标,CT、TCD,生命体征,肝、肾功能、血K、Na、Cl及血、尿、便常规。结果(1)总体病情两组均明显好转,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8)。(2)头颅CT:用药前无低密度区者用药后亦未见到改变。(3)TCD:治疗前MCA平均流速(单位:cm/s)A组97.15±51.01,治疗后第 7、14天分别下降为90.64±40.93,78.52±25.62;B组91.06±22.20,治疗后第7、14天分别为84.53± 26.17,85.88±35.8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6)。(4)预后:总有效率A组93.94%(PP)、 93.94%(ITT)和93.94%(GOS);B组相应为96.88%、94.12%和96.8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对于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血、尿、便常规没有任何影响。结论此药具有安全、可靠和有效性.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是一种新型抗CVS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行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2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每例患者共进行4次MMSE评分:入院时(治疗前)、术后近期(术后2周)、中期(术后2个月)、远期(术后1年)。将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42例)和介入栓塞组(8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近期、中期和远期的MMSE评分;并对不同时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在术后早期、中期及远期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均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均P<0.05);但在术后远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开颅夹闭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术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 4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经颅多普勒(TCD)分别在48h和第3、7、10、14天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CA)及脉动指数(PI).结果 亚低温组的CVS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P<0.01).第7、10及14天时亚低温组VMC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第10及14天2组间PI值相比,亚低温组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VS发生率,缩短CVS持续时间,防治CVS.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寻求一种防治破裂脑动脉瘤急诊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确切、操作简便的方法。方法破裂脑动脉瘤急诊术后,脑底蛛网膜下腔置管,术后持续注入0.12%的罂粟碱稀释液10d,滴速2ml/h,术后第3d起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结果12例破裂脑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Ⅰ3例,Ⅲ级2例,Ⅳ级5例,Ⅴ级2例,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废5例,重度残废1例。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便于临床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效果确切,极大地改善了破裂脑动脉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评估价值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98例aSAH的临床资料。入院后14 d内每天应用血清白蛋白钴结合(ACB)试剂盒检测血清IMA水平,ACB值越低表示IMA水平越高;同时,使用经颅多普勒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评估脑血管痉挛(CVS),其中120~140 cm/s为轻度,141~200 cm/s为中度,>200 cm/s为重度。结果 发病14 d内,Vm先增高(P<0.05),后降低(P<0.05),7~10 d达峰值;ACB值先降低(P<0.05),后增高(P<0.05),7~10 d最低。随改良Fisher分级增高,CV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ACB值明显降低(P<0.05)。发病6个月,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69例,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29例;预后不良组ACB值[(42.76±5.63)U/m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61.18±5.91)U/ml;P<0.01]。结论 血清IMA水平能反映aSAH后脑缺血情况,与C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CVS的评估有重要价值;并且血清IMA可辅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其中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为研究组(2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为对照组(2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因子NSE与S100β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GOS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小,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窗范围小且骨窗缺损度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的NSE与S100β水平较低,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GOS评分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浓度、内皮素-1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二者与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的关系,为a NSAH后CVS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3 d、术后1 w、术后2 w早晨抽取空腹血,并于当天进行TCD检查;对照组病例均静息30 min后抽取空腹血。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v WF浓度、放射免疫分析检测ET-1含量。结果 (1)术后1 w组与其他实验组v WF浓度、ET-1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 w血清v WF浓度、ET-1含量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CVS组和非CVS组血清v WF浓度与ET-1含量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VS组与非CVS组血清v WF浓度与ET-1含量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VS组v WF浓度、ET-1含量与术前CVS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实验组中血清v WF、ET-1含量与脑血管痉挛程度正相关(v WF:r=0.78613,P0.01;ET-1:r=0.61904,P0.01)。(4)血清v WF浓度与ET-1含量呈正相关(r=0.496,P0.01)。结论血清v WF和ET-1可作为a NSAH后CVS的预防、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loppler,TCD)在分级不良性颅内动脉瘤(Hunt-HessⅢ~Ⅴ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监测56例分级不良性颅内动脉瘤患者不同时间窗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流速(V_m)和峰值流速(V_p),随机分为2组; V_m组(28例):依据临床表现及V_m调整尼莫地平用量,V_p组(28例):依据临床表现及V_p调整尼莫地平用量;组内根据年龄是否≥60岁分为老年组和中年组; SAH 3个月后采用GO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结果 V_m组:预后不良14例,良好14例; V_p组:预后不良12例,良好16例; 2组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年V_m组:预后不良6例,良好11例; V_p组:预后不良9例,良好4例; 2组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老年V_m组:预后不良8例,良好3例; Vp组:预后不良3例,良好9例;老年V_p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V_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CD可以实时无创地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x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337例(382枚动脉瘤)a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An),其中动脉瘤颈夹闭术297例,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塑形术29例,动脉瘤孤立术8例及包裹术3例。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并于SAH1—3d.4~7d,8~14d、15~20d进行床边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主要观察MCA平均血流速度(VmMcA)、计算Lindegaard指数,即同侧MCA与颅外段ICAVm之比(LI),观察CVS及颅内压(ICP)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SAH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CVS,25%的患者1—3d就出现CVS,8~14d达高峰;Hunt-Hess分级与CVS的变化成正相关;102例患者(102/337,30.3%)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17例(17/337,5%)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颅内压增高且有CV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可以床边、动态监测aSAH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无创、简单易行的特点。TCD检测的脑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和频谱形态相结合对临床和血管造影诊断CVS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CRP)及内皮素 (ET)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急性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CVS)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血法 (0 .5ml/kg)制成兔SAH动物模型。运用经颅多普勒 (TCD)观察兔基底动脉 (BA)痉挛情况。在不同时间点运用放射免疫技术定量测定脑脊液中CGRP及ET浓度变化。结果 兔SAH后 30分钟、3天、5天TCD检查显示 ,兔基底动脉处于痉挛状态。脑脊液中CGRP浓度在SAH后 30分即明显上升达术前 18倍 (P <0 .0 5 ) ,第 3、5天浓度明显回落 ,但仍然高于术前 (均P <0 .0 5 )。ET浓度在SAH后 30分钟时无明显改变 ,第 3、5天增高达术前的 2倍 (均P <0 .0 5 )。结论 CGRP及ET在急性和迟发性CVS中的作用不同。CGRP对急性CVS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CGRP的分泌下降及ET的过度分泌可能参与迟发性CVS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钠素家族包括:心房钠尿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脑钠素(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C型利钠素(C typenatriureticpeptide,CNP)。利钠素家族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天然拮抗剂,也抑制后叶加压素及交感神经的保钠、保水作用。ANP和BNP两者的作用相似,之前  相似文献   

17.
颞肌的解剖研究及翼点开颅术后颞肌萎缩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翼点开颅是神经外科应用最广泛的手术入路,需要剥离颞肌并向下牵拉以暴露术野.然而,病人术后时常出现颞肌萎缩、颞前区瘪陷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改变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导致下颌侧向移动、限制咀嚼,在基层医院尤为多见.颞肌萎缩不仅影响病人容貌,还对病人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为减少术后颞肌萎缩的发生,我们对颞肌的解剖,特别是颞肌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进行研究,并探讨开颅术后颞肌萎缩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iR-210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 方法选取禹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接受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头颅X线、CT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判断CVS的发生情况,并评估其严重程度。术后3、7 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IF-1α表达情况,采用qRT-PCR法检测血清miR-210表达情况。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血清HIF-1α、miR-210表达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3 d血清HIF-1α、miR-210水平对CVS的诊断价值。 结果8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出现术后CVS者37例(42.53%),其中轻度CVS 10例(11.49%),中度19例(21.84%),重度8例(90.20%);术后3、7 d,与无CVS组患者相比,不同程度CVS患者血清中的HIF-1α、miR-2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CVS程度越重,血清HIF-1α、miR-210表达水平越高,不同程度CVS患者术后3、7 d时血清HIF-1α、miR-210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7 d时血清HIF-1α、miR-210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3、7 d患者血清HIF-1α水平与miR-210水平均呈正相关(r=0.381、0.631,P<0.05);术后3 d血清HIF-1α、miR-210水平及HIF-1α+miR-210联合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CV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769、0.900,二者联合诊断CVS的敏感度为93.06%,准确度为87.36%,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 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血清HIF-1α、miR-210水平可有效预示CVS的发生,二者可能成为CVS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