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1个MOCS2基因变异所致钼辅助因子缺乏症家系进行单基因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M)。方法选取2020年4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个钼辅助因子缺乏症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卵胞浆内单精注射技术进行体外授精, 将受精卵培养至囊胚期后, 活检采集滋养层细胞, 运用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及单核苷酸多态性连锁单体型分析等技术检测胚胎是否携带MOCS2基因变异和4 Mb以上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 移植无或携带杂合变异且无染色体CNV的胚胎, 妊娠成功后于孕中期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 验证PGT-M的结果, 并进行后续的妊娠随访。结果共获卵11枚, 3枚成功发育为囊胚, PGT-M结果提示1枚携带母源性MOCS2基因杂合变异且无染色体CNV的胚胎可用于移植。胚胎解冻移植后获宫内单胎妊娠, 孕18周羊水穿刺产前诊断提示胎儿的MOCS2基因携带情况和染色体分析结果与PGT-M结果一致, 于孕37+5周活产1健康男婴。结论 PGT-M技术可帮助携带MOCS2基因变异的夫妇生育健康后代, 是携带致病变异家庭的一种重要的优生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例先证者父亲SMN1基因型疑为"2+0"型脊肌萎缩症家系进行确认。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限制性酶切及靶基因相关STR连锁分析技术对先证者祖父母外周血及先证者父亲单精子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祖母和祖父SMN1基因外显子7拷贝数分别为3和1,先证者父亲单精子SMN1基因外显子7拷贝数存在0和2两种类型,STR连锁分析证实了SMN1致病基因由先证者祖父到先证者父亲再到先证者传递的遗传关系。结论 MLPA技术联合单精子靶基因限制性酶切和STR连锁分析确定了先证者父亲SMN1基因型为"2+0"型,且遗传自先证者祖父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多重置换扩增结合单体型分析及致病基因检测进行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方法 利用位于CYBB基因两侧的1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对一个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的家系构建单体型进行分析。活检的胚胎细胞通过多重置换扩增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利用扩增产物检测具有多态性的STR位点与CYBB基因,同时采用位点Amel进行性别诊断。结果 对一个家系共进行了2个周期的PGT,家系分析结果显示7个STR位点具有多态性。共对16个胚胎进行了诊断,均获得诊断结果,诊断效率为100%,其中8个为正常胚胎,1个为携带者,7个为异常胚胎。全基因组扩增成功率100%,后续PCR成功率为99.3%(143/144),ADO率为14.0%(6/43)。先后进行了三次胚胎移植,末次移植后获得单胎妊娠,最终足月顺产一个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健康男婴。结论 基于多重置换扩增产物对短串联重复序列进行连锁分析结合致病基因检测可对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进行准确且有效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诊断缺失型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100例SMA临床确诊患儿和110名对照样本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N),基因组测序技术通过识别扩增片段中SMN1和SMN2的4个差异位点用来诊断SMN1的纯合缺失,并以多重连接探针扩增进行验证.结果 100例SMA样本中基因组测序显示差异位点仅有SMN2基因特有碱基峰,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检测示SMN1与SMN2拷贝数为0∶2或0∶3,表明SMN1基因纯合缺失.对照组中5例样本的差异位点仅为SMN1基因特有碱基峰,SMN1与SMN2拷贝数为2∶0,为SMN2纯合缺失.105例样本的差异位点均为杂合峰,SMN1与SMN2拷贝数为2∶2,未显示SMN1和SMN2的缺失.所有测序结果与MLPA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基因组测序技术在进行缺失型脊肌萎缩症的分子诊断中具有特异、准确、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肌萎缩症(SMA)的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方法通过提取羊水细胞DNA,应用PCR-酶切法对2例有SMA阳性家族史的胎儿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第7、8号外显子进行缺失检测,同时采用SMN基因内部及旁侧的C161、C171、C212、C272 4对微卫星标记对两个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两个SMA家系的胎儿均未发现SMN外显子缺失,连锁分析显示家系1的胎儿未从双亲遗传与先证者相同的5号染色体,为一正常胎儿;家系2的胎儿从母亲那里遗传了一条与先证者相同的5号染色体,是SMN缺失基因携带者。结论PCR-酶切检测SMN基因缺失,结合连锁分析法能够对脊肌萎缩症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6.
脊髓性肌萎缩症SMN1基因定量研究及基因携带者的筛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基因携带者的筛查,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扩增264名健康人、88例经基因诊断确诊SMA患者的双亲、32名SMA家系其它成员的SMN1基因第7外显子及其邻近区域,以已确定只有2拷贝SMN1的样品作为标准对照。结果88例确诊SMA患者双亲除4名SMN1拷贝数为2外,其余均只有1拷贝SMN1。264名正常人中5人仅有1拷贝SMN1,为基因携带者,该组中含2、3、4拷贝SMN1的人数分别为232、25、2。32名SMA家系成员中有2名SMN1拷贝数为1,为基因携带者,25名SMN1拷贝数为2,另5名拷贝数为3。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进行单拷贝差异SMN1基因的定量检测,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基因携带者的筛查为本病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例表现为发育迟缓、特殊面容且具有阳性家族史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以1例因"竖头不稳、不会翻身"于2020年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患儿及其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及两个哥哥的基因组DNA, 采用外显子区域捕获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变异分析, 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家系分析。结果基因测序显示患儿及症状相似的哥哥均携带X染色体上的ATRX基因的c.5275C>A半合子变异, 既往未见报道。经验证, 其母亲为变异的杂合子携带者。患儿的父亲及未患病的哥哥均未携带上述变异。结论患儿及其患病的哥哥被确诊为罕见的X连锁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c.5275C>A变异的发现丰富了ATRX基因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例ITPR1基因新发变异所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9型(SCA29)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例SCA29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进行高通量测序, 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家系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显示患儿携带ITPR1基因c.800C>T(p.T267M)杂合变异, 胎儿及父母Sanger测序均未检测到此变异, 此新发变异既往国内未见报道, 且位于ITPR1基因的变异热点区域, 结合患儿的临床表型, 诊断其为SCA29。结论 ITPR1基因c.800C>T(p.T267M)位点杂合变异可能是本例SCA29患儿的重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2个脊髓性肌萎缩伴呼吸窘迫1型(SMARD1)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并预防出生缺陷。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11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产医学中心就诊的2个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SMN1基因第7外显子的拷贝数, 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 并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分析, 对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依据上述检测与分析结果, 对家系中再次妊娠的胎儿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基因检测发现2例先证者均携带IGHMBP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 分别遗传自父母。其中变异c.1144C>T、c.866delG和c.1666C>G既往未见报道, 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相关指南分别评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Supporting+PP3+PP4)、可能致病性变异(PM1+PM2Supporting+PM4+PP3+PP4)和可能致病性变异(PM1+PM2Supporting+PP2+PP3+PP4)...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例DDX3X基因变异所致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方法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分别进行变异检测和家系验证, 同时对DDX3X基因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携带DDX3X基因的一个杂合新发变异NM001193416.3:c.13321333delCT(p.Leu445Serfs*19), 其父母均未携带相同变异。结论确诊了1例DDX3X基因变异所致的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患儿, 扩大了DDX3X基因的变异谱, 为患儿的临床诊断和家系的产前诊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一个罕见的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 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一个听力障碍合并前庭导水管扩大的耳聋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 用Sanger测序法对侯选变异进行验证, 并对先证者父母和弟弟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基因组DNA中检测到2个与常染色体隐性耳聋4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相关的FOXI1基因c.748dupG(p.Asp250Glyfs*30Asn)(致病, PVS1+PM2+PP4, 尚未见报道)杂合变异和c.879C>A(p.Ser293Arg)(疑似致病, PM2+PM3+PP1+PP4, 首次报道)杂合变异, 先证者父母听力正常, 分别为FOXI1基因c.748dupG杂合变异和c.879C>A杂合变异携带者。先证者弟弟听力正常, 携带FOXI1基因c.748dupG杂合变异。结论该家系为一个罕见的FOXI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耳聋4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耳聋家系, FOXI1基因c.748dupG和c.879C>A为新发现的变异, 是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 可以根据上述发现对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个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6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个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分析, 筛选候选变异。随机选取50名健康个体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 以排除基因位点多态性。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连锁分析确定致病变异的亲代来源。结果 Trio-WES及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母亲均携带GNAS基因c.121C>G(p.His41Asp)变异, 家系其余成员及健康对照人群均未发现相同变异, 检索数据库未见收录。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变异。结论 GNAS基因c.121C>G(p.His41Asp)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GNAS基因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个Joubert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7日、2021年1月22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个Joubert综合征家系为研究对象。分析2个家系的临床特征,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样, 提取基因组DNA, 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 应用Sanger测序对致病变异位点进行验证, 并对家系2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先证者为胎儿, 宫内孕23+5周, 超声及磁共振均表现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及"臼齿征", 引产胎儿无明显临床表型异常, 基因检测提示其INPP5E基因存在c.812+3G>T和c.1828G>C复合杂合变异, 临床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1型。家系2先证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有特殊面容、肌张力低下、右足六趾畸形, 磁共振提示小脑发育不良及"臼齿征", 先证者ARMC9基因存在c.485C>G和c.1878+1G>A复合杂合变异, 临床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30型。产前诊断提示家系2胎儿ARMC9基因携带c.485C>G杂合变异, 新生儿随访临床表型正常。结论 INPP5E基因c...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因诊断方法及连锁分析对一X连锁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XLHED)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患儿、患儿母亲外周血以及胎儿脐血中的基因组DNA,PCR扩增该疾病相关基因EDA的五个外显子,并直接测序;选择与该基因连锁的STR位点,位于基因上游的一个(CA)n进行家系内的连锁分析。结果患儿的基因突变未发现,连锁分析提示胎儿为男性未携带风险X染色体,出生后证实胎儿正常。结论基因检测及多态性连锁分析在XLHED家系中进行产前诊断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一例先证者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患儿进行基因突变鉴定与家系研究。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NF1基因进行点突变和基因拷贝数检测,应用MLPA技术对患者NF1、NF2基因进行大片段变异研究,采用STR连锁分析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对其父母进行体格检查和表型分析,采用Sanger测序方法对高通量测序点突变进行先证者和家系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检出患者NF1基因致病变异c.1013AG,该突变为已报道的Ⅰ型神经纤维瘤致病突变,其生物学父母未见神经纤维瘤表型且无上述突变。结论该神经纤维瘤患儿是由NF1新发突变所致,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检测致病基因含较多外显子的遗传性疾病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临床症状疑似1例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症(XLRPD)的患儿进行基因诊断。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候选致病位点,对其家系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验证发现家系中患儿X染色体携带POLA1基因半合变异c.1375-354A>G,患儿母亲携带该变异,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患儿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性黝黑,反复呼吸道感染,前额和双鬓毛发向后上倾斜,生长发育阻滞。结论 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POLA1基因半合变异c.1375-354 A>G很可能该病的致病基因,符合X连锁遗传规律。为该病的遗传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4例圆头精子症患者的致病基因进行分析, 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被确诊为圆头精子症的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集其精液和血液样本, 进行精子浓度、活力、存活率、形态等常规检测以及精子顶体抗原CD46免疫荧光检测, 提取外周血样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 对疑似致病变异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WES检测显示4例患者均携带DPY19L2基因变异, 其中患者1 ~ 3携带DPY19L2基因纯合缺失, Sanger测序显示患者3在重组断裂点区域BP2存在断裂, 通过非等位基因同源重组造成DPY19L2基因完全缺失。患者1存在第2 ~ 22外显子纯合缺失, 患者2存在第14 ~ 15外显子纯合缺失, 患者1和2的缺失既往未见文献报道, 患者4为DPY19L2基因杂合缺失, 且3′ UTR区存在罕见的纯合缺失。结论 DPY19L2基因变异可能导致的圆头精子症的发生, 其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同时也符合基因组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云南地区3049名育龄人群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携带者筛查,探讨本地区人群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的拷贝数情况及携带频率。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SMN1及SMN2基因第7外显子的拷贝数进行检测,筛查出SMN1基因第7外显子拷贝数为1的SMA携带者。对双方均为携带者的夫妇提供产前诊断。结果在3049名育龄人群中,共检测出SMA携带者62例,携带率为1/49(2.03%)。男性携带率为1.91%(40/2094),女性携带率为2.30%(22/955),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N1杂合缺失占1.30%(41/3049),由SMN1转换为SMN2者占0.69%(21/3049)。SMN1等位基因的平均拷贝数为1.99。检出双方均为SMA携带者的夫妇2对,通过产前诊断避免了1例患病胎儿的出生。结论云南地区SMA男女携带者的频率无显著差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阐明SMA携带者的频率和SMN基因的拷贝数情况,可为遗传咨询和产前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1个癫痫伴发育迟缓及脑发育畸形家系的临床表现及致病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7月2日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内科就诊的1个癫痫伴发育迟缓及脑发育异常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姐姐与父母进行基因检测, 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患儿为6岁男性, 自幼全面生长发育迟缓, 间断抽搐4年余, 癫痫发作存在热敏感特点, 头颅影像学提示脑发育畸形, 视频脑电图提示异常放电。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及其姐姐均携带TUBB2A基因c.5G>T(p.Arg2Leu)杂合变异, 其父母为野生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标准及指南, 该变异评定为致病性变异(PS2+PM2Supporting+PM5+PP1+PP2+PP3)。结论 TUBB2A基因c.5G>T(p.Arg2Leu)杂合变异考虑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可能存在生殖腺细胞嵌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及突变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和临床检查,鉴定了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大家系.并对已知位点及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PCR扩增候选基因MYH14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将这两个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DFNA4位点,最大连锁值为4.94.具有统计学意义.突变检测发现MYH14基因的杂合突变c.359T>C(p.S120L),DNA直接测序确证两家系的所有患者均携带该突变,而家系中正常人则均不携带该突变.结论 第1次在中国非综合性耳聋家系中发现MYH14基因的突变,表明MYH14基因突变也是导致中国人非综合性耳聋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