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ACDF)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椎疾病患者31例,均行ACDF术,共置入Zero-P椎间融合器31枚,融合节段均为单节段。术后定期摄X线片检查,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RI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4.70个月,手术时间(72±10)min,术中出血量(60±12)mL;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术后7 d内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颈椎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8.65±1.8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6.09±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60±9.45)%,与术后12个月的(90.30±8.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满意。结论:Zero-P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病的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ROI-C)与传统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4月南中德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ROI-C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0.00%(0/30),低于对照组的6.67%(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及疼痛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治疗颈椎病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适应证、并发症和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优点。方法采用颈前入路进行突出椎间盘切除、骨赘切除减压、植入椎间融合器用钛制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病93例。结果随访8~26(平均12)个月,按40分法:本组优75例,良13例,有效5例,无效0例。结论颈前路手术使用椎间融合器能够恢复颈椎正常排列以及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充分有效的植骨及植骨后的即刻稳定作用,最终能获得牢固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4.
观察颈前路减压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以及MRI影像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颈前路减压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MRI检查资料,其中行后纵韧带切除者10例,未切除者8例,测量脊髓矢状经,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32个月,MRI显示后韧带切除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经差值大于未行后纵韧节切除组(P<0.01)。结论:颈前路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9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倒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史(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颈椎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结果:病情好转.结论:应用颈椎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对颈椎病治疗的支撑固定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18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实行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治疗,对椎间隙的恢复状况以及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其椎间隙高度逐渐升高,临床症状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椎间融合率为88.89%(16/18),所有患者治疗后并未出现并发症现象。结论: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方法操作较为简便,对患者的损伤较小,近期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伤痛治疗中应用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的一临床疗效。方法对169例2000~2007年间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前路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的颈椎骨折脱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椎体结核等伤病病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30min),出血量200~3000ml(平均400ml),无术中并发症,96例获得随访的合并脊髓损伤的病例,除42例A级者,未见神经功能改善外,其余54例均有1~3级改善,平均改善1.6级。结论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伤病的确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颈椎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结果:病情好转。结论:应用颈椎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X线与CT检查在腰椎退行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9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CT组51例,X线组48例.结果 CT组检查49例,检出率为96.1%,X线组检查37例,检出率为77.1%,CT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组(P<0.05).其中伴腰椎小关节病变13例,伴腰椎峡部裂2例,椎体滑脱1例,黄韧带肥厚5例,伴腰椎间盘膨出6例.结论 CT检查可清楚的显示出腰椎各层及增生、钙化等不同的改变征象,获得更高质量、更丰富的信息,具有快速、全面、准确、安全等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治疗依据,是诊断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疾病的疗效.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共32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1-2节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螺钉内固定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6-12月对脊髓功能行JOA评分,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2次评分差别是否有显著性;并通过颈椎过伸过屈住X片观察植骨融合率.结果:脊髓功能多数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2月JOA评分平均高于术前3.1分,两次评分差别有显著性,P=0.01;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7.8%;全部病例植骨均融合成功,融合率为100%.结论: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囱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疾病的有效方法,它能恢复脊髓神经功能,植骨融合可靠,能重建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23-324
目的比较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干预组(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 27例)和常规组(传统椎弓根螺钉治疗, 23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ODI、 JOA、 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干预组的ODI、 VAS评分低于常规组, JOA评分高于常规组(P均<0.05)。两组的螺钉松动、螺钉脱落、骨水泥渗漏、肺栓塞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椎弓根螺钉比较,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微型钢板,通过对短期结果分析总结,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放射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从2007年1月到2011年4月18例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病9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7例.手术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十微型钢板固定,所有病例随访均达6个月以上,最长达12个月.采用JOA(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所有病例在术后6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0分恢复到术后15.3分,术后放射学结果显示无内固定失败,椎管容积得到良好维持.结论 微型钢板应用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能有效维持椎管容积,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肌力、感觉、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年,平均18个月.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的脊髓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平均(10.20±1.18)分,术后平均(16.02±1.22)分.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应用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具有减压彻底、固定稳定、可重建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的优点,术后肌力、感觉、功能改善明显,手术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骨折脱位高位截瘫一直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自1998年至今我科对收治的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或合并高位截瘫患者中的69例采取了早期实施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及护理,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1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52例为存在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行不稳定节段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同期75例无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及脊髓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 随诊4~57个月,平均(20.46±13.2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脊髓功能评分两组相近,手术后近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6.54%(45/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时远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100.00%(52/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结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能够保证植骨融合,维持颈椎稳定,防止术后畸形发生,有利于远期脊髓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应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 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腰椎疾患患者行椎弓根螺钉与PEEK椎间融合器联合固定,对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随访12个月,24个节段融合,融合率85.7%,所有患者无椎间隙变小,无明显椎体间滑移及角度改变。结论应用PEEK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疾患可有效恢复椎间高度,融合率高,能缓解临床症状,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