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脑心同治"理论是指心脑血管疾病的同时治疗和同法治疗,其秉承了"异病同治"的基础理论。中医对心与脑的关系有着心脑相通的认识,西医也认为脑和心关系非常密切,并且心脑血管疾病都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以上可为"脑心同治"提供了可性行。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病患者继发认知障碍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并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长期生存质量,心血管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脑灌注不足,脑部病变,继而引起认知障碍,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会增加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风险,积极寻求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尤为重要。中医基于“整体观念”提出“心脑相通”,心脑相通共主神明,心伤可累及脑,导致神志异常,是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的病因。后世医家基于“异病同治”和心脑相通,提出“心脑同治”。“心脑同治”包含两种含义,一为不同疾病归同一病因病机,可用同一方法治疗;二为异病共存,针对相同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该文系统探讨了心血管疾病继发认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心脑同治的防治策略,认为气血不足是基础,瘀毒互结阻脉、损窍是关键,调畅气血,活血解毒通脉、通窍为其主要治法,以期丰富“心脑同治”的理论内涵,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季帅  张军平  吕仕超  杨萃 《中医杂志》2013,54(2):114-116
心脑同治学说是基于共同的病位——心脑之络脉而提出的异病同治的治疗思路,虽有在心、在脑之别,但是心与脑之间有络脉直接联属,心脑血管疾病在病位、病因及病机演变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心脑互为体用,共主神明,一处神明伤,则两处神俱伤.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见心病而兼治脑,见脑病而兼顾心.冰片在循环系统的治疗中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自古以来医家多以佐使之药用之.冰片不仅具有引药上行,促使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升高,治疗脑系疾病的作用;而且具有引药旁行,促使血药浓度升高,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冰片及含冰片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多靶点以及整和调理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气血理论探析“脑心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气血具有紧密联系,气血调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气血虚,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以气血为基础,心与脑在生理与病理上紧密相连,心脑疾病往往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脑心同治"的提出既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也是气血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心脑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指导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孙利民 《中医杂志》2012,53(19):1705-1706
中医认为,人体生理上心脑相通,而临床上心脑共病在老年患者中极为普遍,治疗中若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往往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主张对单纯以心血管病或脑血管病就诊的老年患者心脑同治,此亦中医整体观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7.
心脑同治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于睿  梁健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17-1619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机制交替紊乱,包括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主要来源于中医对"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认为从神的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心主识神、脑主元神以及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实验理论的研究。从"心主神明"和"心脑同治"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治疗。文章基于"心脑同治"角度对改善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心脑同治睡眠障碍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深化其治疗机制,从神经网络和信号通路层面深入研究中药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睡眠障碍疾病奠定深厚的诊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风病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这引起了广大群众及医生们对于本病的重视。马云枝教授是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其在数十年从事脑病专业的临床工作中对治疗中风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在本病诊疗过程中形成了心脑同治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介绍中风的病因病机,分析马云枝教授运用心脑同治在中风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及异病同治的思想,并附以验案一则。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对马云枝教授运用心脑同治的理论治疗中风的经验。结论在中风合并心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马云枝教授的心脑同治法可获得良好疗效,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指导下,论证运用病证结合方法防治肺心脑共病的独特优势。肺心脑共病是老年患病人群的常见特点。这一疾病有着共同的致病机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临床常见的导致老年人肺心脑共病的原因有很多,症状也不相类似。通过分析肺朝百脉、心主血脉与脑供血的关系,论述了肺、心、脑同治以治疗失眠的可行性,并结合临床多年经验,总结其治疗的经验方法,经过肺心脑同治的中药治疗之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指针对具有相同病机的不同疾病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对针刺长强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合了中医的经络、腧穴远治作用、阴阳及西医的信号通路、生物全息律等理论,对针刺长强穴治疗多种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拓宽针刺长强穴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对临床诊断为心脑合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个疗程,运用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以"痰瘀"论治心脑合病,将化痰祛瘀法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理化检查判定其临床疗效,以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心脑合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陈迪  唐仕欢  卢朋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8-4296
中医"脑心同治"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尽管"脑心同治"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潜在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的阐释。为了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该研究基于数据科学的思想以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种疾病——脑中风和冠心病为例,对"脑心同治"机制进行深入挖掘。该研究从药物、靶标、通路、疾病多个角度出发,整合应用各类数据资源,采用文本挖掘、生物网络以及富集分析方法来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间的潜在关联特征以及具有"同治"功能的药物特性,从而从多个水平揭示"脑心同治"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理论和治疗原则.应用加味逍遥散治疗临床多种内科疾病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心脑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心、脑均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若在治疗上只是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则十分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中医学认为,人体心脑无论是在病理、生理上均存在重要联系,因而创立了"心脑同治"学说。"心脑同治"也不仅仅只围绕于"心""脑"二者之间,其中"肾"(肾系统)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中医"肾"理论认为肾精亏虚是导致心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在治疗上滋肾大法与"心脑同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正张曾譻教授从医近60载,临床经验丰富,在辨证治疗内科杂病方面有相当独到的见解,特别擅长治疗甲状腺疾病、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在理论、治则和方药等方面均有创新性突破,特别提出"精明失养""心脑同治""窍脏并治"等学术理念指导临床用药,力求药与理相互结合,倡导"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灵活运用验方,其疗效受广大患者的积极认可。1精明失养从脑论治甲状腺疾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瘿"病,是以颈前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56-259
临床上脑缺血患者常伴有心脏功能障碍,而引起脑缺血常见原因有心律不齐、房颤等,表明心脏和大脑之间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心主血脉,阐明了血脉是心脑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心脑依靠脉络紧密相连形成心脑轴,神明通过心脑轴使心气入脑。西医理论认为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直接控制心脏,并通过脑循环、心激素、心磁场等影响脑。心脑之间在病理生理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心-脑轴系统在脑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心-脑轴神经通路探讨脑缺血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明确心脑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有助于丰富脑心同治论,同时为研发多靶点药物预防和治疗脑缺血提供一种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在临床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只要出现相同的病机,即可采取同一方法进行治疗。笔者运用异病同治之法则,在临床上应用逍遥散加减治疗病机属肝郁气滞的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总结逐瘀化痰丸应用经验与判断其临床疗效。整理理论,结合经验,汇聚成逐瘀化痰丸,总结其在胸痹心痛病、心衰病、肺胀、胃痞中异病同治治疗病因病机及疗效。遵循异病同治理论,逐瘀化痰丸在治疗胸痹心痛病、心衰病、肺胀、胃痞痰瘀互结证中疗效满意。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逐瘀化痰丸在辨证准确基础上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9.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恒古骨伤愈合剂由三七、红花、人参、黄芪、杜仲、鳖甲、钻地风、洋金花、陈皮组成,是现代中医临床“异病同治”的一种代表性药物。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骨折、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均取得了较好疗效。虽然现代医学认为这4种骨伤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但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均为瘀血、风湿痹阻、肝肾气血亏虚、经脉筋骨失养所致。恒古骨伤愈合剂针对这4种骨伤疾病“瘀血阻络、筋骨失养”的共同病机遣方用药,具有活血化瘀、散结生新、滋补肝肾、荣筋养骨的功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圆机活法”“异病同治”“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同时恒古骨伤愈合剂的现代药理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也为其“一药多用”和“异病同治”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本文从中医对4种骨伤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恒古骨伤愈合剂的方解及其治疗4种骨伤疾病的药理机制和临床运用4个方面,探讨并揭示了恒古骨伤愈合剂能“一药多用”和“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应用这一理论治疗多器官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器官纤维化、硬化的实质及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疾病开拓新途径。从异病同治的内涵、中医及现代科学理论基础、单味中药防治多器官纤维化实验研究方面探究多脏器纤维化共同的发病机制,阐述异病同治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