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维超声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103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了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方法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和超声分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左侧多见,且多为扁平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也越高,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 验证慢性应激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小鼠构建慢性应激动物模型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研究局灶性黏附通路的作用。最后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公共数据库验证通路。结果 构建并评估慢性应激小鼠模型和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中局灶性黏附通路关键因子表达降低,在慢性应激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小鼠模型中该通路关键因子进一步下调,同时伴随炎症因子升高。以生物信息方法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并富集到局灶性黏附通路。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显示此通路中核心基因FLNA、MYH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 在慢性应激中,局灶性黏附通路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MYH9和FLNA被确定为该过程中潜在的核心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新的潜在机制,挖掘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和途径。方法检索获取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并获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因表达芯片GSE28829数据集,筛选样本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并进行富集分析;检索获取小檗碱的潜在作用靶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获得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筛选核心靶点。结果共筛选获得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174个,涉及趋化因子、核因子κB、Toll样受体、脂肪酸降解等信号通路。筛选获得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5个,涉及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硬化、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经拓扑及富集分析,CCL2、HMOX1和MMP-9可能是小檗碱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靶点。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炎性反应、脂质代谢等信号通路;小檗碱可能通过介导CCL2、HMOX1、MMP-9等靶点调控流体剪切力、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而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差异性基因表达、信号传导通路及蛋白质网络分析。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GSE43292基因芯片数据,数据预处理后,使用在线R软件分析颈动脉斑块和斑块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运用生物医学信息学GSEA方法进行富集GO分析和Pathway分析,并对差异性基因行蛋白质网络分析。结果芯片数据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和斑块旁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的有87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的有60个基因(P均0.01),并绘制成热图。GSEA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多与抗原结合、丝氨酸水解酶活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相关。GSEA的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上调基因与造血干细胞系、溶酶体、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中富集。STRING分析筛选出IL-8、CXCL-10、SELE、MMP-9、IL-18共5个核心基因。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O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差异性基因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及蛋白质的核心基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CD45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探讨CD45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中尸体检验及组织学检查确认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例的冠状动脉组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动脉粥样硬化组(单纯As组)和动脉粥样硬化并继发病变组(As并继发病变组),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冠状动脉的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5蛋白的表达分布及水平,分析CD45表达水平与粥样硬化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继发病变的冠状动脉斑块内纤维帽厚度变薄,病灶厚度、坏死灶厚度及血管腔面积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继发病变的血管组织CD4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As并继发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As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发生继发病变的冠状动脉病灶内CD45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As并继发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As组(P0.05),CD45阳性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斑块肩部和底部的白细胞(棕黄色着色)。与对照组比较,有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继发病变的血管组织CD45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As并继发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As组(P0.05)。病灶内CD45表达水平与病灶结构变化具有相关性。结论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CD45分子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其表达水平反映病灶内的炎症反应程度,而病灶内炎症反应程度能影响病灶结构,从而导致斑块稳定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是哺乳动物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作为细胞能量代谢和细胞死亡的调控中心,其功能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线粒体功能依赖于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完整性和稳态,因此线粒体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对于维持线粒体稳态和机体健康十分重要。当线粒体及其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出现异常时,会直接损伤线粒体并出现异常线粒体蛋白堆积,发生细胞内环境紊乱,甚至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文章回顾了线粒体及其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挑战进行展望,以期为寻找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密切相关的特异性线粒体蛋白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差异基因的分子功能分类、生物学网络调控特征及关键节点,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从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中下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的基因芯片数据,采用PANTHER在线平台对4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包括基因类别、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分析,使用在线分析软件STRING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调控网络分析,寻找关键节点基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20个明显下调的差异基因主要与机体防御/免疫功能、细胞黏附及能量代谢功能相关,与丙酮酸代谢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相互作用拓扑网络中的关键节点ATP6V1F、PIGQ、GLO1分别与能量代谢、信号传导、氧化应激子网络有关。而20个明显上调的差异基因主要与氧化还原、代谢过程及细胞转运功能相关,蛋白相互作用拓扑网络中的关键节点OGT、GYG1、UXS1、ATP2A2分别与分别与糖基化修饰、糖原合成、葡萄糖醛酸酯合成及ATP能量代谢子网络有关。结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与外周血中的ATP6V1F、PIGQ、GLO1、OGT、GYG1、UXS1及ATP2A2等基因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涉及丙酮酸代谢和血凝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炎症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5 5 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 ,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及C反应蛋白 (CRP)。 89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随访半年 ,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率。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A的阳性率及滴度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 ;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 ,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内膜增厚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内膜增厚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内膜增厚者。结论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但不能预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而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发生均相关。  相似文献   

9.
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线粒体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与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方法 传代培养细胞系A549及16HBE,用线粒体提取试剂盒获取细胞线粒体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技术筛选出A549和16HBE细胞系线粒体间表达水平显著差异的蛋白,所得结果通过Data Analysis软件标峰,用MASCOT进行结果搜索和数据分析.结果 双向电泳结果显示A549、16HBE细胞系线粒体存在差异的蛋白质点共41个,3倍以上差异的16个,A549细胞系中表达上调的15个,表达下调的26个,其中3倍以上差异表达上调的7个,表达下调的9个.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鉴定出A549细胞系线粒体表达上调的蛋白质2个:AAA+ ATP酶家族结构域蛋白3B、tRNA鸟嘌呤糖基转移酶,表达下调的蛋白质7个:热休克蛋白75、复合物Ⅲ亚基1、复合物Ⅲ亚基2、鸟氨酸氨基转移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亚基α、SLP-2、抗增殖蛋白.结论 应用亚细胞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出肺腺癌细胞系线粒体差异表达蛋白,为阐明肺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筛选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李畑波  蹇朝  肖颖彬 《心脏杂志》2015,27(4):474-479
线粒体产生的ATP是细胞能量的来源,线粒体是包含约1 000种蛋白质的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这些蛋白形成线粒体蛋白质功能网(mitochondrial protein functional network),在细胞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凋亡与自噬等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线粒体功能失调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线粒体蛋白质组在其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本文综述线粒体蛋白组学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脂蛋白 (a) [LP(a) ]、纤维蛋白原 (Fig)、C 反应蛋白 (CRP)变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和Gensini积分评价 168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程度 ,并用常规方法测定患者血清LP(a)、血浆Fig、血清CRP水平。结果 :①血浆Fig、血清LP(a)、CRP水平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高 ;②血清LP(a)、CRP增高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③血浆Fig、血清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积分呈正相关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 0 2 66、0 2 61,P均 <0 0 5。结论 :血清LP(a)、血浆Fig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组学水平上对食源性寄生虫旋毛虫的蛋白质赖氨酸乙酰化进行分析,为探索赖氨酸乙酰化在旋毛虫成功寄生和免疫逃避中的调控作用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通过抗赖氨酸乙酰化抗体富集技术结合高度灵敏的质谱鉴定在组学层面分析旋毛虫蛋白赖氨酸乙酰化程度。结果 亲和富集结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分析发现1 592种旋毛虫蛋白的3 872赖氨酸位点修饰位点发生乙酰化,这些蛋白参与旋毛虫多种生物过程。功能富集分析发现29个乙酰化蛋白与吞噬作用相关,表明赖氨酸乙酰化在吞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论 旋毛虫蛋白大量的赖氨酸乙酰化(Kac),本实验为深入研究可逆性Kac在旋毛虫和其他线虫的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一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多累及全身大、中型动脉,如主动脉、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随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成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出肺炎衣原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索肺炎衣原体感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利用肺炎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上的保守序列设计的3条引物,通过多聚酶链反应检测32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粥样硬化斑块以及7例正常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肺炎衣原体。结果发现,32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有14例多聚酶链反应阳性.阳性率为43.75%,7例正常冠状动脉中无一例阳性,阳性率为0%。结果提示肺炎衣原体在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和正常冠状动豚中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诱导型环氧合酶在人冠状动脉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间的分布。收集 15例尸检的人冠状动脉共 4 5个标本 ,根据HE染色病理特征及AHA标准分为 3组 ,其中正常冠状动脉对照 3个 ;纤维斑块或Ⅴ型病变(稳定斑块 )标本 2 2个 ;粥样硬化斑块伴有不同程度炎症反应的复合斑块或Ⅵ型病变 (不稳定斑块 )冠状动脉标本2 0个。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检测诱导型环氧合酶蛋白和mRNA在以上不同类型标本中的分布表达。结果发现 ,诱导型环氧合酶主要表达分布于动脉粥样硬化组织斑块区 ,在复合斑块中诱导型环氧合酶的表达明显高于纤维斑块 (诱导型环氧合酶灰度值 14 7.0± 1.1比 5 6 .2± 4 .4 ,P <0 .0 1) ,而在非斑块区和正常冠状动脉中均未检测到诱导型环氧合酶的表达。结果提示 ,诱导型环氧合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以及斑块稳定性中炎性反应的调控过程 ,抑制斑块局部诱导型环氧合酶的高表达 ,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及新生血管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动脉粥样硬化组),经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和(或) DSA等影像学方法证实。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病理学分型方法,筛选出结构清楚的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Ⅳ~Ⅵ型)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共73个)。根据形态学分型标准,将73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分为易损斑块(42个)和移形斑块(31个)。选择同期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行尸体解剖,并明确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15例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动脉段标本15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方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及新生血管的表达特点。结果 (1)正常颈动脉组织中无Hpa表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阳性表达率为64. 4%(47/73)。(2)与移形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内Hpa阳性表达率增高[92. 9%(39/42)比25. 8%(8/31),χ~2=34. 968,P 0. 01]。(3)新生血管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呈阳性表达,与移行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阳性表达率更高[95. 2%(40/42)比22. 6%(7/31),χ~2=41. 060,P 0. 01]。(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与新生血管表达主要位于斑块的纤维帽及肩部。结论 Hp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病变进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与新生血管表达具有共区域性。  相似文献   

17.
肝癌及癌旁肝组织的高尔基体差异蛋白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并鉴定肝癌及癌旁肝组织高尔基体蛋白质组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从高尔基体层面解释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早期诊断和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亚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比较分析肝癌及癌旁肝组织高尔基体蛋白质组.收集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标本,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高尔基体.建立并优化两种组织高尔基体的双向电泳方法,用PD-Quest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然后用质谱仪获取相应蛋白点的肽质指纹图谱,联网到Swiss-Prot蛋白质组数据库鉴定获得的差异蛋白质点,最后用Western blot验证双向电泳结果.蛋白质相对表达量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与癌旁肝组织相比,肝癌高尔基体蛋白质组有包括膜联蛋白5在内的27个蛋白质位点表达上调,包括染色体修饰蛋白2b在内的20个蛋白质位点表达下调,初步鉴定出了其中17个蛋白质,并用Western blot从蛋白质水平上验证了双向凝胶电泳结果.结论 肝癌及癌旁肝组织高尔基体蛋白质组具有不同的蛋白质位点,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涉及到细胞的能量代谢、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细胞周期调控等方面,为进一步阐释高尔基体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程娟  马华林  戴勇 《山东医药》2014,(4):13-15,19,I0001,I0002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磷蛋白组学分析,为SLE进一步机制研究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使用二氧化钛富集SLE患者15例和15名健康受试者PBMCs的磷酸化肽段,进行质谱分析;然后进行磷酸化肽段和磷酸化位点鉴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SLE患者与正常人存在有差异的1 035个磷酸化位点,与标注蛋白对应的基因有618个.基因网络分析发现,Src、RELA、HDAC1等连接度高,为hub基因,在维持网络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 SLE患者PBMCs具有差异性的磷酸化蛋白质及肽段,异常蛋白磷酸化有助于SLE发病机制的研究;与hub基因可作为机制研究参考和补充,并可作为治疗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9.
青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态学研究及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年轻人人群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差异以及探讨致AS危险因素。收集北京地区意外死亡男性年轻人心脏标本96例,分别在冠状动脉近侧端取材,共取得脉283支,其中有明显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死亡者40例,115支,其他意外死亡者56例,168支。常规3石蜡包埋,HE染色,部分标本行HLA-DR,CD68免疫组化染色和油红O染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D34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管腔狭窄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53例尸检病例的312块冠状动脉组织标本.光镜下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类型,用免疫组织化学计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CD34-阳性内皮细胞微血管和CD68-阳性巨噬细胞.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34-阳性微血管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分别呈正相关(r=0.344, r=0.285, P<0.01),CD34-阳性微血管在早期和进展期病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34-阳性微血管在正常胆固醇和高胆固醇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68-阳性巨噬细胞主要分布在CD34-阳性微血管周围,CD34-阳性微血管和浸润的CD68-阳性巨噬细胞之间呈正相关(r=0.303, P<0.01).结论 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CD34-阳性微血管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和管腔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多,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和高胆固醇血症促进粥样斑块内血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