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帕金森病(PD)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式,现多以左旋多巴替代疗法作为主要疗法,但存在长期使用会出现疗效降低和产生不良反应等缺点。目前,针刺治疗PD已取得一定进展,通过检索近10年相关文献,对近10年针刺治疗PD的临床研究进行整理、归纳,阐述各种疗法的应用及疗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讨,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和分析近年来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中医对本病机理的认识和针灸治疗的不同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5.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正常老年化和老年期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据统计,10%~15%MCI患者会转变为AD,转化率是正常老龄化的10倍。针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过国内大量临床验证,其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和多层面的作用特点,安全、有效,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MCI。笔者对针刺治疗MCI的机制和临床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发现针刺可以抑制Aβ沉积、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调节胆碱能系统,发挥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中,针药结合治疗MCI的疗效更好,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将2017年4月—2020年4月武汉市中医医院二桥分院接收的70例脑梗死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开展针刺治疗.比较2组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治疗后,2组的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 相似文献
7.
认知功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Schmidt等在1994年报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1周时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61%,6个月时仍有37%的患者遗留认知缺损[1].在临床上,以神呆思钝为其主要表现,从中医理论上来讲,属于中医"健忘"、"呆痴"、"郁证"等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认知功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Schmidt等在1994年报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1周时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61%,6个月时仍有37%的患者遗留认知缺损.在临床上,以神呆思钝为其主要表现,从中医理论上来讲,属于中医“健忘”、“呆痴”、“郁证”等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在老年人所患的神经变性疾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该病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也很常见,容易进展成为痴呆的主要因素。现将近十年帕金森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诊断标准、神经影像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填精方治疗髓海不足型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髓海不足型PD-MCI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51例)和中西医组(52例)。西药组根据国际帕金森病治疗指南进行治疗,中西医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补肾填精方,连续服用4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4、48周分别进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记录治疗前后左旋多巴每日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西药组治疗48周UPDRS评分增加(P0.01);西药组治疗24、48周MoCA评分、MMSE评分降低(P0.05,P0.01);两组治疗48周左旋多巴每日用量均增加(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同期比较,治疗48周中西医组UPDRS总分及ADL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MoCA及MMSE评分升高(P0.01)。结论在西医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填精方治疗能有效改善髓海不足型PD-MCI患者的运动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认知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PD)最普遍的非运动症状之一。目前来看,认知功能恶化直至出现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往往比典型的PD相关运动症状更容易造成患者、家属及其护理人员的负担。由于PD运动症状易于发觉,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这一症状往往被忽视,因此临床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尚无明显改善该症状的西药,有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PD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我们将中医药改善PD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是常见于中老年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本文检索并归纳近5年国内关于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文献。发现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改善震颤症状,缓解肌强直、运动障碍症状的作用,还可减轻帕金森病并发症,延长西药作用时间,安全无副作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1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5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受教育时间、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等一般资料。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和Hoehn-Yahr(H-Y)分级评估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情况,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2部分(UPDRS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抑郁和焦虑状况。根据MMSE评分结果,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PD-CI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PD-NC组),比较2组各观察指标有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45.3%;2组年龄、发病年龄、受教育时间、单/双侧起病、UPDRSⅢ评分、H-Y分级、UPDRSⅡ评分、ADL评分及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2组性别、病程、是否以震颤首发、HA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受教育时间、ADL评分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可能与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文化程度、单/双侧起病、运动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能力及抑郁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1]。任何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皮层结构和功能慢性损伤的因素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引起认知障碍。多巴胺、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程度越高认知障碍程度越高[2],脑组织蛋白质异常聚集、异常修饰引起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霍奇金病等脑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疾病,能量耗竭、酸中毒、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毒性等也会引起慢性脑缺血性损伤,高血压、糖尿病等可通过减少对脑血液的供应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研究开发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意义。中药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亦成为植物药领域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对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不少进展。笔者以“认知功能”、“学习记忆”和“中药”或“植物药”为关键词组合,在中国知网(CNKI)和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2000-2012年)进行检索,综合分析后,共获得相关文献258篇,在分析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中药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D)已严重困扰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生活,但现阶段西医对于AD暂无特效治疗方案。大部分AD是由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进展而来的,在MCI阶段进行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大量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提高MCI患者的认知,延缓其病程进展,但目前关于针刺治疗MCI的中枢效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影像技术快速发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可动态且清晰地展示MCI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变化,因而rs-fMRI已被广泛应用于MCI诊断及针刺治疗机制研究。现对MCI的脑功能变化及针刺治疗MCI的脑功能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近年来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状况,分析、归纳不同针灸方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旨在阐明针灸成为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