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讨论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一、概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梅 《内科》2009,4(1):98-10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可分为2种亚型,即I型和Ⅱ型;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osteoporosis,SOP)。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概述1.1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  相似文献   

4.
怀孕后骨质疏松症(postpregnacy osteoporosis)是中青年妇女在怀孕后合并的一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自1955年Nordin首次报告以来可能还未引起足够的注意,至今报告仅80余例[1-13].由于约40%的患者在怀孕后期的最后三个月内出现背痛、身高缩短等症状、且大多数患者又在第一胎产后3个月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骨密度(BMD)减少主要局限于轴心骨(椎体、髋部),而外周骨BMD常属正常范围,故又称为孕后或产后椎体骨质疏松症(postpregnacy spinal osteoporosis,PPSO),其与另一类也发生在孕后仅局限在髋部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改变的所谓孕期暂时性髋部骨质疏松(transient osteoporosis of the hip in pregnancy,OHP)相区别.鉴于国内未有报道,现将1例产后椎体骨质疏松症结合文献讨论予以报告,以期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osteopomsis OP)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2种亚型,Ⅰ型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由药物引起。骨的强度和完整性取决于来自造血组织的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及来自骨髓基质的成骨细胞对骨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正日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因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女性低,故目前普遍将骨质疏松与绝经后女性相联系,对男性尤  相似文献   

7.
陈少华 《山东医药》1996,36(12):38-38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陈少华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老年人骨质疏松主要是原发性的,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①Ⅰ型: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见于女性;年龄为55~70岁。骨疏松主...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导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及其引起的骨折越来越多,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根据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OP及低骨量的总患病率分别为22.6%和13.3%。同时,〉50岁人群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患病率为26.6%,其中,男性24.6%,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最常见的骨代谢疾病,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容易导致骨折。据2008年IOF(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统计,全球约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质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常见的老年性骨病,骨折是其常见并发症。OP的诊断方法一直沿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但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OP性骨折患者其DXA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结果在低骨量甚至是正常范围内,提示除BMD外,还有其他影响骨强度和骨折风险的因素。DXA测量的BMD只能反映60%~70%骨强度变化,难以评价骨微结构,而骨微结构受损与骨折高风险密切相关。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正是通过分析DXA影像像素结构进而评价骨微结构的指标。为对TBS有进一步的了解,本综述从历史背景、工作机制、临床应用、优越性和局限性等方面对TBS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12.
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应用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领域.成骨细胞(osteoblast,OB)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在骨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PEMFs能影响OB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病, 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我国面临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 筛查率、诊断率、治疗率"三低"的防治困境, 其症结在于缺乏便捷、有效的骨质疏松症筛查方法。OP的诊断"金标准"DXA技术存在诸如设备昂贵、辐射、社区拥有率低等缺陷, 故无法用于OP的广泛筛查。我国指南推荐的OP筛查工具包括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IOF)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 OSTA)、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骨定量超声技术(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等。近年来, 新型超声骨密度仪、数字X线成像(digital X-ray radiogrammetry, DXR)和机会性定量计算机断层摄像(opportunistic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情况及其骨代谢水平。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RA患者腰椎前后位(L2~L4)、双侧股骨颈、大转子的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骨钙素(bone gal protein,BGP)等骨代谢参数以及炎性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的水平,并同时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RA患者OP的发生率为56.67%,女性高于男性,绝经后高于绝经前,OP的发生率在大转子处最高。与正常对照比,RA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降低,IL-1β、BGP水平显著升高;合并OP的RA患者较骨量正常或骨量减少的RA患者年龄大,血清钙水平低,OPG、IL-1β和碱性磷酸酶水平高。结论 RA患者存在较高的OP发生率,老年及绝经后女性尤为明显,OP的发生与较高的骨转换率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一、概述(一)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险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体质量、体脂、骨代谢指标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分析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识别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健康绝经后女性131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dex,BMI)及双能X线骨密度结果将受试者分为体质量正常组、超重肥胖组;骨质疏松组及非骨质疏松组。比较组间骨密度差异及体质量、体脂、骨代谢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OSTA指数识别O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超重肥胖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及腰椎L2-4部位骨密度较正常组升高,超重肥胖组分别为(0.82±0.12)g/cm~3,(0.72±0.11)g/cm~3,(1.06±0.17)g/cm~3,正常组分别为(0.76±0.14)g/cm~3,(0.64±0.12)g/cm~3,(0.96±0.20)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P组体质量、BMI、体脂百分比、25羟维生素D3(25 hydroxy vitamin D_3,25OHD_3)、雌二醇(estradiol,E2)较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STA指数、E2、体质量、体脂百分比、BMI与骨密度呈正相关性。OSTA指数识别O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结论健康绝经后女性适量增加体质量和体脂有利于骨密度增加,骨代谢指标可指导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OSTA指数可用于中国绝经后女性OP筛检。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结构破坏为特征并伴随骨强度减低的代谢性疾病。该文通过文献复习,分析现行4种主要的骨质疏松症院外健康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应用现状,以期对不同的人群提供适宜的指导,为医务人员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骨质疏松症院外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丽莎  刘润萍  陈秋 《山东医药》2012,52(17):92-95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根据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糖尿病(DM)性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是DM合并症中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各型DM均与OP存在密切关系。OP患者早期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当出现背痛、变矮、驼背时,多认为是生理现象;尤其是DM合并OP时,上述症状易被其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组由X线骨片显示骨的质量(bone mass)减少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与其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者相比较。则其单位骨容量中的骨质量明显减少,即无机矿物质和有机骨基质含量均有明显降低。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相当常见,主要有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期后妇女常见桡骨远端骨折和脊椎骨折,而65岁以上的男女均可发生股骨骨折和肱骨近端骨折,所谓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布特征和易发因素相关性分析,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机理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社区50~69岁绝经1年以上妇女,以问卷调查,结合DXA测量BMD值,以及血清1α,25(OH)2D3等骨代谢指标测定,分析与骨丢失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随增龄和绝经年限的延长而上升,绝经年龄早、生育胎数多、哺乳时间长是低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使用雌激素、长期饮用牛奶、维持一定体重对骨量值有保护作用.此外,绝经后OP妇女的血清1α,25(OH)2D3和25(OH)D3含量均明显低于非OP妇女,血清1α,25(OH)2D3含量与BMD值呈高度相关(r=0.693,P<0.01).骨代谢相关指标分析表明,绝经后OP表现为高骨转换型,维生素D与PTH状态,以及DPD/Cr等均是评价绝经后OP患者的重要指标.结论 妇女绝经后有一个快速的骨丢失过程,而血清1α,25(OH)2D3水平的低下是绝经后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维护骨骼健康,应维持其底物25(OH)D3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