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针镇痛验案举隅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浮针镇痛验案举隅510515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符中华在1994年第1期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nicalAcupuncture上,笔者认为传统的分区选点法在腕踝针治疗肘膝关节以下的痛症时机械而不实用,其十二个进针点规定得太...  相似文献   

2.
针刺镇痛的中医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等皆可致痛,而“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则是一切疼痛发生的病理基础。“不通则痛”作为实痛的基本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  相似文献   

3.
头针用于分娩镇痛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薄其秀  张金学 《中国针灸》2006,26(9):659-661
目的观察头针对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7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头针组(针刺头部生殖区)和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根据WHO疼痛4组分级标准评定镇痛前后疼痛级别,对两组产妇活跃期及第2产程、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 头针组产妇疼痛1~2级33例,对照组为2例,两组相比,产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针组活跃期为(130.70±74.16)分钟,第2产程为(40.70±21.65)分钟,对照组活跃期为(166.15±62.65)分钟,第2产程为(53.30±26.93)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产后出血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针镇痛在阴道分娩中有较好疗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药结合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462例正常足月初产妇临产后分别采用了针刺、镇痛药。磁疗和耳穴贴压、TENS、二氢埃托啡针药复合等镇痛方法,并以产时宫内压力、外周血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为指标和健康人模拟产痛和针药镇痛之作感诱发电位实验探讨其镇痛效应。结果提示:针药复合镇痛法有效率高达97.5%,母婴安全,无并发症。实验证明:针药结合能缓解子宫高张状态,协调子宫收缩,提高痛阈,提高对官缩疼痛的耐受性。结论:“耳穴贴压、TENS、埃托啡”外药复合分娩镇痛法安全、简便、有效,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浮针治疗痛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临床研究加以概括总结,搜集整理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的临床应用,综述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的研究进展。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疗法。浮针疗法运用浮针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的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层行进,以治疗临床各种痛证。  相似文献   

6.
浮针——一种全新的针刺镇痛疗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浮针溯源浮针是一种新型的在病痛周围的皮下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统针刺方法,不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象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它是在传统的针刺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符仲华同志于199...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针刺强刺激久留针手法对痛证的疗效;方法:针刺得气后采用双手同时拇指向前捻针守气,至疼痛缓解为止;结要:95例患者,治愈54例,占56.9%,显效19例,占20%,有效14例,占14.7%,无效8例,占8.4%,总有效率为91.6%。结论:针刺强刺激久留针手法治疗痛证的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后期,患肢疼痛非常明显,临床往往需以盐酸布桂嗪、美施康定等药物镇痛:笔者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数例患者,获得了“针入即效”的镇痛效果,但因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肢体血供不佳,浮针留针时间较长,造成溃疡难愈,由此笔者采用腹针与浮针相结合的方法,即以腹针疗法腹部神龟图为基础,在腹部神龟图上应用浮针操作,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肢体疼痛,取得了满意疗效.由此应用于多种疼痛的治疗均获满意疗效,故定名为腹浮针疗法.下面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揿针为揿钉型皮内针的简称,是针尾呈环形并垂直于针身的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1].使用时将揿针刺入皮下,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揿针疗法是毫针留针法的发展,可以延长针刺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至今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笔者拟将近20年来有关揿针疗法治疗痛证的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麻醉对不同痛阈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00例准备行经阴道超声引导取卵术接受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复合麻醉组(347例)和单纯度冷丁组(353例),针刺复合麻醉组于取卵前1日预针刺前30 min测量痛阂,单纯度冷丁组于取卵手术前30 min注射度冷丁前测量痛阈,取卵术前30 min两组分别接受电针(穴取肾俞、次(骨翏)、百会、三阴交等)结合肌肉注射度冷丁和单纯肌肉注射度冷丁镇痛.结果:痛阈为1 mA、1.5 mA和2 mA的患者,针刺复合麻醉组的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单纯度冷丁组(P<0.01,P<0.05),对于痛阈为0.5 mA、2.5 mA、3 mA的患者,两组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对于痛阈处于中间段的患者镇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多针浅刺治疗面瘫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浅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及可推广性。方法 4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浅针组采用浅针疗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根据面肌痉挛程度(Shorr分级)进行功能分级评分及疗效判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Shorr分级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浅针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对面肌痉挛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浅针疗法因操作时无需将针刺进皮肤,无痛,舒适,更易被惧怕针刺的患者接受,为该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郝峻  刘庆  万鹏  赵楠 《湖南中医杂志》2020,(7):113-114+140
临床中常见的急慢性疼痛诸证多为筋经或肌筋膜病变所致,毫刃针与筋针分别对经筋病和肌肉筋膜的病理改变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卫气、经筋与肌筋膜理论,结合《灵枢经·九针论》中"员针"的特点,对上述两种针刺法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究,认为将毫刃针结合筋针的针刺手法应用于疼痛的治疗中,可解痉止痛、调畅经筋,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和乐趣,但各种眼科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不断增高。吴明霞教授临床经验丰富,临床擅长运用针药灸治疗各种疑难疾病,对浅针治疗眼科疾病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师从吴教授,获益良多,故在此浅析恩师运用浅针疗法治疗眼科疾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潜伏期穴位揿针按压对分娩痛的作用。方法将自然分娩进入潜伏期产程的产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治疗组给予潜伏期常规护理拉梅兹呼吸法及按压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每次宫缩时按压一处双侧对称穴位至宫缩结束,3个穴位轮流按压。当宫口开至3 cm时给予硬膜外麻醉镇痛。对照组给予潜伏期常规护理拉梅兹呼吸法,当宫口开至3 cm时给予硬膜外麻醉镇痛。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治疗组潜伏期T1、T2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潜伏期揿针穴位按压能缓解分娩疼痛,减少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对新生儿无抑制作用,是安全、有效缓解分娩疼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27例,年龄40~80岁,随机分成全麻组12例,针药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A)。经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持续电针刺激。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h、6h、8h、24h、44h镇痛泵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评分;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术后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β-内啡肽(β-EP)、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针药组患者术后4h镇痛泵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两组术后4h、6h、8h、24h及44h VAS及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而针药复合麻醉能产生一定的镇痛效应,但其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8.
金黄镇痛散是笔者临床经验方,对红、肿、热、痛、溃腐流脓的疮疡,滞状疱疹,腮腺炎及皮肤切割裂伤等具有抗炎消肿,止痛迅速的作用,现介绍如下:1药物组成及制法姜黄3400g、白花曼陀罗种子800g、红花800g,三药共计5000g,除尽杂质,晒干碾细成粉,...  相似文献   

19.
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对近10年来针刺镇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了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及临床研究,认为针刺镇痛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结缔组织、特殊脂肪带等产生镇痛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穴位特异性、针刺是否得气、针刺时间和刺激参数等。临床上针刺可治疗浅表躯体痛、深部躯体痛、内脏痛等。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浅针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58例,采用浅针配合针刺疗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58例患者中,痊愈4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结论:浅针配合针刺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