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在三十年前,就有学者报告起搏器或ICD的电极导线能引起三尖瓣反流。近年来,随着起搏器、ICD、CRT等心律植入装置应用数量的剧增,该况才逐渐受到重视。毫无疑问,严重的三尖瓣反流常能损害心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有时还需外科干预治疗。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心律植入装置适应证的拓展,将会发生更多的电极导线介导的三尖瓣反流。此外,其属于医源性合并症,如给予充分重视将能减少或预防发生。因此,提高对该合并症的认识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起搏导线放置在心尖部或流出道间隔部的难易程度.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0例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按随机表将其随机分成A组(拟行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B组(拟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术前测定所有患者右心室体部与流出道短轴缩短分数.术中记录2组植入心室导线的曝光时间和术中脱位情况.比较术中及术后3个月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的阈值,感知、阻抗等电极参数.结果 A、B两组各20例,A组术中曝光时间显著短于B组[(113.5±33.8)s对(156.3±58.1)s,P=0.007],A组仅1例(5.0%)发生术中脱位,B组6例(30.0%)发生术中脱位,并行导线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间术中及术后3个月起搏导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试者右心室体部短轴缩短分数(FS)显著大于流出道(33.7%±5.4%对27.1%±4.4%,P<0.01).结论 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将心室导线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比心尖部更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右心室(RV)电极相关的三尖瓣反流(TR)是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主要为电极导线对三尖瓣的机械作用和右心室起搏改变了心脏的收缩顺序。电极种类及数量、植入时间、起搏位置及心房颤动等是其危险因素。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极复位、拔出及外科手术。本文对近年关于右心室电极相关三尖瓣反流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无导线起搏与传统起搏患者的短期三尖瓣反流变化情况,并分析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新植入起搏器94例患者,分为无导线起搏组(47例)和传统起搏组(47例),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术前、术后6月内的三尖瓣反流程度及恶化情况,比较两组三尖瓣反流恶化的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结果 发生三尖瓣反流恶化者共29例(30.9%),无导线起搏组和传统起搏组的发生风险相似(14例比15例,29.8%比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82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腔起搏器是发生三尖瓣中、大量反流的独立影响因素(χ2=10.031,P=0.010)。结论 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可能并不减少术后短期发生三尖瓣反流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入选更换起搏器的住院患者和门诊复诊的起搏器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于起搏器植入前和植入后均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植入前后三尖瓣返流程度的变化,并根据患者起搏器植入年限(≤6月、6个月至3年、≥3年)和心室起搏百分比(≤35%、≥85%)分别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各亚组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共入选69例,两次超声心动图评估相隔时间6.5±4.6年。结果植入后三尖瓣轻微返流明显增加(P<0.01),而有临床意义(中、重度)的三尖瓣返流的发生虽有增加趋势但无差异(P>0.05);起搏器植入年限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各亚组之间新发或加重的三尖瓣返流无差异(P>0.05)。结论基础左心功能正常的患者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引起三尖瓣的轻微返流,有临床意义或加重恶化的三尖瓣返流很少发生,且与起搏器植入年限、心室起搏百分比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27例正常人、40例已安置有右室永久性起搏器患者及6例安置起搏器前后患者的三尖瓣反流(T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8.0%正常人测到TR,40例右室起搏患者中,92.5%发生TR,重度反流占10.0%;随着安置时间的延长,TR发生率及程度加重;导致TR的主要原因为起搏导管阻碍瓣膜关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龄心房颤动伴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42例高龄心房颤动伴三尖瓣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1年,分析入组和随访1年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高龄心房颤动伴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因子。结果:与入组时相比,随访1年后数据显示三尖瓣反流量明显增加,平均值为(7.1±0.5)m L,范围波动在0~40mL,且肌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三尖瓣反流、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右心房左右径、右心房上下径、LVEDD、LVESD、右心室内径及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尖瓣反流组和非反流组在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HCY、NT-proBNP、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右心房左右径、右心房上下径、右心室内径、LVEF、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高龄心房颤动伴三尖瓣反流可能受右心房左右径(P=0.028)、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P=0....  相似文献   

9.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均完善超声心动图,根据三尖瓣反流面积分为无、轻、中、重度四级...  相似文献   

11.
张文龙  郭兰敏 《山东医药》2005,45(33):64-65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主要原因是左心瓣膜病变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扩大,三尖瓣环扩张,腱索牵拉瓣叶的力学方向发生改变,导致了三尖瓣瓣膜的正常对合点发生错位,三尖瓣叶本身及瓣下结构无器质性改变.FTR在临床上很常见,文献报告在晚期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约10~60%合并不同程度的FTR.现将FTR的手术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都需要跨过三尖瓣植入右室电极导线。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是指由于右室导线植入引起新发现或进行性加重的三尖瓣反流。其影响因素有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右室舒张末内径、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电极导线种类和数量、电极导线尖端位置等。该文介绍CIED导线相关三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导线介导的三尖瓣反流(lead-induc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ITR)作为起搏器医源性并发症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与重视。常规超声在LITR成像诊断存在缺陷。近年来随着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3DE)的使用,在心脏介入手术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用于LITR的病理机制研究及反流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三尖瓣反流作为一种高发病率疾病,既往一直被忽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并不是一种良性疾病,多数患者因手术风险高而只能采取药物姑息治疗,经导管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或是一种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就目前经导管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方式与设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9月~2014年6月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汉密尔顿(HAMD)24项抑郁量表问卷调查。术后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抑郁组(n=15)和非抑郁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经济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负性生活事件、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吸烟、植入时间方面的资料。分析心脏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中15例出现抑郁,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合并两种或以上疾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这4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OR=62.58,95%CI:1.16~3.54)、负性生活事件(OR=218.19,95%CI:2.13~4.25)、心律失常(OR=62.62,95%CI:1.13~2.78)是植入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器术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5%,其危险因素是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三尖瓣环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245例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比DeVegar成形术与使用成形环三尖瓣环成形方法在治疗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中的有效性.方法:自2003-01至2006-01,对245例中度至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施行了三尖瓣环成形手术.其中,115例施行了De-Vegar成形术(DeVegar成形组),130例使用了三尖瓣成形环(成形环组).成形环组选用的成形环包括:Sovering成形环(n=37)、Carpentier-Edwards Classic成形环(n=41)及Edwards MC3成形环(n=52).结果:245例患者围手术期共死亡8名,死亡率3.3%.随访期末,DeVegar成形组与成形环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Vegar成形组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为21.3%(23/108);成形环组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为12.7%(15/1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治疗中,使用三尖瓣成形环进行三尖瓣成形具有更良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永久心脏起搏器(PPM)及植入型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起搏导线引起三尖瓣反流,继发右心衰竭,尚未被充分认识。本文报道一组PPM或ICD导线引起的重度三尖瓣反流,并行手术治疗以纠正右心衰竭的病因。方法:1993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因重度三尖瓣反流行三尖瓣手术者1 465例,其中由以前安装的PPM或 ICD导线引起三尖瓣反流者64例。在除外其他混杂的三尖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测29例安量ⅤⅤⅠ起搏器患者的三尖瓣返流结果,阳性率为100%。其中24例为轻度返流,5例为中度返流。三尖瓣返流本身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CIEDs)患者三尖瓣反流加重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有植入CIEDs(单腔或双腔永久式起搏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复查心脏彩超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三尖瓣反流是否加重分为三尖瓣反流未加重组146例和加重组5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心脏彩超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非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加重组比较,加重组患者男性、术前肌酐清除率、高脂血症及植入时间12个月的的患者比例升高,术前右心房内径较小、二尖瓣及三尖瓣存在反流的患者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植入时间(OR=1.000,95%CI 1.001~1.003;P=0.013)和高脂血症(OR=2.024,95%CI 6.728~22.360;P=0.022)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存在轻度三尖瓣反流(OR=0.018,95%CI 0.049~0.133;P0.001)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起搏器植入时间、高脂血症可加重三尖瓣反流,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加重相关,应注意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三尖瓣返流(Th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往往是继发性功能性反流。因此, 最初认为大多数患者行左侧心脏瓣膜手术治疗后三尖瓣反流问题就自然恢复。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残留或复发TR显示均有预后不良,所以说三尖瓣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经过对三尖瓣有解剖上的三维结构研究,发现三尖瓣环不同与“马鞍形”的二尖瓣环,并且三尖瓣的关闭不全不同于二尖瓣的关闭不全,三尖瓣的成形决定于三尖瓣的反流程度及瓣环的扩张程度,三尖瓣成形术后防止返流情况显示长期结果优于三尖瓣置换,本文将进行对三尖瓣成形手术是否应用成形环或其他手术术式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