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口臭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在临床上,脾胃病患者常伴有口臭症,且部分患者多伴有口干、口苦,纳差、胃胀、嘈杂、大便不调等症状.《黄帝内经》曰:"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阴阳反常,疾病始生,此文尝试以调理脾胃的方式治疗口臭,并探讨其中的治疗思路,例举肖国辉临床典型方案对此思路进行佐证,辨证论治,随证加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闫晓云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683-1683
口疮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以两颊、舌体、上腭、齿龈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为特征,如发于口腔两侧者,称为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1]。临床多表现为哭闹、拒乳、口唇干或樱红,年长儿可述口腔内疼痛,可伴口臭、发热,大便干,舌红,苔黄,或舌红少苔。临床多用抗生素、西瓜霜喷剂或锡类散外涂治疗[2]。  相似文献   

3.
代长青 《河南中医》2012,32(6):719-720
慢性咽炎与脾胃关系密切,笔者在临床上将慢性咽炎患者辨证分为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阴虚胃热型3型,分别以平胃散合清胃散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玉女煎加味治之,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4.
阴火辨治 ,传统上多以滋阴降火为主 ,以脾胃论治者很少。但纵观临床 ,因脾胃气阴两虚而致者为数不少。即便以肝肾阴虚为主者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 ,往往也兼有中焦不足的情况 ,临证时 ,应仔细详察。今从病机理论、治则方药及临床等方面对“阴火”从脾胃论治作一概述。1 病机理论阴火从脾胃论治 ,源于《素问·调经论篇》中“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帝曰 :“阴虚生内热奈何 ?”歧伯曰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薰于胸中 ,故内热。”本条所说的阴虚内热并非一般所说的肝肾阴血不足而生的内热。而是由于…  相似文献   

5.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乔运河 《新中医》1993,25(12):38-38
阳萎一证,临床上多责之于肾。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说:“凡男子阳萎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见脾胃病亦可导致阳萎,经用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8.
麦粒肿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多样,但大多存在根治不全反复发作等缺点.此文通过分析认为麦粒肿的病因病机为"脾胃积热,火邪上攻""五轮学说"和"脾主土灌四傍"是脾胃论治麦粒肿的理论基础,临床上许多医家多从"清脾胃积热、疏散风热、补益脾胃、扶正祛邪"等方面治疗麦粒肿.因此,中医治疗麦粒肿特别是预防其反复发作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从脾胃论治失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怀琮  李梅英 《陕西中医》2002,23(5):479-480
失眠又称“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目不瞑”等。是临床常见而又棘手的内科疾病。失眠的证情轻重不一 ,轻者有入寐困难 ,有寐而易醒 ,有醒后不能再寐 ,亦有时寐时醒等 ,严重者则彻夜不能入寐。本证多责之于心脾两亏、阴虚火旺、痰热内扰 ,心肾不交。多以养心安神为主 ,或养血安神或清心安神 ,或滋阴降火 ,然而对顽固性失眠 ,则应细究其因 ,谨守病机。笔者宗“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 ,从脾胃着手 ,辨治失眠 ,亦获良效 ,现介绍数例验案 ,以作引玉之砖。   1 阳虚热痞 张某 ,男 ,2 8岁 ,干部。1 999年8月 1 2日初诊。患者夜晚难…  相似文献   

10.
癫痫病从调理脾胃论治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疾病。从近年来治疗进展来看,大多从心肝胆肾论治,采用熄风化痰、镇惊安神,育阴潜阳,活血化瘀等法,而从调理脾胃论治者极少。导师王洪图教授在深入研究《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调理脾胃气机在治疗癫痫等神志...  相似文献   

11.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由中医儿科鼻祖钱乙创立,首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原方主治小儿脾热弄舌,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其应用也不断拓宽.为初步探讨泻黄散的现代应用范围及作用机理,借助CNKI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平台,搜索关于泻黄散近20年的文献资料,发现临床上使用泻黄散加减对于脾胃积热证、心脾积热证所...  相似文献   

12.
胸痹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是指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 ,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常用。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胸痹 ,疗效更佳。胸痹心痛 ,病在心脏 ,心脏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与心脏 ,经脉相通 ,连为一体。《灵枢·经脉篇》言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隔 ,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还应该指出 ,脾胃与心的连系是全方位的 ,它们通过经别、经筋以及其他经相连结。《灵枢·经别篇》认为 :“足阳…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等范畴。笔者临证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效果颇佳 ,兹介绍如下。1 温补脾胃法症见胸痛 ,遇寒则发 ,平素头昏、心悸、乏力、纳差少寐 ,脉虚弦时涩代 ,舌暗红、苔薄白。治拟温补脾胃 ,通痹止痛法。药用 :炙黄芪、党参各 15 g,桂枝 6 g,当归、赤芍、丹参、炒白术各 10 g,炙甘草 5 g,生姜 3g,大枣 3枚。加减 :纳呆、腹胀明显加陈皮、枳壳各 10 g,生山楂 30 g;不寐加炒枣仁 15 g;胸痛明显加酒炒元胡、郁金各 10 g。例 1:胡某 ,女 ,6 1岁 ,1999年 11月 15日初诊。常发胸痛 ,气候转冷或遇阴雨时发作尤甚 ,自觉有冷气…  相似文献   

14.
口疮是临床常见疾病,饮食失宜、情志失畅均可内生壅滞,阻碍脾胃升降,胃不降浊,脾不升清,进而郁生内火,诱发口疮,因此胃气郁滞是内火产生之源,胃热炽盛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是临床三种常见证型。在脾胃升降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以苦寒通降、辛通苦降、甘温通运为治疗大法,运用清胃散、柴平汤、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并多选用莲子心、生甘草、灯心草、竹叶、蒲公英导降心火,达到通滞降火、标本同治的效果。附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左俊岭 《新中医》1996,28(2):14-16
许鑫梅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集粹左俊岭许鑫梅(1940~),女,江苏省吴江市人。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全国中医内科学脾胃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广东分会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相似文献   

16.
从脾胃论治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摄,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浊。脾胃同居中州,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运化水谷,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病机在血证中具有重要地位。湿热之邪内侵入肠道,肠络受损,则引起便血。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或滋生...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风病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发病过程中痰的产生、气虚的形成大多与脾胃有关;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脾胃与肝肾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体肥之人,形盛气弱者,健脾化痰可防止中风的发生。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应调理脾胃升降之机。中风恢复期患者,标实之象已去,本虚之象显露而见脾虚气弱者,要益气健脾,一方面杜绝痰之来源,防止中风的再发;另一方面配合活血通络药,可促进肢体活动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8.
从脾胃论治痤疮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张庆荣主任运用纯中药从脾胃的角度来治疗反复发作性痤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笔者长期随师出诊,颇有心得,现结合典型病例加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由脾胃论治痤疮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泻黄散加减结合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口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Hp相关性口臭脾胃湿热证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抗Hp治疗,治疗组在抗Hp治疗基础上给予泻黄散加减,治疗后1周,统一复查口臭值,观察近期疗效;治疗后4周再次复查口臭值,并复查Hp,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口臭疗效比较,近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样远期疗效(治疗后1个月),两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根治Hp方面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86.11%,对照组62.8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泻黄散加减结合抗Hp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口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江育仁教授论治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育仁老师在中国儿科领域建树良多,理论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对脾胃病证治有独到见解。笔者跟师学艺多年,现将老师治疗该病经验加之本人的体会介绍如下。l小儿体质,脾常不足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主司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这是脾的生理功能。在小儿时期,由于整个消化系统发育未臻完善,而机体生长发育较快,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大。因此在乳幼儿时期若喂养不当,皆能损伤脾胃之气,从而产生消化系统紊乱的各种证候和疾病。这是小儿“脾常不足”的临床客观反映。 “脾常不足”的病理变化,最突出的为“疳证”病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