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介绍姚乃中教授运用温肾益精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认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反复出血仅是表象,主要病机是肾精亏虚、肾阳不足为本,瘀血停滞为标,属本虚标实证,病位在肾;治疗当从肾着手,强调温补肾阳、益精填髓,辅以活血消瘀止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钟新林主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认识和临床治疗经验.ITP是血液系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该病虽然机制复杂,但其临床表现多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也有少量患者只有血小板降低,而无各种出血的表现.西医治疗上多采用的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长期预后不是特别...  相似文献   

3.
基于跟师期间学到的知识,结合高萍教授发表的论文及其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探讨,总结高萍教授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经验。高萍教授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热、虚、瘀三大方面。本病的发展是一个由实转虚、由阴虚转阳虚的过程,病久发为脾肾阳虚,而瘀血可见于疾病的始终。治疗时始终注重顾护脾胃,凉血、止血、化瘀贯穿始终,兼顾补肾、养血。高萍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丰富,值得不断进行总结,对临床治疗本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发病与病机、诊断与分型、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情志疏导等方面阐述孙伟正教授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学术思想。强调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并突出瘀血在本病中的病理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周延峰教授临床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为中医深入治疗该病提供临床经验和思路。方法: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将周延峰临床治疗该病的中药处方收集汇总,进行清洗、整理,并录入WPS表格。对出现的中药进行性味、归经统计,使用SPSS 25和IBM SPSS Modeler 18.0对方中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165首,不重复中药118味;中药性味归经以寒、平、温类药,甘、苦、辛味药及肝、脾、肺、胃归经为主;高频中药为甘草、仙鹤草、山药、牡丹皮、当归等,取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当归-甘草、牡丹皮-仙鹤草等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类1:当归、白芍、甘草、鸡血藤,类2:仙鹤草、石斛、旱莲草等聚类组合。结论:周教授在临床治疗上注重疾病发展过程,清补结合,预防外感,将“止血活血”贯穿始终,并擅长特色药对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中医"紫癜病"范畴,其病程分为缓解期与发作期.邓成珊教授认为本病缓解期的病机特点是初起阴血先伤,继而阴损及阳,最终阴阳两虚,发作期则属正气亏虚,外感邪毒,本虚标实.根据本病病情进展程度以补肾健脾、滋阴助阳、调和阴阳、凉血解毒四个主要治法施治,以二至丸和当归补血汤、犀角地黄汤等为基础方加减,用...  相似文献   

7.
黄世林教授从医六十余载,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医药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黄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见解独到,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刘松山教授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血液疾病的研究,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丰富临床经验,其治疗采用急治标,缓治本,标本兼顾的思想,认为慢性ITP当从标本两方面入手治疗,治本以热、瘀、虚、湿为辨治要点,治标须在治本的基础上,进行各证型加减化裁,以控制出血风险为要点,自拟经验方治疗本病,形成了较好的治疗特色,可为慢性ITP的中医...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调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仅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维持疗效,不少患者经过中药治疗甚至可以得到长期缓解或痊愈。但在其治疗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中医治疗以辩证为主,大多局限在临床研究观察方面,缺乏统一的临床疗效标准,主观性较强,具体用药及有效成分的相关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较少。今后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统一疾病的辨证分型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通过规范和合理化的临床试验设计,对中医药甚至单味药进行合理的临床实验研究,探讨其调节免疫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血液系统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现今中医药对其的防治因具有特有优势而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推广,本文将从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等方面论述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对于ITP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柳 《中医杂志》2011,52(16):1363-1365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近年已更名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是指病程持续12个月以上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cITP多发于成年人,起病隐袭,除发现血小板减少、自感乏力外,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多表现血小板计数难以维持在正常生理水平、病情反复和易于复发等特点。cITP部分病例表现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rITP)。  相似文献   

1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过去称为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以及缺乏任何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继发性因素为特征。目前西医治疗常采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素等,这些疗法效果肯定,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停药后易复发等弊端,因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相关临床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小儿常见出血性疾病,王耀光教授认为本病为虚实交杂之证,本虚者脾肾亏虚、阴虚血燥,标实者热毒内蕴、血脉瘀阻,在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期、迁延期和慢性期三个阶段,相应地提出祛邪解毒兼止血、补气健脾兼养血、调护脾肾兼活血的治疗法则,尤重视黄芪剂量的应用。并在辨病的基础上强调病证结合,综合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部分患儿迁延难愈,转化为慢性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张炜教授从中医辨证角度,认为慢性ITP(CITP)病机虚实夹杂,主要病理因素为"风、火、湿、瘀、虚",以辨虚实标本为则,以疏风散热、清热燥湿、益气养阴、补益肾气为法,活血贯穿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总结近五年来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姚乃中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肾虚精亏,火邪侵袭;治疗以温肾填精为主,辅以凉血活血。  相似文献   

18.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瘀紫、鼻衄、内脏出血等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TP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ITP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主要手段,在ITP的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制备与临床接近的动物模型是ITP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目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众多,主要有免疫造模、自发免疫模型、转基因造模以及其他造模方法。免疫造模是最常用的方法,实验用动物主要是小鼠,常用的注射途径是腹腔注射,常用的免疫原有抗血小板血清、单克隆/多克隆抗体、血小板等,自发模型与转基因模型比较少用。此外也有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主要有ITP热盛证模型,ITP肾阴虚证模型,ITP气不摄血证模型等,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近些年来ITP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该疾病的动物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蒙药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使用蒙药治疗的62例成人ITP患者的资料。通过观察蒙药治疗1~3个疗程后的有效率、中位血小板数、出血评分、不良反应等评价蒙药治疗成人ITP的临床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完全反应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40.3%;3个疗程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3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2.6%。治疗前中位血小板数为14×10^9/L;1个疗程后中位血小板数为23×10^9/L;3个疗程后中位血小板数为32×10^9/L。治疗前出血评分为0~2分者为43.8%;1个疗程后为77.4%;3个疗程后为96.8%。结论:蒙药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效率高,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介绍江劲波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外邪入里、脏腑功能失调、七情内伤等致火热内盛,迫血妄行而发病;或气血亏虚、阴阳亏损而致病。临证辨为火热迫血妄行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火旺证、脾肾阳虚失血证,分别以三黄四物汤、八珍汤、二至丸合茜根散、附子理中丸治疗,并随症加减,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