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期,免疫炎症反应是其关键环节,气虚血瘀是HF的重要病机。肠道菌群失调与炎性微环境失衡在气虚血瘀证HF的进展过程中有重要促进作用,且肠道菌群与炎性微环境存在双相调控关系。中医药通过纠正肠道菌群紊乱,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维持炎性微环境稳态,切断肠道菌群紊乱与炎性微环境间的恶性循环,对预防和治疗HF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调节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四君子汤对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及益生菌组,每组10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电图及TTC、HE染色确定心肌梗死情况,HE染色检测肠黏膜结构变化,治疗前后超声评估心功能,并于治疗后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肠...  相似文献   

3.
便秘是多种因素导致以排便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传统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治疗慢性便秘有其独特的优势。肠道微生态学与肠道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深入研究和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使中医药疗法调整肠道菌群治疗便秘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通过关于中药复方、中成药、单药对便秘宿主肠道菌群影响的临床观察、机制研究和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等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宿主共生,既可看作一个整体,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从整体角度出发,肠道菌群与人类共生可视为人体特殊的器官。笔者认为肠道菌群及人体内其他部位的菌群失调可视为中医外毒的范畴,而因菌群失调导致的脂代谢及代谢产物异常和促炎因子释放增加可视为内毒的范畴。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深化瘀毒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因极高致残和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在治疗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成功,但完全治愈仍然是一个挑战;因此,对该类疾病的防治研究急待挖掘出新的突破口.中医学对心肠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认识较早,明确提出了“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经典理论,此传统理论为临床从心肠相关思维论治ASCVD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7,(6)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肠道菌群,其动态平衡状态对于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已知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包括糖尿病、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有助于调节、恢复紊乱的肠道菌群。本研究从中医证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中医药治疗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等两方面就近年来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系统明确阐明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关系、探讨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8.
<正>近年来,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糖尿病患者存在菌群失调,T2DM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在肠道菌群的组成、种类方面存在差异,并且与血糖有一定的关系~([1])。研究~([2-4])表明,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可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群的数量,改善肠道内环境,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降糖药物可能通过调节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益心化浊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益心化浊方组,每组7只,另设7只SD大鼠为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益心化浊方组给予益心化浊方2.40 mg/mL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动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干预4周。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测定大鼠肠道细菌,应用Alpha、LEf Se、PLS-DA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基因序列在KEGG功能谱数据库中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益心化浊方组乳杆菌目、气球菌科、乳酸菌科、草酸杆菌科、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贪铜菌属、沙雷氏菌属、费克蓝姆氏菌属上调(P<0.05),梭杆菌门、梭杆菌纲、腐生螺旋菌纲、梭杆菌目、腐螺旋菌目、噬几丁质杆菌属、克里斯滕森菌科、明串珠菌科、孪生菌科、沉积物杆状菌属、02d06菌、拟无枝酸菌下调(P<0.05)。益心化浊方组富集于分节丝状菌属。在代谢层面上益心化浊方组与异源生物降解和代谢、核苷酸代谢、萜类和聚酮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关联;在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循环、代谢、免疫等方式对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协同抗癌药物、增加机体免疫力、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及促进益生菌活性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就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机制,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何佳美  银子涵  梁繁荣 《陕西中医》2021,(11):1581-1585
“心合小肠”理论主要是指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系统发挥“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它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经络上相互联系。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的小肠功能相似,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吸收营养,它还能充当内分泌器官,起着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及免疫应答的作用,与宿主之间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参与神经系统调节,形成肠道的生物学屏障。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了肠道菌群失调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这使“心合小肠”理论更受到认可和深化。同时,针灸作为传统治疗手段,对肠道菌群紊乱及心血管疾病都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拟从肠道菌群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与心合小肠理论的相关性探讨针灸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从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因病机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从生理上,小肠主液,与PCOS“精阴”的生成密切相关,胞宫藏泻有度依赖于“心合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从经络上,心与小肠互为表里,通过经络循行与女子胞相通,与冲任共主女子月经、带下。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参与调控PCOS发生发展全过程,“心合小肠”涵盖了“微生物-肠-卵巢轴”范畴,因此提出“心宁则肠安,肠安则心明”治则,为PCOS的中医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总结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与优势,并着重阐述中药调节肠道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包括改善肠道微环境、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等,优势为多渠道、多靶点和整体调节。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包括:增加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致病菌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调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心血管相关活性物质的代谢等。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达到减轻心肌炎症反应,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慢性心力衰竭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9,(3)
在中药多糖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肠道菌群是一道重要的桥梁,该成分在其作用下降解为短链脂肪酸、CO_2等,进一步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等,同时也对宿主肠道菌群的丰度、种类及比例等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中药多糖通过扶植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各菌群之间的平衡,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归纳中药多糖对肠道菌群作用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与利用中药多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从中医病证结合的角度,收集分析中医古典医籍中关于心力衰竭的病名、症状、方药记载,对心力衰竭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心痹”“心胀”“心水”可能属于中医古籍中心力衰竭相关疾病。“心咳”为心火上炎,肺气上逆而咳,推测可能属于现今心肺同病。“心死”为对脉象的探讨,亦不能代表心力衰竭。而中医的“心衰”反映的是病机而非疾病。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是一种以慢性炎症性为主要发病特征且与免疫相关的疾病。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免疫疾病有密切关系,尤其与炎症性肠道疾病关系密切。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紊乱的机制有相似之处。通过中医辨治对肠道菌群维持稳态的研究,从炎症性肠道疾病的角度进行探索,为调节银屑病肠道菌群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及诊断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文对目前关于银屑病肠道菌群的中西医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是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CRF发病及病情进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肠道菌群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CRF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CRF患者因肾功能逐渐减退导致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清除而蓄积于体内,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破坏肠道屏障,加剧肠源性尿毒素的合成并蓄积于血液中,进一步损害肾功能,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增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刺激免疫炎症反应等加剧CRF的病程进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靶向治疗CRF已成为研究的前沿方向。中医认为肾病及肠,从肠治肾,脾肾与CRF的发病及肠道菌群最为密切,中药以其多靶点、多效应及多成分作用于“肠-肾轴”在CRF临床治疗和肠道菌群的调节具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干预肠道菌群可明显延缓CRF的进程,该文就中医理论与肠道菌群和CRF的相关性,结合肠道菌群与CRF的相互作用,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系统地总结和梳理肠道菌群与CRF的相互作用及中药干预肠道菌群治疗CRF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形成了高脂饮食、运动量减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性不断升级的公共卫生问题,探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措施迫在眉睫.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健康的肠道环境是人体生理代谢活动重要的内在环境,肠道菌群稳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