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冲击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剪切波速度(SWV),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MAS分级、患侧上肢肌群SWV、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2018年于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2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分别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治疗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MA)及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ESWT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针及醒脑开窍针刺法(组合针刺)结合Bobath疗法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在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Bobath疗法,治疗组应用Bobath疗法及组合针刺,分别观察2组改良Ashworth评分及患侧上肢、下肢FMA评分及总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4周时,FMA评分两组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评分增加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组合针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简便、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中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32例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Brunnstrom分级、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测(FMA)(上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1)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后治疗组FMA评分、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Brunnstrom分级、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 I~II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会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痉挛指数评分等评估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MBI、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MAS、MBI、下肢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9年6月—2021年4月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针刺疗法,研究组给予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持续4周。比较2组的中医症状积分、阿什沃思(Ashworth)量表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FMA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Ashworth量表评分、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减轻痉挛程度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章国伟  陈双钱 《新中医》2020,52(16):107-110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运动结合毫火针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肌电F波相关参数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上肢偏瘫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改良强制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改良强制运动训练结合毫火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wo1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 (上肢)]评分、Ashworth肌张力评分和肌电F波传导速度及波形特点。结果:治疗前,2组WMFT、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WMFT、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WMFT、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肌张力评分和F波传导速度较治疗前降低,F波出现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运动训练结合毫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有助于促进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改善肌张力和肌电F波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氏手法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Bobath技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严氏手法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2组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估2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Ashworth痉挛分级评估肌张力,同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结论严氏手法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更好,可明显缓解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临床具有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按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电针疗法,治疗30天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表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shworth和C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康复疗法与常规康复疗法结合电针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但常规康复疗法结合电针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诱发电位(MEP)定位下头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内科药物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MEP定位下取穴的头针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头针(双侧顶颞前斜线)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上肢及下肢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01),对照组患者下肢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MEP定位下头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减轻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用Rood技术刺激手三阳经对脑卒中后软瘫期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脑卒中后软瘫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予以电针、上肢关节被动活动、滚筒作业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中药烫熨治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ood技术刺激手三阳经。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的上肢肌张力(改良的Ashworth)、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改良的Ashworth、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 0. 05),观察组上肢改良的Ashworth、FMA评分、M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 0. 05)。结论运用Rood技术刺激卒中后软瘫期上肢手三阳经,可以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Bobath技术及镜像训练技术,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偏瘫上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的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腓肠肌痉挛状态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各种常规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腓肠肌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部分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改善不明显,而两组FMA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改善。治疗后4周两组的MAS、FMA、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腓肠肌痉挛状态,可在短期内降低腓肠肌张力,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能改善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观察贺氏火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4周,治疗组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贺氏火针速刺治疗4周。分别于基线期(入组前)、治疗后(入组后4周)及随访期(入组后24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BI)、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Rankin修订量表(mRS)改善程度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贺氏火针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上肢屈肌、患侧下肢伸肌)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毫针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手)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Rankin修订量表(mRS)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后24周进行随访,贺氏火针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上肢屈肌、患者手、患侧下肢伸肌)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毫针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ankin修订量表(mRS)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贺氏火针疗法可改善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降低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偏瘫患肢的屈肘肌、屈腕肌和股四头肌的肌张力,而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马振宇  许美飞  余小锋 《新中医》2019,51(1):182-185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与对照组(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各20例,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价痉挛情况,改良Ba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组上述2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头针结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镜像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三阳灸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上肢处于软瘫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护理,常规康复组给予作业疗法及物理疗法,子午流注三阳灸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子午流注三阳灸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3周同一时间段进行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MAS)痉挛评定量表评定偏瘫上肢肌张力;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评定表评价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BI)指数评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和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提升,P<0.01;且肩部、肘部的恢复明显优于腕部,P<0.01;通过交互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常规康复组MAS及Brunnstrom分级评分明显劣于三阳灸组(OR=0.273,OR=0.303),P<0.01,且三阳灸组MAS分级呈现良性肌张力增长趋势;且治疗2周后,BI评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阳灸组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结论:子午流注三阳灸疗法能促进上肢良性肌张力的提升,而且能有效改善软瘫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从而缩短软瘫期,提升生活活动能力,为卒中上肢偏瘫患者提供有效无创伤的中医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抗痉挛体位下热敷患侧上肢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伴发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30例和观察组(抗痉挛中药热敷结合康复训练)30例。两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并用改良Ashworth评定肌张力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及Ashworth评级均有所改善,其中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治疗有效,结合抗痉挛中药热敷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