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肾功能持续恶化和并发症高发密切相关,其可以通过促进肾脏成纤维细胞活化、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巨噬细胞泡沫化、血小板高反应性及抑制胆固醇逆转运等多种途径诱导CKD肾脏损伤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调节循环TMAO水平减轻其诱导的机体损伤对于CKD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调节TMAO的治疗策略包括饮食结构调整、生活方式干预、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抑制肠内三甲胺合成及抑制肝内三甲胺氧化等途径。多成分、多靶点的效应机制是中药独特的临床优势,运用中医药多途径协同调节TMAO干预CKD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该研究系统性回顾了TMAO与CKD肾功能恶化和并发症高发的临床相关性及其损伤机制。同时,概述了中医药调节TMAO改善CKD肾脏损伤及相关并发症(心血管事件、高脂血症、血栓、骨质疏松等)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代谢产物TMAO干预CKD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深入的临床开发和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致死性疾病,冠心病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的中间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短链脂肪酸(SCFAs),胆汁酸(BAs),脂多糖(LPS)与冠心病的进展及预后存在确切相关性,调控肠道菌群可以起到干预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作用。目前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补充益生菌调整菌群结构、减少TMAO产生,增加SCFAs 3种途径,能达到稳定斑块,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减轻肥胖的效果。传统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优势,其防治冠心病的作用也应囊括这3方面的机制。该文总结国内外关于中药单体及复方针对肠道菌群干预冠心病的研究,探索肠道菌群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梳理出3种主流的干预策略;其次综述中药单体与中药复方对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及肥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并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IF)被称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量代谢产物,影响宿主生理病理过程。研究表明,某些中药不仅可以调节益生菌或益生元,而且本身具有益生菌、益生元作用,可通过肠道菌群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来治疗相关疾病;同时肠道菌群可能具有增加中药药效或降低中药毒性的作用。其相互作用机制涉及逆转氧化三甲胺(TMAO)、减少内毒素、抑制病原菌定植、增加肠黏膜sIgA分泌、抑制α-糖苷酶活性等。现就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机制及利用肠道菌群干预相关疾病进行理论探讨,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4.
阿尔兹海默病(AD)作为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罹患人数逐年增长,不仅威胁患者健康甚至生命,且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痴呆”等范畴,传统以补肾为其治要,而基于中医基本理论并结合AD的临床表现可见,AD与肝脾密切相关,因此,肝脾肾“三阴并调”将是防治AD的重要思路,黑逍遥散作为“三阴并调”的代表名方,具有防治AD的理论、实验及临床基础。现代研究表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是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氧化三甲胺(TMAO)与Tau蛋白过磷酸化关系密切,因此,调节TMAO代谢以抑制Tau蛋白过磷酸化是防治AD的新靶点。本文基于以上理论及研究基础,提出了“黑逍遥散通过‘三阴并调’调控肠道菌群三甲胺(TMA)/肝黄素单加氧酶3(FMO3)/TMAO代谢通路进而抑制大脑海马区Tau蛋白过磷酸化,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学习记忆,防治AD”的研究假说,将从调控肠道菌群TMA/FMO3/TMAO代谢通路进而抑制Tau蛋白过磷酸化角度探析黑逍遥散防治AD的作用及其机制,为黑逍遥散防治AD的深入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在维护人类健康和控制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和结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中放入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的增加也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基于此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合中医药理论对肠道菌群调节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具有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对机体病理状态有调控作用,是肠道菌群改善疾病的进展及预后的关键因子。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及调控代谢产物生成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新途径和热点。本章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以及中药对不同种类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为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崔祥  陶金华  江曙  魏晓燕  徐君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18,49(9):2103-2107
目的研究人体肠道菌群对黄连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的代谢及黄连提取物对人体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对黄连提取物转化后的代谢物;并应用浊度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黄连提取物对4类肠道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肠道菌群对黄连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主要进行氢化和去甲氧基作用,其中小檗碱和黄连碱被代谢为氢化产物,巴马汀被转化为去甲氧基产物;黄连提取物显著抑制病原菌(肠杆菌、肠球菌)的生长,显著促进益生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的生长。结论肠道菌群对黄连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具有多种代谢作用,且黄连提取物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常见的骨关节疾病,而肥胖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通过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宿主的健康状况。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肥胖相关OA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代谢产物、非特异性免疫3个方面对肠道菌群与肥胖相关OA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即小肠为心之离腑,一脏一腑,一上一下,转利枢机合为表里,强调心可病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冠心病与肠道菌群是密切相关的理念相符,认为肠道菌群通过不同产物参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免疫代谢,直接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随着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与冠心病的关系被逐渐发现,这使"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更受到认可和深化,在该思想下指导中医药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以提高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构成了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免疫系统调节、代谢产物分泌等多个途径影响骨代谢。调节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其介导的免疫抑制在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能够影响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与功能,进而影响骨代谢。本文对调节性T细胞进行了概述,并从肠道菌群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调节性T细胞对骨形成、骨吸收的影响等方面对肠道菌群介导调节性T细胞影响骨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人体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Rg_3、白头翁皂苷D代谢转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肝癌患者与健康人体的新鲜粪便,经处理后分别与人参皂苷Rg_3、白头翁皂苷D进行厌氧共孵育,UPLC-Q-TOF/MS法鉴定其肠菌孵育后的代谢产物差异,UPLC-QQQ-MS法检测原型及其代谢产物含有量随孵育时间的变化。结果肝癌患者与健康人体肠道菌群的人参皂苷Rg_3孵育液中均鉴定出了人参皂苷Rh2(脱糖基产物)、原人参二醇;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的白头翁皂苷D孵育液中鉴定出了白头翁皂苷D脱鼠李糖产物、白头翁皂苷D脱葡萄糖产物、白头翁皂苷D羟基化产物、常春藤皂苷元,但健康人体肠道菌群的白头翁皂苷D孵育液中鉴定出了白头翁皂苷D脱鼠李糖产物、白头翁皂苷D脱葡萄糖产物、白头翁皂苷D脱鼠李糖和葡萄糖产物、白头翁皂苷D甲基化产物、常春藤皂苷元。人参皂苷Rg_3、白头翁皂苷D在肝癌患者肠道菌群中的代谢速率显著低于健康人体,人参皂苷Rh2和常春藤皂苷元在肝癌患者肠道菌群中的生成速率显著低于健康人体。结论在肝癌状态下,人体肠道菌群变化对人参皂苷Rg_3、白头翁皂苷D代谢转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个成年人的肠道内定植着约10~(14)个细菌,占人体细胞总数的90%,如同人体内"隐藏的器官"。肠道菌群影响着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同时也受环境、饮食物等因素的影响,也正是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影响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从多角度综述肠道菌群与中医中药及骨质疏松症的联系,旨在为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途径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失宣降,肠腑气机郁滞,多伴有肠道功能障碍等症。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临床运用肺肠同治法治疗COPD取得显著疗效。大肠为“传导之官”,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环节;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营养、代谢功能、免疫调节等过程。肠道菌群结构及丰度影响COPD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并通过胆汁酸、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作用于远端器官,这与肺肠同病等中医理论相吻合。本文从肠道菌群理论的角度揭示了COPD之肺肠同病的病变本质,凸显中医学脏腑相关的理论内涵,使得中医肺肠同治法具有更为前沿的科学内涵,也为COPD等肺系疾病的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田丁阳  粟裕冬  李慧歆  董敏  董波 《新中医》2023,55(18):181-186
中医学认为,气机升降运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对平衡机体内部环境有重要作用。若气机升 降失衡,则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痰、湿、火、瘀等病理产物丛生,肠道菌群寄生的内部环境发生改变,致使肠 道菌群代谢紊乱,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笔者基于气机升降理论分析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旨在为临 床诊治冠心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态紊乱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肠道微生态的调节已成为疾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同时,肠道微生态很可能也是理解中医学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传统中药大多以口服为主,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其发挥药效的关键。中药可以通过促进有益菌增殖或抑制病原菌,增加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生成的方式,恢复疾病条件下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发挥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肠道菌的代谢转化是影响中药药效和毒性产生的重要途径。针对中药及其复方、人体及肠道微生态三者间的关系,提出三种模式假说,即菌群响应模式、菌群依赖模式和菌群代谢模式,并探讨了当前肠道微生态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及其对肠道屏障、肠道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的调节均可影响腹泻的发生与发展。中药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然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基于肠道菌群在腹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抗腹泻中药新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7,(2)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状态下(肝炎患者与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对甘草酸代谢处置的差异,探究同一制剂在不同患病人群的药效学差异因素。方法分别采集肝炎患者与肝癌患者的新鲜粪便,称重稀释后取上清与甘草酸进行厌氧共培养,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甘草酸分别与肝炎患者和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共孵育后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从肝炎患者和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含药孵育液中鉴定出甘草酸单糖水解产物、苷元、脱氢苷元、脱羧基苷元等6种相同的代谢产物,在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含药孵育液中还鉴定出2种脱羟基苷元,而在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孵育液中未检测到甘草酸脱羟基产物。结论肝炎患者与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对甘草酸的代谢处置有所不同,从代谢途径为甘草酸制剂在不同人群中的药效学差异提供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根据其主要发病特征与临床表现,可将冠心病归为中医的“胸痹”“心痛”等病。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病的病理基础,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不仅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分别从中医学和西医学角度对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综述,同时总结了中西医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冠心病的方法,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产物与冠心病的关系。为探索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20.
肠道是口服给药吸收代谢的主要部位,作为机体内隐形的"器官",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其生态平衡将对药物的治疗作用产生重大影响。药物原形及其代谢产物对肠道菌群的数量和丰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肠道稳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药物口服后,经肠道菌群的作用,其性质与含量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疾病,口服药物代谢与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调节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利于阐释药物起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