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房颤)的患病率显著增加,从40岁的0.5%上升到80岁的5%~15%[1-2]。房颤已经成为老年病人重要的心律失常问题,住院率、致残致死率高[3]。抗凝治疗是房颤病人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在高龄病人中同样能够获益[4]。但由于老年人疾病的复杂性,血栓及出血风险并存,合并多药治疗,往往还伴有认知功能下降和虚弱,极大影响了老年病人抗凝药物的使用安全性,高龄房颤病人抗凝率低,达标率更低[5-6]。因此,寻求一种便捷可行的规范化抗凝管理方案对老年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非常重要。互联网在慢病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高龄老人却因认知功能减退等原因被排除在外。为此,我们采用家庭互联网模式,解决高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受限的弊端,通过对病人家庭成员进行远程管理,间接指导老年病人抗凝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两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中(≥60岁)约30%为糖尿病患者(7813万),其中95%以上是2型糖尿病[1]。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OP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2]。多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总骨折、髋部骨折、上臂骨折和踝关节骨折的风险均增加[3-5],2型糖尿病患者任意部位骨折风险较非糖尿病人群增加22%,髋部骨折风险增加27%[4]。  相似文献   

3.
<正>心力衰竭(简称心衰,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症状和体征由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损害所致[1]。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2]。HF的总粗患病率为1.18%,≥25岁人群中HF的全国标准化患病率为1.10%[3]。控制好慢性心力衰竭(CHF)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  相似文献   

4.
<正>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约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而在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接近90%[1]。由于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仍在增加[2]。老年人常多病并存,导致其高血压控制困难,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3]。本文就基层老年高血压的医防融合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死亡原因和第三大致残原因[1-2]。脑卒中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其主要发生于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3]。因此,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脑卒中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8%,出血性脑卒中占32%[4]。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8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最高[5]。因此,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有助于减轻脑卒中对社会的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负担。  相似文献   

6.
<正>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15%[1],恶性程度较高,易复发及转移,预后差。近年来,老年SCLC病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大于70岁的病人比例可增至所有SCLC的44%[2]。而高龄病人因一般状况较差、器官功能下降以及基础疾病较多等因素,对化疗耐受及反应性均较差。有研究显示,80岁以上SCLC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7.17±3.80)个月[3]。目前有关超高龄SCLC病人采用免疫治疗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7.
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房颤抗凝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我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60~69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1.3%,而≥80岁为7.5%[1].血栓栓塞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降低血栓栓塞的有效方法.本文分析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正>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一位[1],其中男性病人居多,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约一半以上的病人为75岁以上老年人[3]。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复发的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措施。尽管外科微创技术在不断提高,但病人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常有报道[4]。老年病人因身体机能衰退和应激能力下降,术后更易发生不良结局。衰弱(frailty)是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和抵抗力下降的一个指标,用于描述老年人虚弱、平衡感差、低体质量等情况[5]。衰弱可累及身体多个器官功能,使机体能量储备和应激抵抗能力下降,引发机体功能恶化。衰弱也可因一次轻微的身体伤害,如使用新的药物或轻度感染等,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6],增加术后早期再入院率或使病人入住长期照护中心等[7]。本文将探讨老年RC病人衰弱风险的研究现状,以评价该类人群的衰...  相似文献   

9.
<正>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三甲医院住院病人中有高达50%的发生率,在门诊中发生率达25%[1]。基于人群年龄的研究表明,在社区居住的70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呼吸困难的患病率达到25%~37%[2]。呼吸困难病因广泛,除呼吸、循环等系统常见病理因素外,也可能是久坐越来越多的人群心血管亚健康状况的表现。有证据表明,呼吸困难是肺部疾病病人住院和死亡的预测因子[3]。本文旨在探讨呼吸困难的老年人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RUS)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良性直肠溃疡性疾病,其患病率为(1~3.6)/10万[1]。回顾性研究报道,SRUS患者的确诊年龄为10~82岁,平均确诊年龄为41岁[2-3];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但也有研究报道,在合并精神疾病或肠易激综合征的SRUS患者中以女性多见[5]。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临床实践中,焦虑障碍与躯体疾病的共病现象比较常见,我国综合医院就诊病人中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者达8.6%,终身患病率达9.3%[1],而焦虑障碍者中躯体症状的患病率高达83.0%,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或器官。焦虑情绪越严重的病人,其躯体症状的发生率也越高[2]。Purves等[3]研究发现,焦虑症的遗传度约为26%,焦虑与失眠、心血管疾病等躯体疾病呈显著的遗传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郭静  闫祥云  陶莲德 《临床肺科杂志》2023,(7):1110-1113+1125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进行性疾病[1],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社会造成一定经济负担[2-3]。营养不良是COPD常见的肺外症状之一,国外研究显示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约为20%~60%[4-5];国内约为30%~80%[6-7],可见,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与COPD患者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60~69岁患病率为21%,≥70岁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35%[1]。一项收集213例COPD患者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患者都伴有一种或多种共病(97.7%),以心血管疾病、肺癌、肺部感染、糖尿病等为主[2-4]。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患病率及病死率有增加趋势[5-7]。COPD患者常合并有冠心病,COPD诊断不难,是否合并有冠心病,诊断不易[8-10]。常需要进行冠脉CTA检查,该检查因受呼吸的影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能提高图像质量[11]。本文对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冠心病CTA检查中给予面罩吸氧,成功率和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主要疾病特征为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与气流受限,是老年多发性呼吸系统疾病,且近些年由于社会老年化程度的不断加深,COPD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2020年COPD的致死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1-2]。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40岁人群中COPD的发生率高达13.7%[3]。国外一项针对人体肺健康和COPD的队列研究显示,相较早期未得到诊断的轻中度COPD患者,得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COPD患者可能表现出肺组织功能逆转现象[4]。  相似文献   

15.
公认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房颤)易并发栓塞,因而需进行抗凝治疗预防栓塞。至于非风湿性房颤病人,虽然也有颇高的体循环栓塞与中风危险,是否也需抗凝冶疗预防,则尚无定论。血管病病人非随机口服抗凝剂治疗与随机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试验降低栓塞发生的结果,以及小剂量华法令治疗被证实具高度安全性,促进了探讨非风湿性房颤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多个随机临床试验的进行,有些已完成,以下综述非风湿性房颤的抗凝治疗。患病率与发生率研究人群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不同可明显影响房颤的患病率。健康人群中患病率为5/122043(美国健康全军飞行员,男,15~50岁),0.4%(16岁以上成人),与  相似文献   

16.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胃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贫血是IBD患者最常见的肠外表现[1],可发生在IBD病程的任何阶段,与疾病活动有关,但也可发生在无疾病活动阶段[2]。IBD患者贫血的总体患病率约24%[3],  相似文献   

17.
<正>多重用药一般是指同时使用5种及以上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1-2]。一项纳入49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65岁以上社区老年人多重用药率为37%,低于老年住院病人和老年照护机构老年人;分地区来看,全球的多重用药率差异较小,亚洲多重用药率为39%,欧洲为39%,大洋洲为32%,美洲为32%[3]。多重用药会导致许多消极后果,常见的有药物不良反应、病人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等[4]。  相似文献   

18.
<正>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运动症状(如:动作迟缓、震颤、强直和不平衡)和非运动症状(如: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及疼痛和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PD患者的数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00万人,几乎占到全球PD患病人数的一半[2]。  相似文献   

19.
<正>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所有肺癌比例的80%~85%[1],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2],NSCLC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非常低,约为16%[3],是癌症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原因[4]。临床上,大部分NSCLC诊断时已为晚期疾病[5],故对参与NSCLC发生发展相关分子及其功能意义认识的提高,可能影响肺癌的预后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与心血管病风险直接相关,也会损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1]。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高血压患者有14亿,其中只有14%的人血压得到控制[2]。我国年龄≥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9%(加权率为23.2%),估计年龄≥18岁成年高血压患者数量为2.45亿[3]。可见国内外高血压的负担依然沉重,其治疗和控制任重道远。高血压的治疗依赖生活方式的改善,但更重要的是降压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