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内镜及内镜超声检查(EUS)所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上消化道异位胰腺35例(其中26例同时行Eus)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显示病变位于胃窦29例,胃体1例,十二指肠球部3例,十二指肠降部2例.外形呈单纯黏膜隆起21例,隆起伴脐样开口12例,隆起伴表面溃疡2例.EUS表现为高回声2例,混杂回声13例,低回声11例,其中4例内部出现特征性管状结构样回声;24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位于黏膜层1例,黏膜下层23例,固有肌层2例.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29例,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异位胰腺的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EUS对异位胰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病因、病变部位及超声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对经超声内镜及微创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中胃间质瘤55例,脂肪瘤10例,异位胰腺33例,类癌、平滑肌瘤及错构瘤各2例,囊肿1例;病变位于胃窦45例,胃底38例,胃体21例,胃角1例;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位于固有肌层55例,黏膜下层45例,黏膜肌层5例。结论胃黏膜下肿瘤的以间质瘤、异位胰腺多见,病变位于胃窦多见,其次为胃底;多数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其次为黏膜下层;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黏膜下肿瘤诊断有较大价值;微创手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胃内异位胰腺的胃镜、超声内镜表现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29例胃内异位胰腺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胃镜诊断胃内异位胰腺10例,镜下表现为隆起型病变,可见表面脐样开口。超声内镜诊断胃内异位胰腺22例,声像图示病灶位于黏膜-黏膜下层22例,呈混杂偏高回声;位于黏膜下层2例,呈均匀低回声;位于黏膜肌层2例,呈低回声;位于固有肌层3例.呈低回声;病灶边界均清晰;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术10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11例,内镜下黏膜挖除术3例;术后出现出血1例.余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1a无复发。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可为胃内异位胰腺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卢内镜下行胃内异位胰腺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胃内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以评价超声内镜对胃内异位胰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的599例胃内隆起性病变患者,将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①经病理确诊的异位胰腺共计18例,GIMT58例。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4.44%、63.16%和86.36%。②异位胰腺发生部位主要为胃窦部,有16例;胃体大弯侧及后壁各1例。大体形态上表现为黏膜下隆起伴中央脐样开口8例,单纯黏膜下隆起10例。直径4~60mm,平均5.14mm。③超声内镜声像学提示异位胰腺表现为中等回声7例,低回声11例,无高回声病变。12例病变内部可见特征性的不规则管状或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晰规则的5例,欠规则的13例。1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3例病变跨层次分布;无起源于黏膜肌层及浆膜层的病变。④胃异位胰腺与GIMT比较,在患者年龄、胃内生长部位、表面黏膜情况、起源层次、病变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内部有无灶性无回声区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异位胰腺相对年轻,病变较小,好发于胃窦,表面可有凹陷性开口,但不占多数;多起源于第3层胃壁,病变边缘多不光滑;与周围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回声比较,内部回声多介于两者之间,且有2/3病变内部有灶性无回声区。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内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超声内镜在一定程度上能鉴别异位胰腺与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在胃异位胰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检查示病灶位于胃窦大弯侧31例,胃窦后壁8例,胃窦小弯侧7例,胃体下部1例;超声呈中低回声13例,低回声12例,高回声11例,混合回声7例,中高回声4例;胃异位胰腺来源于黏膜下层40例,固有肌层4例,黏膜层3例;胃镜手术后常规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胃异位胰腺40例,胃间质瘤4例,脂肪瘤3例;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诊断胃异位胰腺的符合率为85.12%,误诊率为14.88%。结论普通胃镜联合超声胃镜对胃异位胰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院收治胃胰腺异位误诊为胃间质瘤一例,复习文献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51岁,上腹部间断疼痛2个月入院.体检剑下压痛.内镜示胃窦小弯侧见一约1.0 cm隆起,表面光滑,超声内镜显示"为固有肌层低回声病变,大小约1.5 cm×1.0 cm".考虑为"胃间质瘤"行手术.术中胃窦区触及1.0 cm×1.5 cm肿块,位于胃壁内.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检为"胃窦胰腺异位".术后患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7.
胃内异位胰腺诊断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内异位胰腺诊断方法。方法:观察异侠胰腺的内镜、X线、超声表现,测定异位胰腺演粉酶滴度。结果:(1)内镜可见胃窦孤立性圆形隆起病灶,顶部脐凹;常规活检病理均示慢性炎。(2)异位胰腺淀粉酶测定明显高于血淀粉酶。(3)逆行异位胰管造影,胰管结构显示。(4)胃钡餐摄片呈息肉状粘膜下肿瘤特征。(5)超声可见胃壁内不同深度的均匀低回声块影。(6)术后病理均为粘膜下层及/或肌层异位胰腺。结论:内镜检查和“深挖活检”对异位胰腺最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内镜诊断胃异位胰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内镜特征,提高内镜诊断率。方法总结近6年来经电子胃镜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及病理确诊的12例胃异位胰腺的临床资料。结果胃异位胰腺无特异临床症状。好发于胃窭,多见于大弯侧。胃镜下异位胰腺多为隆起性病变,表面黏膜光滑,形态及大小差异很大,顶端可见导管开口,多单个;超声内镜可见黏膜下层或肌层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团。结论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并可进一步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超声内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在异位胰腺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诊治的43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超声内镜(EUS)影像特征,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来源层次、回声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尤其大弯侧,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隆起中央见脐样凹陷;EUS下呈多样性,有高、低或混杂回声,可发生于管壁任何一层或几层.其主要特点为黏膜下层偏低或网格样混杂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内部出现特征性管状结构样回声,边界大多清晰.病理确诊异位胰腺10例(其中9例行EUS检查),7例的EUS结果与病理一致(78%).结论 超声内镜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异住胰腺的途径,可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m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87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微型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內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结果:mEUS检查的87例患者中,发现消化道壁外压迫5例(其中主动脉弓2例,脾脏1例,胆囊及肝左叶各1例);粘膜下肿瘤82例,包括平滑肌瘤45例,良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6例,脂肪瘤4例,静脉瘤3例,异位胰腺4例,囊肿3例.19例起源于粘膜肌层的平滑肌瘤行高频电切除术切除, 3例静脉瘤行尼龙圈套结扎,4例脂肪瘤及3例囊肿行高频电切除.5例恶性间质瘤行手术治疗.1例平滑肌瘤,切除后病理诊断为恶性间质瘤,其余的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相符.结论:mEUS检查能清楚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层次、生长方向及邻近组织结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进而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内镜诊断异位胰腺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资料 例1 女,50岁,农民.因反复上腹疼痛,嗳气,反酸20年,伴解黑便1d就诊.胃镜见胃窦大弯侧距幽门口2.0cm处有一广基粘膜隆起,大小1.0cm×1.0cm×0.5cm,顶部见一长约5mm纵行裂隙状开口,表面粘膜光滑,色泽正常,于凹陷开口处活检3次;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一类圆形约8mm大小凹陷溃疡,疡面覆盖厚污苔,疡周粘膜明显充血水肿.内镜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A1期),胃窦大弯异位胰腺?病理活检示少许正常胃粘膜组织.最终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窦粘膜下及肌层异位胰腺.  相似文献   

12.
胃异位胰腺的内镜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胰腺又称迷路胰腺或副胰 ,约 3 5 .8%的异位胰腺分布于胃 ,以出现于胃膜下或肌层为其组织学特征[1] ,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 ,造成诊断困难。内镜检查术的开展为诊断治疗胃异位胰腺提供了重要途径 ,我们对 7例胃异位胰腺病人进行了内镜下诊断与治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病人中 ,男 4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3 2岁。本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中上腹疼痛 ,反复发作 ,无规律性 ,其中 2例伴有腹胀、消化不良。1.2 胃镜下表现与诊断 该 7例病变均位于胃窦部大弯侧 ,病灶形态如息肉状隆起于胃黏膜表面 ,顶部中央可见脐样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39例为女性患者,占总病例63.93%,肿瘤位于胃底占52.46%(32/61),胃体21.31%(13/61),胃窦11.48%(7/61),贲门14.75%(9/61);10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2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EFR),3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STER)。61例患者中,1例因瘤体过大且突破浆膜层,另1例位于胃底黏液湖操作困难故中转腹腔镜治疗,术后1例发生穿孔,经腹腔镜成功修补,1例发生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胃间质瘤34例,危险度均为极低危(肿瘤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像≤5),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钙化性纤维假瘤5例、炎性纤维性息肉2例和血管瘤样增生1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73.53%(25/34),胃体11.76%(4/34),胃窦5.88%(2/34),贲门8.82%(3/34)。结论胃黏膜下肿瘤以女性多发,且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且以胃间质瘤多见;绝大部胃间质瘤风险分级为极低危;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对278例胃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息肉21例,平滑肌瘤143例,平滑肌肉瘤10例,脂肪瘤16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7例,壁外压迫69例.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腹腔镜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61.5%).结论:超声内镜可对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本院3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以评定其手术治疗可行性。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手术准备,术中密切配合主刀医生,术后做好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结果经病理检查32例患者均行完整切除,其中十二指肠脂肪癌2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2例,食管脂肪瘤3例,胃类癌3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3例,胃异位胰腺3例,胃间质瘤4例,胃平滑肌瘤5例,食管平滑肌瘤7例。术后1个月内行内镜复查,26例肿瘤完全消失,但局部形成瘢痕; 5例行2次套扎,肿瘤完全消失; 1例坏死物未完全脱落,存在肿瘤残留,内镜下行高频电切除术。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穿孔,且术后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术治疗并充分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护理的效果,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EU-M30,GF-UM200型;7.5/12MHz超声内镜对322例内镜提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部分甚至结合活检仍、无法确诊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2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中,以胃的隆起性病灶最多(198例),其他依次为食道(95例),十二指肠(23例)和贲门(6例)。病变性质以良性病变为,共检出平滑肌瘤121例(位于固有肌层83例,黏膜肌层38例),其它依次为恶性肿瘤53例,外压性病变50例(其中胃底20例,脾脏外压14例),未发现病变23例,异位胰腺20例(胃窦15例),血管性病变16例,息肉11例,炎症9例,消化道壁增厚8例,嗝 肿与脂肪瘤各5例,纤维瘤1例。恶性病变及部分良性病变获组织学证实。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贴近病变部位进行扫描。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较好的提示病变的性质,对明确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肌瘤的良恶性判断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1病历摘要男,67岁.间断上腹隐痛不适0.5a.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胃窦尾部见一直径约3.5 cm黏膜下肿物,质地软,界限清楚.超声胃镜示病变起自黏膜下层,呈不均匀中等回声,囊性.临床诊断:胃间质瘤.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胃腺肌瘤,瘤组织主要由异位胰腺导管和平滑肌组成.2讨论胃腺肌瘤由胰导管及平滑肌组成,属于异位胰腺.异位胰腺有将其分为3型:(1)由胰泡和导管构建,该型少见胰岛;(2)由胰导管及平滑肌组成,又命名为腺肌瘤或肌上皮错构瘤,多数发生于胃、胆囊;(3)系以上两类的混合型,为较多见的一种类型.胰腺异位组织像正常胰腺一样,胰腺的任何病变均可以出现,例如急性、慢性炎症或溃疡的病变,以及囊肿、腺瘤、胰岛细胞、胰腺癌等病理学改变.本例发生于胃窦尾部,大体为囊性,壁厚0.2~0.4 cm,内含粘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胃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共3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21例,胃平滑肌瘤7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6~1.9 cm,平均直径1.2 cm.3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 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直径<2.0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优缺点.方法 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行MPS检查,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结果 2008年4月~2009年9月共93例患者,其中食管32例,胃51例,十二指肠10例.根据小探头超声结果,对其中82例隆起性病变行内镜下治疗,并送检病理,其中,3例早期癌的患者做了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结果证明确实为早期癌,未浸润至粘膜下层;1例食管肉瘤患者超声示考虑息肉,怀疑恶变,结果证实为食管肉瘤;其余病灶根据病变大小及深度分别行圈套器电凝电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ESD.其中有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食管间质瘤由于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于外科行手术切除,5例较大胃间质瘤行胃镜、腹腔镜两镜联合切除.结论 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够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和内镜超声、CT证实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35例,其中食管15例,胃20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若出现较大的穿孔或操作困难则改为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果 35例病灶全部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45~240 min,平均82.4 min。术后病理诊断食管平滑肌瘤14例,食管间质瘤1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间质瘤14例。病灶直径0.8~4.2 cm,平均1.9 cm。术中发生穿孔3例,2例用金属夹成功封闭,1例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是微创、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