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正光  刘萱 《中原医刊》2007,34(14):87-88
目的探讨大肠息内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2001年至2003年所做2016例电子结肠镜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2016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357例,息肉的检出率为17.7%,而腺瘤性息肉196例占54.9%,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恶变密切相关。绒毛状腺瘤在各类型息肉中最容易癌变。结论腺瘤息肉的恶变与其体积大小有关,体积愈大愈易恶变。结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结肠,且在取活检时注意选择息肉近腔面充血糜烂粘膜处取材及大息肉多块取材,且对所见息肉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中心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消化道症状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182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404例,对此404例患者大肠息肉的肠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22.20%,男性多于女性,与青年组(1.48%)相比,老年组(11.81%)及中年组(8.90%)检出率高(P均〈0.05);大肠息肉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33.71%)和直肠(21.51%);病理分型中腺瘤性息肉最多见(48.32%),其中12枚局部癌变。直径〉1.0cm的58枚中10枚发生癌变,癌变率17.24%。结论大肠息肉发病率高,对年龄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患者,应该加大大肠息肉的筛查力度,发现腺瘤性息肉尽早摘除,以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3.
全结肠镜诊断大肠肿瘤1 59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天利  王振华  李向红 《重庆医学》2003,32(9):1164-1165
目的 评价全结肠镜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大肠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对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方法 统计1990~2002年我院消化内镜室检出的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结果 10750例全结肠镜检查中,成功插入回盲部10568例,成功率为98.3%,检出大肠腺瘤性息肉965例,检出率为8.9%,大肠癌628例,检出率5.8%。结论 全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的最佳方法。而大肠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和结肠镜诊疗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措施。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镜大脾性卢肉的检出率为21.2%,其中74.3%为腺瘤性息肉;息肉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 (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 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 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 2.0 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6.
小儿大肠息肉病内镜诊治20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18例小儿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407例,对其中334例(共385枚)进行了息肉切除。385枚息肉的肠段分布依次为直肠219枚(56.88%),乙状结肠101枚(26.23%),降结肠36枚(9.35%),其它部位29枚(7.53%),息肉的病理类型幼年性息肉为202例(60.48%),腺瘤性息肉90例(26.95%),炎症性息肉32例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提示高频电凝切除小儿大肠息肉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山地区大肠息肉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自2009-01~2014-01间在本院行结肠镜检查者,共计25000例,回顾性分析结肠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分布情况。结果本组对象中共发现大肠息肉2563例(10.25%),大肠息肉2978枚。其中,术前结肠镜检出2287例,大肠息肉结肠镜检出率为76.80%;结肠镜息肉检出率随年龄递增而升高,本组对象中炎性息肉较多,比重为49.09%,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年龄<50岁);腺瘤性息肉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年龄>50岁),绒毛状腺瘤更易引起癌变;息肉<1 cm不易发生癌变,但随着息肉增大,癌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结论中山地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年龄为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年龄>50岁及大肠息肉病史者普及结肠镜检查与随访是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2月 ,我院内镜室对 15 5 2例患者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共检出大肠息肉 332例 ,其中经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 15 3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电子结肠镜检查的 15 5 2例中 ,检出大肠息肉 332例 ,其中证实为腺瘤性息肉 15 3例 ,检出率为 9.9% ,占息肉检出数的 4 6 .1%。 15 3例腺瘤性息肉中 ,男 98例 ,女5 5例 ,男∶女之比为 1∶ 0 .5 6。年龄 19~ 75岁 ,平均 5 0 .4岁。单发息肉 6 3例 ,多发息肉 90例。息肉分布 :直肠 38例 ,乙状结肠 39例 ,降结肠 17例 ,横结肠 2 1例 ,升结肠 19例 ,回盲部 6例 …  相似文献   

9.
郑敏  杨剑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3):709-710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与息肉恶性变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105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23.2%,息肉好发部位在左半结肠和直肠,息肉的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更易恶性变,大于50岁的息肉患者中肿瘤性息肉和癌变息肉发生率高。结论应加强对50岁以上人群的定期肠镜筛检,发现和去除腺瘤性息肉,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2.0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大肠息肉256例的内镜诊治及病理形态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病理特征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25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及治疗资料。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06%,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3.99%,同时伴肠癌者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主。176颗腺瘤性息肉中9颗恶变,恶变率为5.11%。恶变息肉直径均大于1cm,多广基无蒂或亚蒂,以绒毛状腺瘤为主。结论 大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主,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大,绒毛结构者易恶变。息肉无论大小都应尽可能切除。  相似文献   

12.
338例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及其恶变的因素。方法:分析结肠镜检出的338例大肠息肉及其中32例息肉恶变的内镜与病理资料。结果:息肉恶变占9.5%,大于2cm息肉恶变率达49.0%;息肉恶变呈全结肠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多发性息肉癌变率高;腺瘤恶变占90.6%,以绒红状腺瘤多见。结论:大肠息肉恶变率较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 我院1993~2000年共完成大肠内镜检查2341例,发现大肠息肉143例,息肉267枚,行息肉高频电切摘除术及活检钳下切除术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0例,女53例;年龄7~76岁,平均41.5岁。临床症状:便血51%,大便习惯改变35%,14%无肛肠疾病常见症状。体检或其它原因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发现大肠息肉,位于直肠乙状结肠128枚,降结肠56枚,横结肠(含肝、脾曲)45枚,盲肠及升结肠38枚;多发性息肉2~4枚多见,最多达7枚。息肉病理类型如下:腺管状132例,占49.6%;绒毛状11例,占4.2%;混合型32例,占11.9%;炎性息肉88例,占32.9 %;其它4例,占1.4%。  相似文献   

14.
老年大肠复合性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漫红  郭方  孙瑞提 《北京医学》2003,25(3):167-169
目的 探讨老年大肠复合性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336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结肠镜检查发现复合性息肉86例,分别活检。结果 复合性息肉发生率为25.59%,随年龄增长检出率增加;多累及2个以上的肠段;分布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以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并存多见。腺瘤发生率为46.07%,高于单发性及多发性息肉,有显著性差异(P<0.01)。复合性息肉的癌变率为12.79%,与单发及多发性息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老年复合性息肉要重视,对多发息肉要分别做病理检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大肠息肉20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敬飚  刘正金 《海南医学》2010,21(18):30-31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内镜下大肠息肉分布、病理特点和内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电凝电切术、钳切术或套扎术治疗的200例老年人大肠息肉患者的有关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男女比为2.5∶1,平均66.2岁,内镜检出率23.5%。临床表现为腹痛占42.0%,便血占18.5%;息肉单发者占57.0%,多发者占43.02%;息肉形态山田Ⅰ型占71.38%;息肉直径〈0.5cm占76.5%,〉2.1cm占1.6%;息肉分布在左半结肠占61.6%,其中乙状结肠占34.4%,直肠占27.1%;腺瘤性息肉占83.29%,炎症性息肉占4.83%,增生性息肉占11.46%,大肠腺瘤性恶变率为0.48%。结论息肉的分布主要在左半结肠,以腺瘤性息肉为主,恶变者主要为腺瘤性,但发生率较低。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最好行心电监护,定期内镜检查治疗为预防其癌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息肉恶变的病理与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及内镜特征与癌变关系分析。结果4197例肠镜检查中检出大肠息肉718例(944枚),检出率为17.11%,腺瘤性息肉占75.94%,癌变47例,总癌变率为6.75%,其中管状腺瘤510侧,绒毛管状腺瘤141例,绒毛状腺瘤47例;增生性息肉占20.02%;炎性息肉占6.04%。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掌握息肉的癌变特征,对提高大肠息肉恶变的检出率、降低进展癌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在结肠检查病例中检出率为14.2%~42.6%。属于常见病。既往结肠息肉多采取手术治疗,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开展,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不但方便许多患者免于手术治疗,而且随着癌前病变——腺癌性息肉的早期摘除,大大地降低了大肠癌的发病率。我院自1998年5月~2001年6月,切除大肠息肉34例,68枚息肉,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息肉电切术的24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患者发病率、病理类型的差异,以及根据息肉病理类型、大小、有无蒂选择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大肠息肉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多见,随年龄增长大肠息肉中腺瘤样息肉的比例、恶变率均有增长趋势。240例息肉患者均在内镜下成功切除。结论根据息肉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及选择合适的内镜方法治疗,是处理大肠息肉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大肠息肉的检出率,达到外科手术治疗目的,同时实现了微创治疗的目的,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颖  王玉芳  王维 《四川医学》2002,23(1):17-1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1998-2000年所做5840例电子结间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5840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623例,息肉的检出率为10.67%,而腺瘤性息肉271例占47.09%。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恶变密切相关。本组息肉以0.6-1.0cm者恶变率为3.80%,1.1-1.9者恶变率为13.0%,≥2.0cm者恶变率为27.59%。结论:遥瘤息肉的恶变与其体积大小有关,体积愈大愈易恶变,大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结肠,且在取活检时注意选择息肉糜烂处及大息肉多块取材,且对所见息肉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20.
228例大肠高危腺瘤性息肉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高危息肉的内镜和病理特征,为内镜随访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按2006年美国大肠高危息肉判断标准,回顾性分析837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病理资料。结果发现结肠息肉患者1028例,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9.15%,其中病理资料完整者837例,男性515例,女性322例。腺瘤性息肉420例,占50.18%,其中管状腺瘤260例、绒毛状腺瘤99例、混合性腺瘤61例。非腺瘤性息肉417例,其中增生性息肉110例、炎性息肉307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息肉数目≥3个71例,息肉直径≥1cm共236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息肉癌变率为10.20%。剔除60例腺瘤癌变患者后,高危性腺瘤228例,低危性腺瘤132例。该部分息肉恶变情况有待今后随访得出相应结果。结论大肠高危息肉具有一定的内镜和病理特征,对大肠息肉切除后的规范筛查、诊断和合理随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