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邮编063000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孕期妇女的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探讨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9000全自动血疑仪,对128例不同孕期组及对照组进行PT、APTT、TT、m指标检测和分析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中孕组、晚孕组、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明显缩短(P<0.01),m明显增高(P<0.01).晚孕组和中孕组比较,APTT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增高(P<0.01),PT和TT变化不明显.妊高征组与晚孕组比较,PT、APTT、TT及FIB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不同孕期孕妇血浆凝血功能指标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对预后的发展方向及动态观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STAGO Compact CT全自动凝血仪,测定146例妊娠晚期产前孕妇的血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与正常非孕妇女对照比较.结果:PT、APTT、TT妊娠晚期组低于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FIB妊娠晚期组高于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进行凝血功能测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比较DIC产妇(DIC组62例)和健康产妇(健康组5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与妊娠组相比,DIC组产妇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降低(P〈0.05),D-D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是诊断DIC的必备条件,能够早期提示DIC并及早进行治疗,终止和切断DIC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研究各类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3年收治的227例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按损伤的性质和类型进行分组并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227例患者中,颅脑外伤后24小时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1%、71.4%、34.4%和21.2%;颅脑外伤后72小时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至2.6%、33.9%、5.7%和17.6%。在各类颅脑创伤中,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7天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检测值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颅脑外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创伤患者伤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72小时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可能与颅脑创伤的性质和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在产妇DI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0例产妇DIC患者与35例正常妊娠顺产或剖腹产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结果 2组患者在PT、TT、APTT、FIB、D-D、3P试验的检测结果比较中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正常产孕产前状态凝血时间延长;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检测时就有各种凝血时间延长,Fib下降,D-D升高;DIC产妇在产后检测结果显示,各种凝血时间均明显延长,Fib下降,D-D升高,3P试验(+)。结论产前孕妇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是一种代偿变化,容易造成产妇血液血栓的形成,对产妇进行血液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检测,可以早期发现产妇发生DIC的危险,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椎管内阻滞麻醉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麻醉科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共72例患者作为受试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椎管内阻滞麻醉。采用简易精神状态(MMSE)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监测凝血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0例患者,对照组4例(11.1%),P=0.040。两组患者术前的MMSE评分相当,P0.05;观察组术后24、48小时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的PT、TT、FIB、APTT水平相当,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与术前相当,且T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采取椎管内阻滞麻醉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小,凝血指标更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三项凝血功能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更好更及时地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方法采用Sysmex CA-500血凝仪,检测96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者。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延长,FIB减低,与健康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肝硬化患者PT、APTT、FIB检测,可早期发现凝血机制障碍,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预后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性地观察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诺其)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术中的凝血功能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实施胰周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rFⅦa组(研究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术中出血量。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PT、INR、术中出血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APTT、FI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Ⅶa能改善病人的外源性凝血功能,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内窥镜下局部喷洒血凝酶治疗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观察与凝血酶对比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各种原因所致消化道活动性出血住院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血凝酶2支组(M1组,46例)、血凝酶4支组(M2组,46例)和凝血酶对照组(对照组,46例),观察三组即刻止血率和止血时间,在给药前和手术结束后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观察各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凝血酶对照组三组间治疗前后血常规、PT,年龄、性别、病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凝酶两组平均止血时间均明显短于凝血酶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PT、TT、APTT、FIB 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论血凝酶治疗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疗效高,止血快,优于凝血酶;所用剂量对血液凝血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肝素封管液对患者出凝血功能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68  
为探讨肝素钠生理盐水(50 U/ml,2ml)封管对患者出凝血机制的影响,对35例凝血功能正常,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于留针前及留针(5.54±2.04)d拔针后,分别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结果拔针后患者的PAGT较留置前明显降低,经t检验,P<0.05,但仍与正常水平接近,而PT、TT、APTT封管前后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倾向.说明出凝血机制正常者(脑出血急性期除外)使用稀释肝素液封管留置输液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术后大量输血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本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27~71岁;输血量2000~8700 ml.监测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计算APTT比率,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及全血生化.结果:全组治愈20例,死亡3例;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正常,输血后PT、APTT、TT时间明显延长(p<0.01),APTT比率增高,同时FIB、PIt、下降明显(p<0.01),血Na+变化不明显(p>0.05),血K+、Ca2+、白蛋白与输血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接受大量输血后由于可能出现的代谢问题,应综合分析,才能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机体凝血系统改变有关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24h、术后24h和72h分别进行血小板计数(PL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测定。结果:有8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术前24h与术后24h和72h的PLC、APTT和FIB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比较,术前APTT和FIB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h、72h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PL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动态监测对骨科大手术后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对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7-01间于西华县人民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且接受手术治疗并完成3 a随访的12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72例存活患者(观察组)和52例死亡患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指标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PT、APTT可对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产生影响(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对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预后影响较大,D-D、FIB水平越低,APTT、PT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检测在评估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孕早期凝血功能及指导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湘潭市中心医院生殖遗传中心和妇产科行抗凝治疗的孕早期RS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抗凝指导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导组,64例)和TEG联合组(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导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TEG联合组患者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85.94%vs. 64.06%,P<0.05),而早产率显著低于常规组(10.91%vs. 29.2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EG检测R值与常规检测PT、APTT正相关;K值与APTT正相关,与FIB负相关;Angle值与APTT负相关,与FIB正相关;MA值与FIB、PLT正相关,与APTT、TT负相关;CI值与APTT负相关,与FIB正相关;上述相关性的r值水平为0.250~0.442(P<0.05)。一致性分析仅显示TEG检测R值与PT以及MA值与PLT间存...  相似文献   

15.
邓兰芹  米凯 《护理学杂志》2007,22(22):37-38
目的 观察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采取电子加温毯、充气温控毯加强躯体保温,采用输液加温器对输入液体进行加温.两组分别于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后30、90、180、270 min及术毕测量患者肛温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 随着手术的进行,不同时间的体温及各项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照组手术开始后及结束时体温下降,PT、APTT、TT延长,观察组波动较小,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中采取电子加温毯、充气温控毯和输液加温器等保温措施可维持患者的体温及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内的轻型胰腺炎(MAP)组46例,SAP组44例,另选40例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比较其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及主要凝血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度(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SAP组与对照组、MAP组比较,PT、APTT、FIB及D-D差异有显著性(P<0.05);AP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与不伴SIR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FIB及D-D值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SAP患者存在血浆凝血功能紊乱,凝血功能障碍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存在相关性,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判断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AEP组),21例急性重型胰腺炎患者(SAP组)和30例年龄、性别与体质量指数(BMI)相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血小板计数(BPC)并计算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观察并比较上述指标在3组中的不同。结果 SAP组的PT、INR、APTT及FIB均显著高于AEP组和对照组,AEP组的PT、INR、APTT、FIB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SAP组和AEP组的BPC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AEP组相比,SAP的BPC亦显著降低(P0.05)。SAP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A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EP组和SAP组的PT、INR、APTT、FIB、BPC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玮  沈宏 《浙江创伤外科》2007,12(2):98-101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26例重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进行前瞻性研究,监测其入院当时、入院第2天、第3天及第7天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时间(TT)的变化。并检测14例单纯头部外伤患者在入院时的APTT、PT、FIB和TT值。结果APTT在入院3天明显升高。1周后仍未达到正常(P〈0.05);PT在入院当天即升高(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FIB在入院当天即升高,第3天下降(P〈0.05),1周左右逐步恢复正常。有3例按照DIC诊断标准诊断为DIC,结果在观察期间均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且外凝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早于内源性凝血途径。伤后早期即可发生高凝状态,至第3天左右向低凝状态转变,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股骨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WBC、D-二聚体检测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2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T、APTT及TT指标明显长于对照组,而FIB及D-D指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BC、RBC、HB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栓塞2例,占比1.7%,深静脉栓塞4例,占比3.3%。结论凝血功能及WBC、D-D指标对股骨骨折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因其血液多呈高凝状态,适当的抗凝治疗,调节血浆内脂质代谢,减少血小板损失,从而抑制肺栓塞及深静脉栓塞,在临床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对应激反应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胸腔镜进行手术并给予机械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气滞血瘀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胰岛素(Ins)、血管紧张素Ⅱ(AT-Ⅱ)]、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83.33%,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气滞血瘀症状评分、Cor、NE、Ins和AT-Ⅱ水平、FIB均降低,FEV1、VC、MVV和FVC、PT、APTT、TT和D-D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气滞血瘀症状评分、Cor、NE、Ins和AT-Ⅱ水平、FIB均降低,FEV1、VC、MVV和FVC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凝血功能,减少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