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AA)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T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hy,VCTDSA)上的形态学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54例55个MCAA VCTDSA表现,根据颅内有无出血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由两名神经放射学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二者形状、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分叉角度、瘤体纵横比(aspect ratio,AP值),比较二者在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破裂组动脉瘤36个(65.45%),其中椎状或半球状15个(41.6%),囊状12个(33.33%),梭状3个(8.33%),球状1个(2.77%),不规则5个(13.88%);未破裂动脉瘤19个(34.55%),其中锥状或半球状11个(57.89%),囊状4个(21.05%),球状4个(21.05%),二者形状分类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瘤壁伴尖角征12个(33.33%):顶壁8个,侧壁4个;瘤样突起6个(16.67%):顶壁4个,侧壁2个;瘤体上小动脉2个(5.56...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 35具成人头颅颈内动脉虹吸部进行血管的走行方向、成角、开口方位的观察 ,与5 0例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照分析 ,为指导颅内动脉插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 35具 ;依次分离 ,充分暴露颈内动脉虹吸部 ,仔细观察和测量颈内动脉虹吸部 ;5 0例全脑血管DSA检查阴性的血管情况作参照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虹吸部血管走行成角 ,可分为 3个角度和1个弯度 ,两侧差异无显著性 ,与DSA资料对照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颈内动脉虹吸部血管走行角度及开口方向 ,对插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DSACTA共发现58例66个动脉瘤,其中52例为单个动脉瘤,4例为两个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mm,最大30mm。DSA检出60例68个动脉瘤,以DSA检出结果为金标准,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97.1%,2例2个小动脉瘤漏诊,漏诊率2.9%。结论DSA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MSCT-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者行MSCT-DSA检查者36例,所有MSCTA检查均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仿真内镜重建。结果:MSCT-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瘤体邻近颅骨完全分离率为100%,后处理时间为(9.3±5.4)min。结论:颅内动脉瘤的MSCT-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 CT 血管成像(DSCTA)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 CT 影像资料,比较 DSCTA 和常规 CT 血管成像(CTA)2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结果92例患者经证实共有102个动脉瘤,DSCTA 检出其中100个,常规 CTA 检出其中89个(χ2=8.707,P =0.003)。DSCTA 漏诊海绵窦段和床突下段动脉瘤各1例,而常规 CTA 漏诊13例床突下段及海绵窦段与颅骨紧贴<5.0 mm 的小动脉瘤。进一步将<3.0 mm 和3.0~5.0 mm 的动脉瘤合并计算,DSCTA 对检出5.0 mm 以下动脉瘤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常规CTA 技术(χ2=8.393,P =0.004)。结论DSCTA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优于常规 CTA,尤其对颅底毗邻小动脉瘤的诊断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筛查和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的CT血管造影(CTA)及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DSA)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比较研究,评价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64层CT和DSA检查,对64层CT图像进行了CTA和DSCTA两种方式的后处理。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在CTA图像基础上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获得CTDSA影像。比较3种技术(DSA、CTA和CTDSA)的特征。结果 26例可疑患者中,DSA和CTDSA发现31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CTA漏掉的2个动脉瘤,直径小于3mm。结论 CTDS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与DSA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行MIP、VR观察动脉瘤。结果:30例共37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6个,大脑前动脉2个,大脑中动脉9个,后交通动脉16个,基底动脉2个,颈内动脉2个。23例单发,7例多部位动脉瘤。DSCTA共发现35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大小3 mm×2.9 mm~12 mm×10 mm。18例行弹簧钢圈栓塞。7例行开颅夹闭术。DSCTA检查的敏感度为94.59%,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4.59%。结论:DSCTA是一种快速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度,将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作为参考标准,进行单中心大队列样本的研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免除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因为它本质上是回顾性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CT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进行CT血管成像及3D-DSA检查(2种方法间隔时间均在l周内),CT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1次扫描采集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所得原始数据的后处理采用80 kV及140 kV 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进行直接去骨减影(即双能量减影),并保存减影后数据.所有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动脉瘤部位、数目、形态、瘤颈显示程度、瘤颈大小及瘤体长径和短径进行比较研究.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DE-CTA共检出40个动脉瘤,漏诊1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54±3.28) mm、(4.67±3.12) mm和(3.22±1.31) mm.以DSA结果为诊断标准,DE-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5%、100%.3D-DSA检出41个动脉瘤,41个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47±3.33) mm、(4.60±3.31) mm和(3.17±1.54) mm.2种技术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54、0.957、0.869;P=0.000).结论 双能量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SCTA对最大径≤3 mm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826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患者住院前(发病后2 h~4 d)均采用16层螺旋CT行MSCTA,全部颅内动脉瘤均经DSA、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RA)或手术证实.MSCTA、DSA及3DRA等影像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分析.以DSA或3DRA为标准,计算MSCTA诊断IM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采用Kappa分析,评价DSA或3DRA与MSCTA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颅内IMA的一致性.采用X~2检验分析IMA与非IMA患者多发动脉瘤的患病率.结果 826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中,788例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单发706例,多发82例,共发现889个动脉瘤,38例MSCTA、DSA或3DRA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经DSA或3DRA检查证实,212例患者(271个动脉瘤)共有232个IMA.MSCTA检出229个IMA,假阳性1例,漏诊4个.以DSA或3DRA为标准,MSCTA诊断IM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8.3%(228/232)、97.4%(38/39)、98.2%(266/271).两种检查方法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27,P<0.05).IMA与非IMA患者多发动脉瘤患病率分别为21.2%(45/212)、6.4%(3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421,P<0.01).结论 MSCTA诊断IMA具有较高价值,鉴于MSCTA对IMA的检出达到≤3 mm水准,提出将颅内IMA影像大小界定从4~5 mm调整为≤3 m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5 mm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5 mm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资料,按破裂与否分成2组,比较2组4D-CTT血管成像(CTA)图像测量的参数差异,包括动脉瘤的形状、子瘤或瘤壁针尖状小突起、单发或多发、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尺寸比(SR)、高宽比(AR)、流动角、动脉瘤角、载瘤动脉...  相似文献   

12.
正目的确定320层CT非减影与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度。方法本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和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连续282例疑有脑动脉瘤者行320层容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CTA测量的形态学参数分析基底动脉尖动脉瘤(BT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62例BT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图像特点,并根据BTA是否破裂分为动脉瘤未破裂组(44例)和动脉瘤破裂组(18例),测量并记录动脉瘤相关形态学参数。采用χ2检验对两组...  相似文献   

14.
内脏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江  沈文  祁吉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2009,24(8):816-819
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s)罕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为0.01%~0.2%,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其发生率高达10.4%。按照发生率高低为序,内脏动脉瘤的好发部位有脾动脉(60%)、肝动脉(20%)、肠系膜上动脉(5.5%)、腹腔干(4%)、胰腺动脉(2%)和胃十二指肠动脉(1.5%)。VAAs的临床意义在于其破裂后出血所致高的病死率。尽管大多数VAAs无症状,但高达22%的患者可出现动脉瘤破裂。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VAAs的治疗和处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很多影像学技术,如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主要疾病之一,其破裂后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早期精确诊断以及评估破裂风险对指导临床制订合理化诊疗方案、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将对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MS 3D-CTA)容积重建(VR)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MS 3D-CTA和DSA检查.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VR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20例同时有最大密度投影(MIP)辅助检查.VR和MIP后处理图像以及DSA图像由3位放射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DSA和手术证实83例共94个动脉瘤,其中单发74例,多发9例(7例2个动脉瘤,2例3个动脉瘤).VR图像上所测动脉瘤大小为1.3~32 mm,与DS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548,P>0.05).VR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2.9%,准确度为95.9%,阳性预测值为97.8%,阴性预测值为89.7%;DSA敏感度为97.9%,特异度为96.3%,准确度为97.5%,阳性预测值为98.9%,阴性预测值为92.9%.94个动脉瘤中,89个(94.7%)动脉瘤在VR图像上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DSA为57个(60.6%).结论MS 3D-CTA VR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是一种快捷、经济和有效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系膜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方法 2012年4月—11月对52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在行经肠系膜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前先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了解患者肠系膜动脉的血管特点,尤其是病变区域的血管变化。按不同肠段对血管造影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评价。结果造影显示,52例患者均出现血管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肠系膜动脉增粗47例(90.4%),毛细血管像出现肠壁浓染51例(98.1%),静脉像可见静脉回流浓集49例(94.2%),直动脉迂曲紊乱50例(96.2%),以及边缘动脉迂曲8例(15.4%)。血管造影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灵敏度较高,而特异度相对较低。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变区域血管会发生异常变化,DSA可较为敏感的发现这些变化,从而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64层CT减影血管成像(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SCTA)的图像质量和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两名影像医师对32例行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TA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图像质量进行比较,以DSA为金标准对SCTA和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 SCTA的后处理时间明显少于CTA(P<0.01),SCTA中图像质量优秀占25%(8/32),图像质量好占44%(14/32),图像质量一般占28%(9/32),图像质量较差占3%(1/32).SCTA在颅内动脉瘤整体诊断准确性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段诊断准确性与CTA相比仅轻度提高(P>0.05),但在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通后段)、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后循环动脉的诊断准确性完全相同.结论 SCTA是一种减影去除邻近血管骨的有效方法,具有好的图像质量并且明显缩短了后处理时间,但诊断准确性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ngiography ,SCTA) ,常用图像后处理方法为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 (maximumintensitypri jection ,MIP)和表面遮盖法 (shadedsurfacedisplay ,SSD)。本组研究分析了我院 1999-0 3~ 2 0 0 0 -0 5经手术或DSA证实的12例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 ,疑颅内动脉瘤破裂 ,行脑SCTA检查的结果。1 一般资料和方法PhilipsTomoscanAVP1CT机。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 ,先用头颅侧位定位片 ,取扫描线与前颅窝基底线平行 ,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动态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 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10例拟诊脑血管病患者动态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检查的影像资料,并结合临床病史、DSA检查、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经DSCTA检出动脉硬化、狭窄72例,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3例,脑静脉畸形2例.DSCTA能良好显示脑内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充盈过程及管腔情况,发现狭窄血管,明确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并能清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动态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对多种脑血管病的诊断能提供详尽客观的影像依据,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