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针对恢复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对恢复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结扎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研究电针对恢复期模型大鼠神经病学、被动性条件反射、血液流变性、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电针能改善模型大鼠恢复期神经病学症状,提高记忆能力,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促进坏死灶内新生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修复,对血液粘度无明显影响的。结论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恢复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军  贾士奇 《现代康复》2001,5(2):62-63
目的 探讨电针对恢复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结扎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研究电针对恢复期模型大鼠神经病学、被动性条件反射、血液流变性、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电针能改善模型大鼠恢复期神经病学症状,提高记忆能力,显缩小脑梗死面积,促进坏死灶内新生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修复,对血液粘度无明显影响的。结论 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线粒体毒素 3-硝基丙酸 (3-nitropropionicacid ,3-NP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和bcl- 2 /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 3-NPA 2 0mg·kg- 1 或生理盐水后 3d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分别采用TTC染色、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 3-NPA预处理对脑缺血 2h再灌注 2 4h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率、bcl- 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3-NPA预处理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减小 ,神经细胞凋亡减少 ,bcl- 2表达增强 ,bax表达降低。结论  3-NPA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 ,增强bcl- 2的表达 ,降低bax的表达 ,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穴对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影响,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电针组,每组8只。用凝闭-侧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TUNEL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染色SO-P法进行观察。结果:缺血组及缺血+电针组中每个脑片1000个神经细胞中凋亡细胞数目分别为676&;#177;12及326&;#177;15,缺血+电针组中,大脑皮质梗死区内TUNEL染色阳性细胞较缺血组显著减少(P&;lt;0.01);缺血+电针组中NGF、受体免疫阳性表达在细胞数量上及强度上均较缺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强(P&;lt;0.01)。结论:电针能抑制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可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NGF受体的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电针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应用BrdU/NeuN、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再灌注损伤后第4、7、14天时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情况。结果:脑缺血后第4、7、14天3个时间点室管膜下区、缺血边缘区均有BrdU阳性细胞表达,BrdU阳性细胞数在第7天达高峰;电针组第7天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相同时间段模型组(P<0.05);电针组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在7天高于相同时间段模型组(P<0.05);电针组和模型组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在缺血后第4、7和14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损伤可诱发室管膜下区、缺血边缘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少量的新增殖细胞可以向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分化;电针可以促进脑缺血后细胞增殖作用并可激发新增殖细胞向星型胶质细胞分化,而对向神经元细胞分化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就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SD大鼠(体质量280~340g,39只)作为研究对象,电针预处理大鼠百会、大椎穴,电针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min,间隔1h后,造成局灶性脑缺血。行苏木精-伊红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电针预处理组中除15min组外,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都比缺血对照组减小,脑细胞凋亡数也减少。预处理60min组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18700.2μm2凋亡细胞数分别为(27.8±4.2)%和(20.2±3.0)个,与缺血对照组犤(41.0±7.6)%和(31.0±4.4)个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保护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且预处理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才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脑组织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r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71只,采用自体血凝块注入颈内动脉的方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2,4,6,12,24,48h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方法检测脑组织中EGFR表达规律、时间依赖性及差异程度。结果:免疫组化结果EGFR在正常大脑皮质神经元中弱表达,EGFR在神经元中分布比较广泛,在神经元的胞膜、胞质及轴突均有表达。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EGFR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EGFR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强,在缺血12h达高峰(147.11&;#177;7.36,182.71&;#177;8.23),尤以缺血半暗带区EGFR蛋白表达明显增强(182.71&;#177;8.23)。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结果,在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中心区及缺血半暗带区EGFR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强,在缺血12h达高峰(20.087,26.174),尤以缺血半暗带区EGFR蛋白表达明显增强(26.174)。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可诱导神经元EGFR表达增加,EGFR表达增加可能与缺血神经元自身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对成年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开颅热凝闭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与电针组,针刺“大椎”、“百会”,并行电针干预,采用巢蛋白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后3,7,14与21d四个不同时相巢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相缺血侧皮质、海马齿状回和纹状体均有巢蛋白表达阳性细胞,其中7d时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皮质:P〈0.05,海马:P〈0.01。纹状体:P〈0.01);而电针组在不同时相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量均较同时相模型组有明显的增加(P〈0.05或P〈0.01)。结论电针可促进缺血后相关脑区巢蛋白阳性细胞数量的增加,提示这种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脑缺血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纳洛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各区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纳洛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各区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Koizumi's线栓法制作可复流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MCAO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纳洛酮治疗组,MCAO后第3天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C-Fos免疫组化检测,检测结果经CM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正常组海马各区无C-Fos阳性细胞;MCAO后海马各区均可见C-Fos阳性细胞;纳洛酮治疗后,海马各区C-Fos阳性细胞的数密度值较MCAO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结论 纳洛酮可能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C-Fos的表达,阻断脑缺血后自杀基因的转录,减轻脑缺血后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缺血后缺血脑区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及电针干预对其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开颅热凝闭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阻(MCAO)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与电针组,缺血后用溴脱氧尿苷(BrdU)腹腔注射标记增殖的神经细胞。选用“大椎”、“百会”行电针干预,采用BrdU免疫组化观察脑缺血后第3d、7d、14d与21d四个不同时相BrdU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相缺血侧皮质、齿状回、纹状体和SVZ均有BrdU阳性细胞,其中第7d的阳性细胞数量增加最为显著(P〈0.01);而且电针组在不同时相的细胞数量均较同时相模型组有明显的增加(P〈0.05或P〈0.01)。结论:缺血可激发相关脑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电针可起到促进作用,推论这种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脑缺血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广泛应用高压氧(HBO)治疗脑卒中的疗效结果不完全一致。为证实HBO对脑缺血后的神经行为学产生影响的假设,观察HBO治疗前后实验大鼠的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的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观察脑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HBO治疗后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殿堂恢复较快,缺血HBO组(OH组)缺血6h神经症状评分在(1.22&;#177;0.40),较单纯缺血组(O组)(3.00&;#177;0.71)明显好转;OH组在缺血后72h网屏测验评分(4.68&;#177;0.48)与O组(3.58&;#177;0.69)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5.71,P&;lt;0.01);OH组在缺血后3周触觉刺激试验(32.49&;#177;7.54)与O组(63.52&;#177;14.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37,P&;lt;0.01);OH组在缺血后2周平衡木行走实验(5.00&;#177;0.67)与O组(3.95&;#177;0.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0,P&;lt;0.01)。结论 HBO能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其机制考虑与增加缺血组织的氧供应、减轻脑水肿和减少组织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清除补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抑制补体系统的活化或消除其影响抑制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浸润,是否能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方法 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用眼镜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VF)消耗大鼠体内补体,于缺血第7天进行形态学观察,于缺血第1,4,7天测试实验动物的神经行为功能。结果 与单纯缺血组比较,CVF处理组大鼠脑前囟前1.2mm和后0.8mm、1.8mm冠状平面梗死面积占同侧半球面积的百分数减少(29&;#177;3)%/(34&;#177;4)%,(32&;#177;5)%/(45&;#177;8)%,(28&;#177;4)%/(38&;#177;4)%,达到非常显著性意义(t=3.13,4.30,4.47,P&;lt;0.01);缺血区域内中性粒细胞数均比单纯缺血组减少(3.4&;#177;1.4)/(5.3&;#177;2.0),达到显著性意义(t=2.35,P&;lt;0.05);CVF处理组的神经功能损害比单纯缺血组轻,达到显著性意义(P&;lt;0.05)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清除体内补体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补体系统活化,并对脑缺血损伤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白藜芦醇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苷(PD)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将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缺血前PD处理组。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PD能明显提高缺血脑组织中SOD、GSH—Px、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脑水肿,并有降低缺血脑组织中NOS活性的趋势,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PD能改善脑缺血造成的大鼠脑组织损伤。结论 PD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的拮抗自由基损伤,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L-精氨酸和氨基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新  张会欣  李兰芳  李国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59-2561,F003
背景:利用一氧化氮的双重作用,找到治疗脑缺血的最佳药物、最佳给药时间和剂量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L-精氨酸和氨基胍对实验性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治疗作用以及一氧化氮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为河北省医学科学院药理研究室。动物: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300g(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MCAO)模型后注射L-精氨酸和氨基胍,研究大鼠脑缺血后脑梗死体积变化;脑组织中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缺血脑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脑梗死体积;脑组织丙二醛含量;SOD活性;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NOS活性。结果:单独给予L-精氨酸[(14.46&;#177;3.59)%]或氨基胍[(14.40&;#177;3.06)%]均可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假手术组为(22.10&;#177;3.98)%],明显降低缺血脑组织丙二醛含量,增强SOD活性;L-精氨酸还可明显增加缺血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氨基胍可明显抑制缺血脑组织NOS活性;L-精氨酸与氨基胍合用时,上述各项指标与缺血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L-精氨酸与氨基胍分别单独应用,对脑缺血性损伤具有治疗作用,两药合用则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刺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节苷脂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4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64只)、针刺组(64只)和药物组(66只)。后3组通过线栓法造成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并于栓塞后5min给予针刺组针刺治疗,给予药物组腹腔注射施捷因注射液(10mg/kg体重)。分别于栓塞后1h、2h、3h、5h、7h、12h和24h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神经节苷脂结合唾液酸含量。结果:急性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中神经节苷脂结合唾液酸含量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但针刺组与药物组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唾液酸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且两组的疗效相当,仅2h、3h和5h的疗效有差异。结论:针刺能调节脑组织中神经节苷脂含量以起到脑保护、促进神经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局部脑血流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动态观察了鼠须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体重250-350g。根据缺血时间分为缺血0.5,1.0,1.5,2.0,3.0,6.0,9.0,12.0h。采用鼠须栓塞法制做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氢清除法测定大鼠大脑中动脉供血中心缺血各时点大脑皮层rCBF变化,结果:12h组2只动物因吸入氢气过量致窒息死亡,其他全部动物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rCBF测定。缺血前rCBF为(149.77&;#177;6.76)ml/(100g.min),缺血30min下降至(106.94&;#177;7.21)ml/(100g.min),缺血6h降至(12.73&;#177;1.66)ml/(100g.min)。除缺血90min和2h点rCBF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外,其它各时间点rCB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rCBF随时间渐趋下降,回归分析示与时间呈显著相关(r=-0.77,P=0.024),至缺血12h rCBF不能测出。结论:该研究为扩大治疗时间窗的保护性治疗提供了脑血流变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脑温变化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影响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小鹰  梅元武  王何  全裕凤  胡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284-2285,T002
目的 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对比研究缺血前顶高温和缺血后轻度高温、亚低温对局灶脑缺血早期脑组织病理形态演变的影响。方法 6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轻度高温、常温假手术组,预高温、轻度高温、常温、亚低温缺血2h再灌注4h(132R4)组及常温、亚低温缺血6h无灌注(O6RO)组(共8组,n=8),采用改良的Nagasawa局灶脑缺血模型,分别观察了脑缺血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常温缺血组比较,轻度高温组脑缺血组织局部损伤加重,损伤范围最大;缺血前顶高温和亚低温有改善脑缺血组织损伤的作用,该作用以亚低温O2R4组更明显,亚低温对O6RO组作用有限。结论 轻度高温对缺血神经细胞向不可逆损伤和坏死演化、对损伤范围扩展均有促进作用;缺血前预高温和亚低温对暂时性脑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亚低温对持续性脑缺血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中即早基因c-jun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邓艳秋  赵纲  赵政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74-2475,T002
目的:研究即早基因c-jun在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梗死保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开颅方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通过脑梗死体积分析及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脑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即早基因c-jun在脑缺血耐受中的表达。结果:预处理未引起脑组织神经元的病理性损伤,未经预处理的缺血组2,6和24h的脑梗死体积为(59.23&;#177;10.50),(72.35&;#177;12.30),(135.26&;#177;13.21)mm^3,经预处理的脑缺血组2,6和24h脑组织梗死体积显著减小分别为(38.35&;#177;11.2),(51.25&;#177;13.46),(83.25&;#177;14.60)mm^3,缺血预处理诱导了再次缺血后胶质细胞c-jun mRNA及蛋白的早期表达。结论:短暂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对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即早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与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19.
纳洛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采用腔内线栓法制备动物模型,检测纳洛酮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脑组织NO含量、脑组织含水量及梗死体积。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O含量显著升高,应用纳洛酮后缺血侧脑组织NO含量下降,脑组织水肿减轻,梗死灶体积显著减小。结论:纳洛酮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纳洛酮降低急性缺血脑组织N0含量有关,纳洛酮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临床上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选择合适的脑血管病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诊断及防治等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