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对高浓度游离脂肪酸损伤的小鼠胰岛β细胞(NIT-1细胞)的保护作用,并观察同时应用胆囊收缩素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丙谷胺对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将体外培养良好的NIT-1细胞分为对照组、游离脂肪酸组(加入0.25mmol/L软脂酸)、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加入游离脂肪酸同时加入10pmol/L八肽胆囊收缩素)、丙谷胺组(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同时加丙谷胺,终浓度32mg/L)。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分别培养48h和72h,放免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胰岛素水平;MTT法检测NIT-1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方法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的表达。结果:①培养上清中胰岛素水平:游离脂肪酸组48h和72h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八肽胆囊收缩素组显著高于游离脂肪酸处理组(P<0.01);丙谷胺组与游离脂肪酸组无显著差异。②细胞增殖反应:游离脂肪酸组48h和72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则显著高于游离脂肪酸组(P<0.01),丙谷胺组与游离脂肪酸组结果相仿。③细胞凋亡率:游离脂肪酸组48h和72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则显著低于游离脂肪酸组(P<0.01),丙谷胺组与游离脂肪酸组结果相仿。④Bcl-2阳性表达水平:游离脂肪酸处理不同时间后其表达明显减少;八肽胆囊收缩素处理后表达增加,丙谷胺组较八肽胆囊收缩素组表达略少。结论:①游离脂肪酸可导致胰岛β细胞明显损伤,表现在胰岛素分泌的减少、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以及bcl-2基因表达减少。②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游离脂肪酸损伤的胰岛β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③非特异性胆囊收缩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八肽胆囊收缩素的保护作用;提示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与胆囊收缩素受体结合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对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痛阈的同时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的Wistar大鼠128只,随机分4组:对照组32只,不给大鼠任何处理。电针组32只,用G.6805型治疗仪给电压6V,频率15Hz,连续的电脉冲刺激双侧“足三里”15min。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组32只,在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后,借助自动微量推进器立即向脑室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1.5kg/L),2min注射完毕。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L-364,718组32只,在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2min,右侧束旁核内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718(100kg/L),2min注射完毕,其他操作同电针+八肽胆囊收缩素组。以辐射热照大鼠尾部背侧下1/3处作为伤害性刺激,引导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以痛兴奋神经元、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变化作为痛阚的观察指标。当辐射热照大鼠尾开始或甩尾发生时,用SEN-3301电刺激器的电脉冲记号作为照尾和甩尾的标记.与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的放电同时显示在VC-9示波器上,从而观察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的同时变化。用GF-777型双道录音机记录这些变化,并输入DAB-1100直方图仪绘制直方图,最后用Z3.304函数记录仪打印。 结果:纳入动物128只,均进人结果分析。①辐射热照大鼠尾可使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增加或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减少的同时发生甩尾反射,表现出辐射热致疼痛效应。(砻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可抑制痛兴备神经元的电活动或加强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同时使甩尾潜伏期延长,16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的(12.14&;#177;1.31)Hz减少到(3.38&;#177;1.92)Hz、同时甩尾潜伏期从(4.79&;#177;0.22)s延长到(8.65&;#177;0.34)s。9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前(5.3&;#177;0.56)B减少至(2.41&;#177;0.89)s,甩尾潜伏期从(4.11&;#177;0.38)s延长到(8.01&;#177;0.59)s,即呈现出电针的镇痛效应。③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能同时对抗电针所引起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镇痛作用。在电针后立即,15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100%减少到(17.73&;#177;3.05)%,抑制率为(82.27&;#177;5.47)%;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72.83&;#177;3.38)%。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立即,平均净增值的抑制率下降到(15.86&;#177;1.82)%;甩尾潜伏期的延长率减少到(13.93&;#177;2.12)%。而11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后立即的缩短率为(64.99&;#177;8.23)%减少到(11.41&;#177;1.58)%;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60.84&;#177;6.28)%下降到(8.63&;#177;0.92)%。(4)束旁核内注入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318能翻转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的镇痛作用。 结论: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电针镇痛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调一致的,推测该作用是通过胆囊收缩素-A受体而实现的。揭示降低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或阻断胆囊收缩素-A受体的作用均能提高临床针刺的镇痛疗效以及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作为疼痛和镇痛指标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药复方温胆汤改善睡眠的作用与脑肠肽-胆囊收缩素8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药分析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对氯苯丙氨酸化失眠模型组、温胆汤组及地西泮组,每组7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复制大鼠失眠模型,动物出现昼夜节律消失,白天也活动不停,整体观察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不同,表明模型复制成功。模型复制成功后,每日8:00am按1mL/kg体积灌胃给药,温胆汤组大鼠给予600g/L温胆汤水煎液(由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0g,橘皮15g,甘草5g,茯苓7.5g,生姜5片、大枣1枚(5g)组成,6.1g/kg生药);地西泮组给予92g/L地西泮水溶液;正常对照组和对氯苯丙氨酸化失眠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次/d,共6d。于末次给药50min后,将大鼠直接脱颈椎处死,取所需脑组织,按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处理后,在CMIAS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下分析温胆汤对失眠大鼠皮质及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表达的影响。结果:2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及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阳性细胞百分率比较:对氯苯丙氨酸化失眠模型组大鼠皮质、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35&;#177;0.33)%,(15.14&;#177;0.69)%;(5.95&;#177;0.84)%,(27.96&;#177;2.42)%,t=3.6003.12.8119,P〈0.01],温胆汤组大鼠皮质、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氯苯丙氨酸化失眠模型组[(5.47&;#177;0.89)%,(24.6&;#177;1.77)%,t=2.1211,9.4600,P〈0.01]。地西泮组大鼠皮质、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对氯苯丙氨酸化失眠模型组相近[(4.17&;#177;0.18)%.(16.82&;#177;1.70)%,P〉0.05]。结论:中药复方温胆汤可以明显增强失眠大鼠大脑皮质、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的阳性表达,进而增加大鼠睡眠,推测胆囊收缩素8可能是“胃不和”与“卧不安”之间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期实验发现,八肽胆囊收缩素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筛选有效指标,尝试从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再生微环境的角度分析八肽胆囊收缩素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制备坐骨神经单侧离断伤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八肽胆囊收缩素治疗组造模后连续7 d腹腔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8 nmol/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大鼠局部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脊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同时检测脊髓凋亡细胞数。结果与结论:八肽胆囊收缩素治疗组大鼠局部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脊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凋亡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组且丙二醛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0.05)。说明胆囊收缩素促进坐骨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包括保护神经元、抗细胞凋亡、抑制炎性反应、抗NO及氧化反应、抗丙二醛减轻自由基损伤等方面外,还可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和释放。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家兔Oddi括约肌运动及其相关脑肠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经脉脏腑相关”是针灸经络学说中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课题以一个脏腑为基础研究其与多条经脉之间的关系,探讨经脉与脏腑之间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目的:通过电针足三阳经穴对家兔0ddi括约肌肌电发放及其相关脑肠肽胆囊收缩素浓度的影响,探讨针刺对0ddi括约肌的调整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2007—12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新两兰大耳白兔60只,体质量2.0~2.5k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空白组、阿托品组、足三里组、阳陵泉组、四白组、承筋组,每组10只。方法:各组兔用生理记录仪记录0ddi括约肌肌电活动1h后,除空白组滴注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静滴阿托品,静滴的同时足三里、阳陵泉、四白、承筋组分别电针相应腧穴20min。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处理前、后0ddi括约肌肌电各1h,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及Oddi括约肌组织内胆囊收缩素的浓度。结果:与阿托品组比较:空白组、四白、足三里、阳陵泉组慢波高活动相及快波平均振幅升高(除足j里组快波外,均为P〈0.01或P〈0.05):四白、足二里、阳陵泉组均能使0ddi括约肌组织及血浆中胆囊收缩素的浓度升高(除足三里组0ddi括约肌组织胆囊收缩素浓度外,均为P〈0.01或P〈0.05),产生上调的效应依次为:四白组〉阳陵泉组〉足三里组。结论:经(穴)对所辖脏腑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特异性的调控作用,胆囊收缩素是针剌对胆道系统运动起调节作用的重要脑肠肽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灶周围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胶原酶诱导大脑尾状核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第6h、12h、24h、48h、72h、7d、14d,7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处死大鼠,运用TUNEL法、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细胞凋亡、bcl-2,bax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峰期分别为脑出血术后第6h、48h。bcl-2蛋白表达与凋亡阳性细胞数呈负相关(r=-0.7628,P〈0.05),bax蛋白表达与凋亡阳性细胞呈正相关(r=0.8438,P〈0.01)。结论: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中存在细胞凋亡,bcl-2,bax蛋白对凋亡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脂多糖(LPS)诱导培养的肺动脉内皮细胞(BPAEC)凋亡的影响。方法:培养的BPAEC用LPS、CCK-8、CCK-8非特异性受体阻断剂丙谷胺分别或共同处理后,继续培养24小时。用流式细胞术和核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含量。结果:LPS可诱导BPAEC凋亡和坏死明显增多,培养上清中MDA含量增高;CCK-8抑制BPAEC凋亡和MDA含量的增高,此作用为CCK-8受体非特异性阻断剂丙谷胺翻转;CCK-8可抑制LPS诱导BPAEC生成ONOO^-增多;CCK-8和丙谷胺对LPS诱导的BPAEC坏死无明显影响。结论:CCK-8可抑制LPS诱导的BPAEC凋亡,此作用由其受体介导,并与CCK-8的抗氧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脑肠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素和胆囊收缩素的观察,探讨脑肠轴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方法 35例F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禁食后插入消化道动力测压管,分别于MMC的Ⅰ、Ⅱ和Ⅲ期采静脉血,用胃动素检测试剂盒测量MTL值。所有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禁食8-10h,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后,进标准脂肪餐,每隔30min抽取静脉血2ml,一共抽取5次,0、0.5、1、1.5和2h,胆囊收缩素(CCK)ELISA试剂盒测量CCK水平。结果 FD组各消化间期的血浆胃动素值均低于健康志愿组,其中消化Ⅱ期和消化Ⅲ期的胃动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FD组进脂餐前后0、0.5、1.0、1.5和2h CCK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志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组进脂餐后,CCK水平不断升高,1.5h达到峰值,2h开始下降。正常健康志愿组进餐后,CCK水平也不断升高,1h达到峰值,1.5h开始下降。结论胃动素和胆囊收缩素作为重要的脑肠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FD患者的胃动素水平降低,胆囊收缩素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蜂胶水提液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4在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组织块法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取3~5代细胞进行实验。将培养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②模型组:加入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③蜂胶组:分别加入50mg/L、100mg/L、200mg,/L的蜂胶水提液预处理2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④氯沙坦组:加入1.5μmol/L的氯沙坦预处理2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同步化后,按分组分别加入处理药物孵育24h,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同时计数细胞存活率,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各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分析细胞不同周期所占比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计算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总数/血管平滑肌细胞总数&;#215;100%。结果:①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加药前后形态学无明显变化,细胞存活率均达95.0%以上。②模型组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和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低于模型组(P〈0.01);50mg/L和100mg/L蜂胶组高于氯沙坦组(P〈0.01),200mg/L蜂胶组与氯沙坦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模型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高于模型组(P〈0.01)150mg/L蜂胶组低于氯沙坦组(P〈0.05),100mg/L、200mg/L蜂胶组与氯沙坦组差异显著性(P〉0.05)。④模型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低于模型组(P〈0.01),蜂胶各浓度组与氯沙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氯沙坦能阻滞该作用;一定浓度的蜂胶水提液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限制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脂肪餐前后血浆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水平的变化及其在F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对21例FD患者与10例健康对照者用放免法检测其脂肪餐前后血浆胆囊收缩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脂肪餐后0.5h,1.0h,1.5h血浆CCK水平较空腹显著增高(P〈0.05);FD组脂肪餐后1.0h,1.5hCCK水平较空腹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血浆CCK水平在脂肪餐后呈直线上升趋势,在餐后1.0至1.5小时达到高峰,并且开始下降;而FD组脂肪餐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在餐后0.5至1.0小时CCK水平开始上升,并在1.0至1.5小时仍持续一定水平不下降;FD组的空腹CCK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空腹血浆CCK分泌增多,并存在血浆CCK脂肪餐后分泌曲线的异常。CCK水平变化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