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近5年来PD神经毒的发病机理及中医药治疗PD神经毒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PD神经毒的作用机理,根据中西医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提出中医药防治PD神经毒的研究重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现状,提出RA中医诊治的思路:从中医病因病机的特点以及辨治与结合现代检查,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研究成果来发挥中医药整体治疗的优势,提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陈军平 《陕西中医》2005,26(12):1341-1343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温故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肿瘤转移的病机特点,中医对肿瘤转移的防治原则:树立整体观念,提倡综合辨证法、确定治疗法则。结合临床体会,探讨其分期与调治规律,分析中药抗肿瘤转移的现状,用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分析、筛选抗肿瘤转移有效药物。结论:探讨中医药如何防治肿瘤转移,并进一步寻找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中药,提高肿瘤治愈率,降低复发和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痴呆(A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属中医学的“呆病”“郁证”“文痴”等范畴.中医认为痴呆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发病特点多以肾虚为本,以痰淤为标;而其防治主要应着重补肾,同时应注重化痰浊,益气活血.因此,“补肾、祛痰、化淤”被认为是中医药防治老年痴呆的基本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对CSA发病机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回顾、归纳与分析,探讨中医药防治本病研究的物质基础,以期明确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防治白血病的思路及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中医药治疗白血病主要模式是中药加化疗,起着增效减毒的协同作用,但思路较为局限,不少临床报道疗效评价缺乏客观对比性.随着近年来白血病基础研究的加强和生物学治疗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探讨中药治疗白血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笔者拟通过中医药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结合中医药防治白血病机制探讨现代研究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确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优势。文章提出中医药抗肿瘤可吸收现代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及创新理论研究,诸如恶性肿瘤的分化理论,诱导分化理论,生物反应调整理论,肿瘤压力梯度学说及其“内热疗法”等,从而形成新的临床治疗思路,并介绍了作者临床用药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妇产科血证中医药研究思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医妇产科血证涉及疾病较多,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特别是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等所致月经过多、流产、产后子宫出血过多、宫内节育器及药流或人流后子宫出血等。中医对血证的论述颇多,古今医家也创制了不少疗效显著的名方,如安冲汤、固冲汤、固本止崩汤、归脾汤、清热固经汤等。但目前基础研究的深度尚显不够。笔者从子宫内膜血管舒缩、基质崩解与修复等角度分析出血的机制,观察对这些机制过程的干预作用。 1 子宫出血的机制及研究途径 对月经出血、止血以及异常出血的机理,学术界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卵巢激素和激素受体虽…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的恶化、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1],当前国内外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剧增,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新发肿瘤患者将达到1200万,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肿瘤的诊断治疗在该领域趋于多样化,然而化疗仍是继手术治疗后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化疗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地位的提高以及新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人们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形式下中医药防治思路新模式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20例内分泌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内分泌科患者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内分泌科患者在常规管理基础上以中医药防治思路新模式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管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交功能、生理功能等评分比较(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交功能、生理功能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PSQI评分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管理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评分、遵医嘱依从性评分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评分、遵医嘱依从性评分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形式下中医药防治思路新模式的应用,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可以带来更为明显的提高作用,而且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也可以起到更为良好的改善效果,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作用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我国学者在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上,从多层次、多角度验证与发展了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在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方面,我们提出了肿瘤发病,外因是条件,决定性因素是内因的“内虚学说”,认为在外界环境条件大致相同,接触的致癌物质的作用也大致相同的人群中,有人患癌,有人不患癌,说明决定因素还是在于机体的内在环境和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则治法,对目前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几种新思路进行了探讨.在指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笔者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痴呆患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及社会责任,因而防治AD已成为全球重大研究课题。西医治疗AD的药物多为单靶向,治疗局限。中药复方通过多环节、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效应在防治AD方面深具潜力。文章通过归纳分析近年来中药复方治疗AD的临床资料及实验研究,探讨中药复方在AD防治中的应用价值,为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532-1534
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中药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到其抗肿瘤的目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也已成为筛选抗癌药物的一个新靶点。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主要有阻滞细胞增殖周期、影响基因表达及信号传导、诱导细胞因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文章就其近年来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西医结合外科急腹症临床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医结合外科急腹症学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外科临床新增设的学科,对此进行总结和检讨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把握中医理论的实质是根本之所在,中西医理论沟通是发展的动力,而掌握手术与非手术适应证则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风温病是冬春季最常见的流行病 ,它包括了多种以肺系为病变中心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其外因的产生 ,是因为春季阳气升发 ,气候温暖多风 ,或冬季气候反常 ,应寒反暖 ,易生成风温病邪 ;内因则是人体经过一个冬季的保养收藏 ,内热蓄积 ,再因寒温失调 ,或起居不慎 ,卫外机能减弱。适遇时令风温外邪 ,首先犯肺 ,内外两阳相合 ,致肺气郁闭 ,痰热壅结 ,热邪熏灼 ,血络受损 ,出现一系列症状。本病的转归 ,一般经过卫、气分阶段 ,病邪即可逐渐消退 ,而逆传心包、邪陷气脱的危重变化较少见。病后期可见有气阴耗伤的表现。对于今年世界范围流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人数快速上升,并逐步呈年轻化发病趋势。冠心病的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针对冠心病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逐步优化的研究刻不容缓。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的认识与治疗已基本确立,并有了一套行之有效、沿用至今的论治体系。现代中医药亦在不断的实践与自我创新中前进,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理论体系亦在不断地充实与发展。分别从中医、西医不同角度分析冠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从中探寻中西医结合早防早治冠心病的契合点。通过分析,认为西医以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早治为主;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并运用具体方药,防治结合,早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融通,对于冠心病的早防早治有疗效优势。临床上需要紧随国家积极倡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机遇,融合中西医多学科的技术,以期全面提升冠心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蒽环类抗肿瘤药阿霉素(adriamycin,ADR)抗肿瘤谱广,已被广泛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多种类型肿瘤病证的治疗,疗效显著。但ADR呈现出广泛严重的机体毒性,尤其是其在心肌细胞中累积,使得心肌组织更易受到ADR的损害,并呈剂量依赖的不可逆损伤特性,极大地限制了ADR用于临床治疗的使用剂量,并增加了癌症治疗幸存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认为,ADR的心肌毒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活性氧自由基的大量生成、钙过载、线粒体损伤、凋亡和自噬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网络,共同促进其心脏毒性的发展。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单一的药物或是方法可以特别有效地预防ADR引起的心脏毒性而不降低其抗癌疗效。因此,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拮抗ADR心脏毒性的药物或方法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药具有多靶点多效应的作用特性,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清除自由基,调节钙的代谢,保护线粒体损伤和拮抗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种方式发挥综合作用。近年来,关于中药及其效应成分保护或减轻ADR引起心脏毒性的研究报道较多,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本文就近10年来中药在防治ADR心脏毒性方面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为临床中药配伍ADR更安全合理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 ,VD)系指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 [1]。是我国及亚洲国家最常见的痴呆原因之一 ,据我国11个城乡普查 ,60岁以上老人中VD的患病率为324/10万 ,占痴呆的60%左右[2]。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VD患者正逐年增多 ,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负担。由于目前对痴呆尚无特效药物 ,而VD若早期积极治疗干预下则具有可逆性 ,故又称之可治性痴呆。现就中、西医及中西医结合对VD的防治现况综述于下。1病因与发病特点有报道 ,脑血管病的患者约30%~40 …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具有明确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调节RAAS系统,降低儿茶酚胺含量,减少血容量;调控钙离子转运,降低血管平滑肌钙离子水平,抑制兴奋-收缩耦联反应;调节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和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血管重构,维持血管壁结构和弹性,稳定血压.实验证实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是多层次、多途径和多靶点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