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惰性溶剂对多孔材料表面形态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方法:以Span80为乳化剂,分别采用甲苯、氯苯、1,2-二氯苯、2-氯乙基苯、1-氯-3-苯基丙烷为惰性溶剂,采用高内相比乳液模板法制备了多孔聚苯乙烯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多孔材料的表面形态,测定其泡孔直径,用氮吸附比表面积测试仪测定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积。 结果:惰性溶剂对制备的多孔材料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惰性溶剂与苯乙烯单体的相容性越高,制备的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积越大。②惰性分子的界面活性越高,越易于插入到乳化剂分子之间,形成界面保护膜,增强乳液的稳定性。③惰性溶剂的极性越高,越容易在有机相中结合水分子,从而降低乳液的稳定性。 结论:惰性溶剂与苯乙烯之间的相容性和惰性溶剂的极性主要影响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积,而惰性溶剂的界面活性主要影响多孔材料的泡孔和窗口尺寸。  相似文献   

2.
背景:壳聚糖和介孔生物玻璃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止血性能,但壳聚糖止血作用有限,介孔生物玻璃粉体方式止血,给应用带来不便。 目的:制备壳聚糖/介孔生物玻璃复合多孔膜并检测材料的性能。 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介孔生物玻璃复合多孔膜。 结果与结论:通过冷冻干燥法可以实现壳聚糖和介孔生物玻璃的均匀复合。制备的复合多孔膜的孔隙分布较均匀;多孔膜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吸水率的大小与壳聚糖和介孔生物玻璃质量比相关;多孔膜的孔隙率高。  相似文献   

3.
摘要:以蚕丝丝素蛋白作为羟基磷灰石沉积的模板,制备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凝胶,以此为基体,分别以蚕丝短纤维和NaCl颗粒作为增强材料和致孔剂,采用等静压成型法,制备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多孔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材料中含有少量蚕丝短纤维对材料抗弯强度和断裂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以NaCl颗粒为致孔剂可使材料的平均孔径及孔隙率分别在64~183 µm及55%~75%范围内调节。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多孔材料;复合材料;增强材料  相似文献   

4.
摘要:以过氧化氢为成孔剂将羟基磷灰石、氧化锆、氧化钇粉料按比例混和、成型、烧结制备出氧化锆增韧羟基磷灰石纳米复相多孔生物陶瓷材料,并与纯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理化性能进行比较。通过阿基米德法测定成型压力为15 MPa所制备的纯羟基磷灰石和多孔生物陶瓷的孔隙率分别为26%和28%。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多孔生物陶瓷材料的物相组成为羟基磷灰石和四方氧化锆相;扫描电镜观察多孔生物陶瓷形貌具有多孔结构;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在成型压力15 MPa条件下所制备多孔生物陶瓷和纯羟基磷灰石的抗弯强度分别为48.7 MPa和30.8 MPa;弹性模量分别为3 851.27 MPa和 3 071.58 MPa;断裂韧性分别为0.34 MPa•m1/2和0.09 MPa•m1/2。  相似文献   

5.
姜岩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12):2117-2119
摘要 背景:目前几种钙羟磷灰石作为骨的替代品已经在临床上使用,但是由于缺少内部交互的连通孔,使得骨形成过程中经常发生病理性的骨折。 目的:采用改良的技术制备互联多孔羟磷灰石陶瓷支架材料,并对其物理化学特征进行检测。 方法:将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60%)与聚乙烯亚胺质量分数40%混合,采用改良的泡沫凝胶技术技术(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质量分数1%)制备多孔羟磷灰石陶瓷。扫面电镜检测材料内部结构,将制备的材料移植动物体骨缺损区观察成骨情况。 结果与结论:多孔羟磷灰石陶瓷具有三维结构,内部充满大小较均一的球形孔隙,直径平均为150 μm,孔隙率75%,孔隙上充满窗孔样相互交通的小洞,平均40 μm, 具有足够的抗压度(10~12 MPa)。动物实验表明,多孔羟磷灰石陶瓷表现出较好的成骨诱导性,可见孔隙里形成了新生骨。结果提示改良的羟基磷灰石支架能够在骨组织工程上应用,有望成为新型的改良品。 关键词:多孔羟磷灰石陶瓷;羟基磷灰石;支架;组织工程;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07  相似文献   

6.
背景:课题组采用发泡剂成孔技术,制成了有知识产权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既保留了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原位固化性能等所有的优点,同时又形成多孔结构。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制备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比观察实验,于2000-01/2002-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及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以碳酸钙、磷酸氢钙等化学试剂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烧结合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粉体,粉体与固化液相混合原位固化形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粉体中加入成孔剂,成孔剂在骨水泥固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形成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 方法:采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制备直径为5.5 mm、深12 mm的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调和多孔碳酸化羟基磷化石,迅速将其置于特制的注射器中,注入骨缺损。另一侧为对照组,骨缺损直接填充碳酸化羟基磷化石。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8,12,16周分批处死动物。通过X射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 结果:实验组骨缺损逐渐被新生骨填充,骨组织逐渐改建,趋于成熟。对照组材料的边缘区有新骨生长,并随时间呈递增趋势,材料的中央区未见新骨组织。术后16周影像学检查,实验组材料与周围正常骨的密度相当,很难区分界线,对照组材料的可视面积明显减少。 结论: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关键词: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骨缺损;组织学  相似文献   

7.
背景:课题组研究的掺锶聚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经过前期的研究已证明有促血管化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内皮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支架于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的增殖和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9/2009-04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 材料:在制备聚磷酸钙过程中掺入锶制备掺锶量为1%,2%,5%,8%,10%的掺锶聚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方法:①材料置于24孔培养板中,将浓度为3×107 L-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上,补加2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分别于1,3,5,7 d通过MTT法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②聚磷酸钙和8%掺锶聚磷酸钙多孔支架放于24孔板中,将浓度为1×108 L- 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支架材料上,补加6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培养5 d后取出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形貌。③内皮细胞与不同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支架材料复合培养5 d,至细胞汇合后,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掺锶聚磷酸钙和聚磷酸钙材料上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形貌,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 结果:MTT法实验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及其他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比较,8%掺锶聚磷酸钙拥有更高的内皮细胞增殖度;扫描电镜表明在8%掺锶聚磷酸钙材料表面生长的内皮细胞具有更好的生长状态和生物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能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蛋白分泌量,其中以8%掺锶聚磷酸钙最为明显(P < 0.05)。 结论:掺锶聚磷酸钙与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明显上调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具有促血管化的作用。 关键词:掺锶聚磷酸钙;内皮细胞;血管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  相似文献   

8.
背景: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完全可降解性的生物塑料,但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因而暂时限制了其普及应用。 目的:拟采用溶剂浇铸法、热致相分离法、分子自组装法制作聚羟基脂肪酸酯支架材料,并利用扫描电镜对3种多孔材料的结构进行观察分析。 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工程材料学体外观察,于2007-10/2008-03在汕头大学多学科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聚3-羟基丁酸己酸酯由清华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友情赠送,聚3-羟基丁酸酯为中国江苏省南天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①将1.0 g马来酸化的聚3-羟基丁酸己酸酯溶于50 mL氯仿中,加热温度60 ℃持续1 h,所得溶液倾倒在120 mm培养皿中,室温下挥发1 d,置冰干机48 h,溶剂充分蒸发。同法以聚乳酸制备支架材料作为对照。②将0.5 g聚3-羟基丁酸己酸酯溶于20 mL 1,4-二氧六环中,加热至80 ℃并不断搅拌使材料充分溶解,所得澄清液倒进50 mL敞口烧杯后,迅速转移至液氮(-196 ℃)中孵育30 min,置冰干机48 h,除去溶剂。同法以聚乳酸制备支架材料作为对照。③将1.0 g聚3-羟基丁酸酯溶于50 mL 60 ℃氯仿中,得到澄清液后,每10 mL溶液中加入2.5 mL二氧六环,所得混合液用普通超声仪超声20 min,4 ℃冷冻20 h使溶液变成凝胶,用水浸泡凝胶1 d,去水后-80 ℃冷冻1 h,再置于冰干机中48 h。 主要观察指标:3种样品的表面形貌和空隙度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结果:溶剂浇铸法制备的聚乳酸膜非常平滑,而厚度约200μm的马来酸化的聚3-羟基丁酸己酸酯膜比较粗糙,且膜表面具有很多螺纹结构。热致相分离法制备的聚3-羟基丁酸己酸酯多孔支架比聚乳酸支架具有更大的孔隙度,平均孔径约达到500 μm。分子自组装法制备的聚3-羟基丁酸酯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连续的三维网状结构,纤维平均直径为80~350 nm,与胶原蛋白的纳米纤维结构类似。 结论:采用溶剂浇铸法、热致相分离法、分子自组装法成功制作出3种不同类型的聚羟基脂肪酸酯支架材料,且其表面形态及孔隙结构良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各种形式的羟基磷灰石如粉末、薄膜和复合物等在医学应用方面得到广泛的关注,但羟基磷灰石制备过程中粒子易团聚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目的:实验拟制备透明的、稳定存在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水溶胶,并探索羟基磷灰石胶体的制备工艺条件。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3/06在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实验室及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完成。 材料:磷酸铵[(NH4)3PO4?3H2O],分析纯,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产品;硝酸钙[Ca(NO3)2?4H2O],分析纯,天津市东升化学试剂厂产品;柠檬酸三钠(C6H5O7Na3?2H2O),分析纯,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方法:在传统的湿化学方法即用硝酸钙、磷酸铵和氨水合成羟基磷灰石的基础上,引入柠檬酸钠作为分散剂,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水溶胶。 主要观察指标:磷酸铵滴加时间、磷酸铵滴加温度和柠檬酸钠用量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结果:①合成产物的谱图中所有的衍射峰与羟基磷灰石标准衍射图的峰位基本相同,没有加分散剂的对照样峰形更加完整,而采用柠檬酸钠作分散剂得到的羟基磷灰石的衍射峰相对较弱,结晶不完全。②在保持其他合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磷酸铵溶液滴加温度的增加,所得羟基磷灰石胶体的最小粒径逐渐增大。在其他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分散剂浓度低的时候,得到的羟基磷灰石粒径较大;当分散剂浓度过高的时候,得到的羟基磷灰石粒径也较大。 结论:用柠檬酸钠制备羟基磷灰石胶体的适宜条件:磷酸铵滴加速度7.8 mL/min,滴加温度15 ℃,柠檬酸钠浓度0.227 mol/L,氨水浓度0.066 mol/L。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背景:聚左旋乳酸材料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具有三维模板作用,为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提供场所。 目的: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多孔聚左旋乳酸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制备聚左旋乳酸多孔支架材料。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鉴定及诱导成骨,ALP染色检测骨向分化。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MTT及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材料复合情况,应用矿化诱导7 d的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大腿肌袋模型观察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4周后应用组织学观察新骨的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聚左旋乳酸多孔支架材料复合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增殖未受影响,扫描电镜示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吸附、生长良好。体外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后ALP染色阳性。矿化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聚左旋乳酸材料植入动物4周时,形成明显的块状组织,质地坚硬。组织学检查见新形成的组织有成骨细胞及其周围有血管长入。提示聚左旋乳酸多孔材料对种子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无影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与聚左旋乳酸多孔材料复合体可在异位形成骨组织。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聚乳酸;生物相容性;异位成骨;兔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08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背景:纳米介孔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均一可调的孔径分布、规则的孔道结构和较强的吸附性能,是良好的酶固定化载体。目前对AMS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合成和开发新材料方面,而对于生物分子的吸附、释放行为的研究还不多见。 目的:筛选介孔材料AMS-8吸附释放溶菌酶的最佳条件,观察不同条件对酶吸附量及释放量的影响。 方法: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助结构导向剂,水热法合成纯硅纳米孔材料AMS-8,结合小角度X射线粉末衍射和氮气吸附/脱附技术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改变酶溶液初始的浓度条件,测定吸附量的变化,在不同pH值的PBS洗脱液条件下测定释放量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AMS-8具有高度有序的立方孔道径结构,比表面积达到867 m2/g,孔道直径为3.4 nm。以溶菌酶为模型分子,首先观察了AMS-8在中性(pH=7)条件下,对不同质量浓度溶菌酶的吸附行为。研究发现,当溶菌酶质量浓度为0.5 g/L时,AMS-8的最大吸附量为136 mg/g。其次,观察了溶菌酶/AMS-8体系在不同pH条件下对溶菌酶蛋白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对于溶菌酶蛋白纳米孔材料AMS-8表现出了良好的缓释效果,其中pH值对缓释行为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纳米孔材料;AMS-8;溶菌酶;吸附;控制释放;纳米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15  相似文献   

12.
摘要 背景:目前骨组织工程常用的支架材料主要有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天然衍生材料等,上述材料各有优缺点,为了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优势,弥补其不足,目前多采用联合材料制备复合支架。 目的:制备新型仿生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并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黏附及分化的影响。 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微观形貌;采用真空吸附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与支架材料复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在体外的释放规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的仿生支架材料上,以未复合多肽的支架材料作为对照,检测支架材料表面细胞增殖、黏附率、生长形态及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材料呈多孔状,孔径10~100 µm;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可以从支架材料中缓慢释出;在复合多肽的仿生支架材料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及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能力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 < 0.05),而增殖能力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新型仿生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关键词: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骨组织工程;细胞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8.014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背景:文献报道的微载体大多为实心的、大孔的,虽然较二维微载体的比表面积有明显的增加,但距理想的三维微环境相差甚远。 目的:构建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通过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聚集实验评价其血液相容性。 方法:利用液氮冷冻干燥技术成功构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为宿主,采用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实验评价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血液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溶血率分别为1.56%,2.07%,2.31%,均小于5%,均无致溶血性;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时间无明显影响,三者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间也无明显差别(P > 0.05);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注入浸提液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无致溶血性、无凝血性和无血小板聚集性,表明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关键词:人工肝脏;壳聚糖;微载体;血液相容性;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06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在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安全性实验中发现其引起红细胞聚集现象,是纳米羟基磷灰石血液相容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体外纳米羟基磷灰石引起红细胞聚集的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于2004-03/2006-06在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两种不同粒径羟基磷灰石粒子粉体由武汉理工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溶血实验评价材料对兔红细胞的影响,并对材料与红细胞共培养后做细胞形态学观察,Bialsche法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与唾液酸的吸附量,绘制吸附等温线,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与唾液酸共吸附作红外光谱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对红细胞形态影响和超微结构观察,不同粒径的羟基磷灰石粒子对唾液酸的吸附量,纳米羟基磷灰石与唾液酸吸附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与兔红细胞共培养后可导致红细胞聚集,并且对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两者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结论:纳米粒子与红细胞体外共培养后,降低了细胞的Zeta电位和表面电荷密度,引起红细胞悬浮性下降,可能是导致聚集的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由于聚乳酸表面亲水性差、缺乏天然分子识别位点等缺点而限制了其应用。通过复合、化学接枝等方法试图引进亲水性基团,但过程比较复杂,并应用大量有机试剂,影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利用低温等离子技术对聚乳酸进行表面改性,改善其亲水性。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暨南大学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实验于2004-10/2005-10在广州人工器官和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用主要材料:聚乳酸(Mr 29 000,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乙烯基吡咯烷酮(美国Acros公司,使用前经重蒸纯化)。 方法:通过改变不同的工作条件(功率=150 W,时间=3,2,l min;功率=30 W,t=10,8,5,3,l min) 选择优化条件,然后通过气相法和常压液相法进行PLA-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材料的表面形态;水接触角测量仪测定材料等离子处理和等离子接枝前后亲水性的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材料的结构变化;通过材料改性前后质量变化分析材料的接枝情况。 结果:①扫描电镜显示等离子处理和接枝后的材料表面呈现大小不一的气孔和沟痕。②接枝后的水接触角由原来的78°下降到50°。③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表征1 750 cm-1吸收峰的低波数侧1 637.19 cm-1出现新的吸收峰,该峰对应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链段上酰胺基团中的羰基伸缩振动吸收。④聚乳酸膜材料经低温等离子处理后,材料的质量变化百分数为-0.6。 结论:等离子处理和接枝后材料的亲水性有明显变化,材料表面呈现大小不一的气孔和沟痕,此表面有利于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16.
背景:既往组织工程脂肪的研究中,支架材料的孔径往往被忽略。如孔径过大,细胞会顺着过大的孔隙流走,难以保留在支架中;孔径过小,细胞则主要分布于支架材料的表面,不易进入支架中,同时也不利于新生血管生长。 目的:筛选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蚕丝蛋白支架的适宜孔径。 方法:在保持蚕丝蛋白浓度不变条件下,通过改变冷冻-干燥温度与时间,制备出6批次不同孔径的蚕丝蛋白支架;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其体外诱导成骨和成脂的能力;电镜下测定6批次蚕丝蛋白支架的孔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孔径蚕丝蛋白支架上黏附、增殖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6批次蚕丝蛋白支架的孔径分别为:(39.94±17.27),(53.51±16.18),(63.97±19.76),(71.08±18.07),(87.33±21.78),(121.97±44.10) µm。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2号支架材料上黏附良好,并充分伸展,而第1,3,4,5,6号支架材料,除第1,3号支架上偶见细胞外,其余支架材料上均未见细胞生长。由此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蚕丝蛋白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脂肪时,支架材料的最佳孔径为50 µm。 关键词:蚕丝蛋白支架;孔径;组织工程脂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支架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08  相似文献   

17.
多孔无机材料是一类具有规则孔结构的固态化合物,可以是晶体或是无定形的,由于其内部孔腔尺寸分布范围宽和拓扑学结构的多样性成为一类性能优异的新型功能材料。多孔无机材料具有离子交换、择形吸附和催化等与生化过程密切相关的独特性能,被广泛地应用在吸附、非均相催化、各类载体和离子交换等领域,受到全世界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多孔无机材料在生物医学和医药领域中的研究状况及发展前景,目前对于多孔无机材料在生物医学和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致力于固定化酶、模拟酶、生物传感器、缓/控释药物载体、抗菌助剂及抗癌药物助剂等诸多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背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由最初的自体骨,软骨材料到生物活性陶瓷,乃至后来的有机材料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材料,其生物相容性及性能越来越优越,越来越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但是这些材料在抗压性及强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的:应用胶原与壳聚糖制备生物支架并对其检测其生物学性质,为骨、软骨缺损提供移植替代物。 方法:将不同比例壳聚糖-胶原蛋白溶解,经冷冻冻干后紫外线交联后冷冻干燥,二次冻干制备好支架。检测不同比例支架的孔隙率,降解率,溶胀率。扫描电镜观察孔径的大小及形态。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支架外观呈海绵多孔状。支架的孔径大小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小。胶原比例的增加对支架孔隙率的影响较轻微。支架的溶胀率可达到80%左右,支架的溶胀程度随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少。胶原含量越大支架柔韧度增加明显。支架的降解率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壳聚糖含量越高,降解速度越慢。结果提示,通过调整壳聚糖-胶原蛋白比例使支架具有作为骨、软骨缺损移植材料的替代物可能。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蛋白;骨;生物支架;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