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宇  冯桂秀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4):3102-3103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提高静脉采血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方法:选取360例患儿,年龄0~3岁,随机分成对照组(一次性头皮采血针颈外静脉穿刺采血)和观察组(一次性头皮采血针股静脉穿刺采血)。比较两种采血方法的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一次性头皮采血针颈外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大于一次性头皮采血针股静脉采血。结论:选用一次性头皮采血针颈外静脉采血是一种简便、快捷、有效的静脉采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瞿云 《吉林医学》2013,(29):6150-6151
目的:探讨新生儿两种静脉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抽取需静脉采血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采血;对照组50例采用一次性头皮针股静脉穿刺采血。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为92%,而且出血、溶血率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采集血标本成功率高,出血、溶血率低,既减少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又确保了血液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杨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2080-2081
目的:探讨急诊婴幼儿股静脉穿刺抽血的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血液样本质量,减少患儿痛苦。方法:将180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采用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头皮针斜刺法,对照组采用注射器直刺法,观察两组患儿股静脉采血穿刺数、采血时间、采血后局部血肿。结果:对两组患儿采血穿刺数、采血时间、采血后局部血肿情况观察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头皮针斜刺法明显优于注射器直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肘静脉采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1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5例,采用肘静脉采血;对照组55例,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无溶血或凝血)、采血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 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6.4%,对照组83.6%;标本合格率:观察组98.2%;对照组 87.3%;采血时间:观察组(4.0±1.05)min;对照组(6.2±1.38)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观察组3.6%,对照组18.2%; 两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新生儿肘静脉采血比股静脉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高,操作省时、标本合格率高(无溶血及凝血)、穿刺损伤小,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新生儿采血方法,家长易接受.  相似文献   

5.
林碧云 《吉林医学》2015,(10):2157-2158
目的:比较新生儿桡动脉和股静脉采血穿刺的效果。方法:将采集血标本的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桡动脉采血穿刺,对照组采取股静脉采血穿刺,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及采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00%,对照组为8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为(3.85±0.46)min,对照组为(6.77±1.32)min,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采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0%,对照组为39.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高、采血时间短、采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少、患儿疼痛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吴小侠 《吉林医学》2010,31(15):2303-2303
目的:探讨新生儿临床静脉采血有效、安全、方便的采集方法。方法:将需要采血标本的患儿随机分为头皮静脉抽血组和股静脉抽血组两组,每组各30例。结果:两组在1次穿刺成功率、局部瘀斑、溶血、凝血等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股静脉抽血方法操作简便安全,1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ICU低体重新生儿的股静脉采血方法。方法:将312例低体重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174例,对照组138例,实验组用5(1/2)~#头皮针,对照组用7#注射针头进行股静脉采血。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5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5(1/2)~#头皮针适用于低体重新生儿的股静脉穿刺采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儿股静脉引垂线斜角穿刺采血的方法。方法对214例需要行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新生儿按最小不平衡指数分组方法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10例)患儿用引垂线斜角穿刺法采血,对照组(104例)用传统的垂直穿刺法,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中,引垂线斜角穿刺法成功率为90.9%,垂直穿刺法成功率为73.1%。引垂线斜角穿刺采血法并发症发生率为5.4%,垂直穿刺法并发症发生率为22.1%。两种方法的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引垂线斜角穿刺法直观、可行、实用,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优于垂直穿刺法,建议进行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协助诊治,短时间内完成静脉血标本采集,提高新生儿股静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选择120例1~28天需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使用改进的方法,对照组60例使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种方法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淤血或小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改进方法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几种新生儿静脉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2—10月在我科住院需采集血液标本的足月新生儿218例,分为观察组80例,采用股静脉斜刺抽血;对照组(1)80例采用股静脉直刺抽血;对照组(2)58例,采用四肢及头皮静脉穿刺抽血。结果股静脉斜刺抽血成功率95%,血凝率3.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静脉斜刺抽血成功率高,凝血率低,既减少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又确保了血液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罗瑞兰 《当代医学》2016,(33):117-118
目的 研究分析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对首次穿刺成功率和血标本合格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00例需静脉采血的婴幼儿,分别采用头皮静脉采血(观察组50例)和股静脉采血(对照组50例),分析两种穿刺方法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血标本合格率.结果 采用头皮静脉穿刺采血者,其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标本合格率为92%;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者,其首次穿刺成功率为74%,标本合格率为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头皮静脉采血能有效地提高婴幼儿静脉采血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血标本合格率,减轻患儿痛苦,家属易于接受,且无任何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肘静脉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肘静脉采血;对照组50例,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无溶血或凝血)、采血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6.0%,对照组84.0%;标本合格率:观察组98%;对照组86%;采血时间:观察组4.0±0.98min;对照组6.0±1.42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观察组3.2%,对照组18.6%;两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新生儿肘静脉采血比股静脉采血成功率高,操作用时少、标本合格率高(无溶血及凝血)、穿刺部位损伤小,是一种较实用的新生儿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缓解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静脉穿刺的新生儿98例,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患儿,分别行常规护理、音乐疗法,比较患儿疼痛情况,家长满意度、患儿哭闹情况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疼痛率(46.9%)低于对照组(67.4%),家长满意度(87.7%)高于对照组(71.4%),哭闹及吵闹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77.6%)高于对照组(5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有效缓解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减少患儿哭闹情况,提升家长满意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5.5号头皮针在手足口病患儿颈外静脉采血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31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65例和对照组153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采血;观察组采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连接5.5号头皮针进行颈外静脉采血。比较2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采血后局部淤血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采血时间和采血后局部淤血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1和P<0.05)。结论:5.5号头皮针进行颈外静脉采血与一次性静脉采血针相比,可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减少穿刺点局部淤血和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在小儿采血方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婴幼儿静脉采血法的方便、快捷、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儿科150例2月—3岁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颈外静脉采血组130例,股静脉采血组120例,均应用一次性采血针进行静脉穿刺采血,从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采血后局部瘀血情况等方面分析两种方法的效果、安全性.结果:颈外静脉采血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0.8%,股静脉采血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采血时间较颈外静脉采血时间长(P<0.05);股静脉采血穿刺点部位瘀血发生率较颈外静脉高(P<0.05).结论:2月—3岁的婴幼儿首选颈外静脉穿刺采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采血方法的可行性。方法:观察组60例采用腋静脉留置针采血,对照组60例常规静脉采血,比较两种方法首次穿刺采血成功率、血标本质量及皮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采血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标本溶血、凝血和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采血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又能确保血标本质量,可反复采血,减轻患儿痛苦,是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颞浅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颞浅静脉采血,对照组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1次穿刺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为80%;穿刺部位瘀斑发生率观察组为6%,对照组为20%;血肿发生率观察组为2%,对照组为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经颞浅静脉采血比股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齐秀琴 《包头医学》2016,40(3):162-163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采集血标本与股静脉采集血标本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儿科护理单元住院患儿200例,采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股静脉采集血标本,实验组采用头皮静脉采集血标本,比较两组标本采集效果及患者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穿刺采集成功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91%,实验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9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头皮静脉采血法优于股静脉采血法,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蝶式体位联合股三角体表投影定位法在股静脉穿刺采血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28例需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蛙式体位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法行股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采用蝶式体位联合股三角体表投影定位法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比较两组采血时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采血时长短于对照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为95.31%,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蝶式体位联合股三角形体表投影定位法应用于股静脉穿刺采血患儿可缩短采血时长,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效果优于蛙式体位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法采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儿头皮静脉自流式采血法对标本溶血、凝血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采血的危、重症患儿,将其列为观察组,再选取102例同期在我院行择期手术治疗的采血患儿,将其列为对照组,给对照组患儿实施传统的采血法采血,给观察组患儿实施头皮静脉自流式采血法采血,观察并比较两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皮下出血率、标本溶血的发生率和凝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8.04%)高于对照组(79.41%),皮下出血率(0.0%)低于对照组(13.73%),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标本溶血的发生率(0.0%)、标本凝血的发生率(0.0%)均低于对照组标本溶血的发生率(13.73%)、标本凝血的发生率(19.61%),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对小儿行采血时,采用头皮静脉自流式采血法,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比较高,还能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对标本溶血和凝血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