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泌尿系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在泌尿系肿瘤中的改变。方法:测定56例泌尿系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正常组及泌尿系非肿瘤患者组相比。结果: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升高(P<0.05);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NTER)、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DTER)、促肿瘤红细胞花环率(ETER)及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率(ATER)显著降低(P<0.01)。结论:泌尿系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状况,借以评估其病情转化和预后。方法 对30例胆囊结石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采用酵母花环法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 胆囊结石患者与健康人相比,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下降(P〈0.05);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升高(P〈0.05);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百分率(RFER)下降(P〈0.01);抑制因子百分率(RFIR)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肉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的关系。方法 测定35例骨肉瘤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EIR)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功能状态。结果 骨肉瘤患者C3bRR、RFER、CD3、CD4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而IRCR、RFIR、CD8则正常  相似文献   

4.
骨肉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肉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测定35例骨肉瘤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功能。同时测定30例健康献血员免疫指标作对照。结果:骨肉瘤患者C3bRR、RFER、CD3、CD4较对照组用明显降低(P〈0.05),而R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EC) 患者红细胞(RBC) 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 选择125 例高发区EC患者、55 名健康志愿者。比较患者组与常人组RBC免疫功能;患者组以TNM 分期、围术期分层比较。结果 患者RBCC3b 受体花环率降低( P < 0 .05);RBC 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 P < 0.05) ;血清RBC免疫抑制因子含量增多( P< 0.05) ;RBC免疫促进因子含量降低( P< 0 .05) 。患者肿瘤RBC花环,如直向肿瘤RBC花环率、促肿瘤RBC花环率、协同肿瘤RBC 花环率、自然肿瘤RBC花环试验均有降低( P<0 .05)。结论 EC患者RBC免疫功能低下,其受抑程度与患者病变的早晚有关;手术可加剧这种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与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的关系。方法测定1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R)、免疫复合花环率(ICR)及四项肿瘤红细胞花环率(DTER、ETER、ATER、NTER),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T细胞亚群,与年龄相近的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作比较,并测定了20名健康献血员的红细胞免疫指标作对照。结果前列腺癌组C3bRR降低,CD3、CD4及CD4/CD8均低于BPH组。BPH组C3bRR和DTER低于对照组。前列腺癌组C3bRR与CD4/CD8比值呈正相关。结论前列腺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下降,两者关系密切。前列腺癌易发生血行扩散可能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BPH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降低为老年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膀胱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膀胱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状况,对41例膀胱癌患者(观察组)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进行检测,并且与5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CIR)明显增高,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T1-2期膀胱癌患者RCR水平低于T3-4膀胱癌患者,而RICR水平则明  相似文献   

8.
泌尿系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泌尿系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其在围手术期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应用郭同地检测60例泌尿系肿瘤患者和30例下沉者的各项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泌尿系肿瘤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肿瘤红细胞花环率(TRR)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RFEP)显著低于正常者,T2期肿瘤患者RCR、TRR和RFER显著低于T1期膀胱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RCR、TRR和RFER较术前显  相似文献   

9.
膀胱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J  Zhang Y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113-116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与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的关系。方法 测定3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花环率(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ICR)及4项肿瘤红细胞花环率[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DTER)、促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ETER)、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ATER)及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NTER)],同时用流式细胞仪(ETER)检测T细胞亚群,与年龄相近的3  相似文献   

10.
膀胱癌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膀胱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其在围手术期的变化和意义,对30例膀胱癌患者的各项红细胞免疫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膀胱癌患者RCR、TRR和RFE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T2期RCR、TRR低于T1期(P<0.01)。手术切除肿瘤后RCR、TRR和RFIR较术前显著升高。结果提示:膀胱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紊乱,手术切除肿瘤后,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可做为膀胱肿瘤患者疗效判定的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P-1/CD9和cyclinD1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12例正常对照组膀胱组织MRP-1/CD9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结果:MRP-1/CD9阳性表达率膀胱癌组为51.25%,对照组为91.11%(P<0.05);Ta~T1肿瘤阳性表达率为71.42%,T2~T4为35.56%;G1肿瘤阳性表达率为78.57%,G2为43.48%,G3为31.03%,随着肿瘤浸润性和分级上升,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P<0.01,P<0.05);MRP-1/CD9阳性表达率肿瘤初发和复发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单发者高于多发者(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cyclinD1阳性表达率为53.75%,对照组为0(P<0.01);Ta~T1肿瘤阳性表达率为78.57%,T2~T4为17.65%;G1肿瘤阳性表达率为85.71%,G2为56.52%,G3为20.69%,随着肿瘤浸润性和分级升高,cyclinD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P<0.05)。cyclinD1阳性表达率肿瘤初发和复发者、多发者和单发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MRP-1/CD9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性和分级相关,其表达缺失可能是判断该肿瘤预后的一个指标;cy-clinD1较能准确地评估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生物学行为,二者对于判断膀胱癌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黏膜下注射分离技术辅助针状电极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T)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7例NMIB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三组:其中行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23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基因在膀胱肿瘤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经膀胱灌注吉西他滨的疗效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07月至2018年07入我院经病理证实膀胱癌患者共86例,其中非浸润型50例,浸润型36例,同期选择30例膀胱良性肿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膀胱癌组织ERCC1和RRM1 mRNAs定量表达水平。随访时间15~63个月,中位时间41.5个月,记录非浸润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期、总复发率和生存率,分析ERCC1和RRM1基因表达与灌注效果的相关性。 结果与膀胱良性肿瘤组患者比较,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RRM1呈高表达,ERCC1呈低表达,并且浸润型患者RRM1明显高于非浸润型,ERCC1明显低于非浸润型(P<0.05)。并且,肿瘤组织ERCC1和RRM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和分级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针对非浸润型患者灌注后共复发7例(14.0%),复发组患者肿瘤组织RRM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复发组,而ERCC1水平明显低于无复发组(P<0.05)。 结论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ERCC1低表达和RRM1高表达不仅与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还与吉西他滨的灌注疗效有关;检测ERCC1和RRM1表达对早期预测灌注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剜除术(TUE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T)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的16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均为T1N0M0,其中TURBT和TUEBT各80例,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联合闭孔神经阻滞,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剜除术。 结果术前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病例。无严重并发症(膀胱穿孔、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TURBT组和TUEBT组在手术时间、膀胱穿孔率、术后肿瘤病理分级、术后病理T分期、术后随访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失血[(15±7)ml vs(6±2)ml,P<0.05],住院天数[(5.8±2.3)d vs(3.6±1.4)d,P<0.05],二次电切率(70.00%vs 36.25%,P<0.05),二年内肿瘤复发率(47.50%vs 3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URBT与TUEBT均是安全、有效的处理NMIBT的手术方法,但TUEBT大多数标本含有肌层,有利于判断分期,减少了二次电切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对伴有夜尿症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夜尿症及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BPH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69.7±7.9)岁。伴糖尿病20例,高血压病40例。前列腺体积(64.4±41.2)ml,体质指数(24.3±2.7)kg/m 2。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0.5±5.5)分,夜尿次数(IPSS问题7)(4.4±1.9)次,无干扰睡眠时间(hours of undisturbed sleep,HUS)(1.7±1.0)h(其中HUS<3 h者110例),夜尿症生活质量评分(N-QOL)(24.9±6.3)分,生活质量评分(QOL)(4.4±0.9)分。111例完善尿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6.4±3.1)ml/s,最大膀胱容量(318.5±83.6)ml,残余尿量(153.9±158.9)ml,最大逼尿肌压力(78.4±35.5)cmH 2O(1 cmH 2O=0.098 kPa),其中逼尿肌肌力下降27例,膀胱过度活动症18例,膀胱有效容量下降9例,膀胱出口梗阻60例。42例术前有效膀胱容量<200 ml,其中最大膀胱容量>200 ml组33例,夜尿次数(4.5±1.9)次;最大膀胱容量≤200 ml组9例,夜尿次数(4.7±1.7)次。122例均行TURP治疗。记录术后IPSS、夜尿次数(IPSS评分问题7)、HUS、NQOL、QOL变化情况。比较最大膀胱容量≤200 ml组和>200 ml组术后夜尿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22例术后随访3~20个月。术后IPSS(4.9±4.2)分,夜尿次数(1.9±1.2)次,HUS(3.4±1.3)h(其中91例HUS≥3 h,缓解率达82.7%),N-QOL(37.3±6.7)分,QOL(0.8±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6例夜尿次数较术前改善≥50%。术后夜尿≥2次68例,<2次54例,两组术前IPSS总分[(21.8±5.3)分与(19.2±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膀胱容量≤200ml组术后夜尿次数(3.4±1.5)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12),最大膀胱容量>200 ml组术后夜尿次数(1.9±1.1)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URP可以显著延长伴有夜尿症的BPH患者的HUS,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TURP可减少部分BPH患者夜尿次数,术前IPSS总分高以及最大膀胱容量≤200 ml是伴有夜尿症BPH患者术后夜尿症状无改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联合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 X染色体失活特异性转录本(LncRNA XIST)评估膀胱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43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于术前和体检时采集空腹状态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MCP-1、LncRNA XIST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术后随访1年,记录术后6个月和1年生存率。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清VEGF、MCP-1、LncRNA XIST预测膀胱癌患者生存的截断值,将患者分为VEGF、MCP-1、LncRNA XIST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不同亚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VEGF、MCP-1、LncRNA XI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EGF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肿瘤最大直径、T分期、分化程度、肿瘤分级、局部肿瘤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淋巴转移有相关性(P<0.05);MCP-1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T分期、分化程度、肿瘤分级、局部肿瘤浸润深度有相关性(P<0.05);LncRNA XIST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T分期、分化程度、肿瘤分级、局部肿瘤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有相关性(P<0.05)。血清VEGF、MCP-1联合LncRNA XIST检查对膀胱癌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均高于单项和双项检查(AUC=0.909,95%CI:0.850~0.968;AUC=0.682,95%CI:0.538~0.826)。VEGF、MCP-1和LncRNA XIST高表达组的膀胱癌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VEGF、MCP-1联合LncRNA XIST检测有助于提高膀胱癌患者诊断率,且对预后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53第3内含子16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以PCR方法检测9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个体外周血DNA p53基因第3内含子的基因型。结果:膀胱癌组与对照组p53基因第3内含子16bp插入或缺失序列(PIN3)的A、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83.33%、11.67%及96.36%、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6.67%、23.33%、0和92.73%、7.27%、0,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按临床分期比较:浅表性癌、浸润性癌突变与野生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分级比较:G1~G2、G3突变与野生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和年龄分组:两组突变与野生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第3内含子16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膀胱癌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可能是膀胱移行细胞癌患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别检测78例膀胱癌患者和80例非肿瘤患者外周静脉血中NAT2的3种突变等位基因(NAT2*5,NAT2*6和NAT2*7)。并对患者的基因型与吸烟、职业暴露、嗜食熟肉状况和膀胱癌病理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8例标本中,共检测到NAT2*4.NAT2*5,NAT2*6和NAT2*7四种NAT2等位基因。膀胱癌组中NAT2慢基因型分布频率(29.5%)显著高于对照组(16.3%。P〈0.05);膀胱癌组吸烟人群分布及吸烟人群NAT2慢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8,9%和3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2,3%和18.2%,P〈0.05);膀胱癌组职业暴露人群分布及职业暴露人群NAT2慢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0.8%和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5%和286%,P〈0.05);膀胱癌组嗜食熟肉人群分布及嗜食熟肉人群NAT2慢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1.8%和40。6%.与对照组(33.8%和37.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癌组NAT2慢基因型与膀胱癌组织分级呈显著相关性,G2、G3肿瘤患者的慢基因型频率(61.5%)高于G1患者(23.1%,P〈0.05)。结论携带NAT2慢基因型人群患膀胱癌的风险性增加,NAT2慢基因型与吸烟、职业暴露因素交互作用使患膀胱癌的风险性增加,携带NAT2慢基因型的膀胱癌患者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浸润性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