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分型及与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各证型的基本资料、中医证候积分、BMD值及骨折特点。结果:三种证候的腰椎及股骨BMD值进行比较,脾肾两虚兼血瘀及脾肾两虚型的BMD值显著小于肝肾不足型;三种证候的积分比较,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肾不足型;三个证候的骨折发生率为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肾不足型;分析总体证候积分与BMD的相关性,中医证候积分与股骨BMD存在负相关,而与腰椎BMD则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三种中医证候中积分与骨折发生率最高的一型。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75-1877
该文探讨了中医"脾肾学说"蕴含的现代免疫学思想,认为中医的"脾肾学说"与免疫学关系十分密切。"脾肾学说"不仅包括了免疫细胞发育的基础,而且其中还蕴含了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等免疫学思想。此外,"脾肾学说"还与免疫细胞的定居、应答及免疫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调理脾肾法治疗银屑病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银屑病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中医“脾”“肾”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的论述,揭示银屑病发病与“脾肾两虚”的内在联系,提山“调理脾肾法”治疗银屑病的观点,通过“调理脾肾”达到调节免疫的目的,为中医治疗银屑病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赵棻脾肾同治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棻教授为已故福建省名中医,其治学与临证,颇受易水学派李杲、薛己、张介宾等医家的影响,对脾肾的研究有独到的认识,在治疗上喜用甘温补益。他所创制的双补脾肾健运汤、慢肾汤、紫灵汤等方及其临床运用,充分体现出其脾肾同治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医从脾肾论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多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查阅近10年文献资料,认为中医从脾肾二脏论治CVA缓解期的内治法包括重在治脾、重在治肾、脾肾同治;外治法包括穴位贴敷、小儿推拿等,通过中医辨证,依据小儿体质特点,从脾肾二脏入手,兼顾肺气宣降之理,可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北京中医医院(100010)柯微君等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是我院宗维新老中医治疗现障的突出学术观点,在国内独具特色。经统计多年来中医治疗再障的证型,其中属于脾肾两虚证者占76%。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脾肾两虚证再障...  相似文献   

7.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本文结合西医对痤疮发病的认识,通过"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肾之间的关系"以及"皮脂腺分泌异常与中医脾胃之间的关系"探讨痤疮西医主要发病机制与中医"脾肾"的密切关系,认为"肾阴不足及脾胃运化失常"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所在;并从中医"五行学说"出发,结合痤疮发病特点,运用"生克制化"原理全面阐述"脾肾"在痤疮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中医病机学说入手,强调"疾病病机"的重要性,认为"脾肾同病"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并提出从脾肾论治痤疮。  相似文献   

8.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源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中医脾肾相关学说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整理研究。中医脾肾相关理论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现代始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素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PPAR-γ的相关性。方法:对20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检测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PPAR-γ。结果:代谢综合征基本证素为湿,痰,气滞,血瘀;肾,肝,脾;阴虚,气虚,阳虚,津亏;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证素脾、肝、肾、湿、痰呈相关性,而PPAR与中医证素脾、肝、肾,阴虚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病位证素与脾、肝、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梁琼芳  汤之明 《新中医》2006,38(7):83-84
根据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从脾与肾、脾与肺及脾与水、气的关系,探讨慢性肾炎从脾胃论治的可行性,提出对慢性肾炎的治疗以补肾为根本、健脾胃为基础,而不拘泥单纯调理肾脏,并对慢性肾炎高血压、蛋白尿、血尿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和肾小管间质损伤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患者的中医辨证可能存在的规律. 方法 将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脾肾气虚、肺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5型,观察证型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的关系. 结果 脾肾气虚、肺肾气虚肾小管损伤积分0~4分组比例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肾小管损伤积分>9分组显著低于气阴两虚、脾肾阳虚(P<0.01).脾肾气虚、肺肾气虚、肝肾阴虚组肾小管间质损伤平均积分明显低于气阴两虚组(P<0.01),脾肾气虚、肺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组肾小管间质损伤平均积分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P<0.01). 结论 气阴两虚组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明显高于脾肾气虚、肺肾气虚、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的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明显高于脾肾气虚、肺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组.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程度与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随着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的加重,中医分型有从气阴两虚向脾肾阳虚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分析58例OHS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Golan分度的关系。结果 OHSS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肾两虚兼水湿内停证为主。随着病情的加重,脾肾两虚证、脾肾两虚兼水湿内停证、脾肾两虚水湿内停兼气滞血瘀证依次呈递进关系。轻度患者以脾肾两虚和脾肾两虚兼水湿内停为主要证型,这2个证型在OHSS轻度患者中所占比例相当;中度OHSS患者以脾肾两虚兼水湿内停为主要证型;10例重度OHSS患者均为脾肾两虚水湿内停兼气滞血瘀证。结论 OHSS中医证型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温阳利水法治慢性肾炎水肿马清东辽宁北宁市中医院(北宁121300))中医学无肾炎病名。据其特点属于中医水肿范畴。水肿产生与脾肺肾有关,尤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内经》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其本在肾”。《诸病源候论》曰:“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从脾论治上海市中医门诊部范征吟(200041)关键词:糖尿病,脾虚,健脾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笔者在临证实践中体会到:糖尿病初中期三消症状互见为多,临证难以截然划分。三消理论涉及肺脾肾三脏,实以脾肾为主。而在消渴病初中期以脾病为先,故立法以健运...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162-1166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素特点。方法:对20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检测血脂、BMI、腰臀比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代谢综合征基本证素为湿,痰,气滞,血瘀;肾,肝,脾;阴虚,气虚,阳虚,津亏;血脂与中医证素脾、湿、痰呈相关性,腰臀比、BMI与中医证素脾、肝、肾、痰、湿相关,生活质量量表与中医证素脾、肝、肾,气滞、血瘀,气虚、津亏、阴虚、阳虚均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病位证素以脾、肝、肾有关,病性证素以痰、湿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中医脏腑传变规律。方法通过病历回顾、已有中医辨证标准等制定出MODS/SIRS的中医证型及其辨证标准,进行临床多时点辨证,再参考古现代文献及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出五脏传变的规律,提出“启动脏腑”与“枢纽脏腑”的概念。结果每次增加各个脏器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肺、心、肾、脾,病及肾者的病死率明显增加。结论总结出MODS/SIRS患者中医五脏传变规律为肺→心→肾→脾;“启动脏腑”为肺,“枢纽脏腑”为肾。  相似文献   

17.
侯丽颖  季幸妹  曾常春 《中医杂志》2011,(20):1736-1738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脾虚及肾"是中医脾肾相关的动态病理变化之一,但在研究思路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对体现"脾虚及肾"特点的单一动物模型做出了评价,并提出应用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脾虚及肾"的思路和方法,以期阐明脾虚及肾的动态传变病理机制,丰富和发展脾肾相关学说。  相似文献   

18.
王宽让  彭安海 《陕西中医》2000,21(12):543-543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盆腔炎按中医辩证分为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采用纯中药治疗102例。认为实证多与湿热壅盛有关,虚证多与脾肾两虚有关,虚实夹杂多与脾肾两虚、湿热壅盛有关,采用辩证治疗,总有效率100%。结果提示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72-2575
目的:研究脾肾两虚型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探讨中医证候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流式法检测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结果:脾肾两虚型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非脾肾两虚型(P0.05);脾肾两虚型CD8~+T细胞、CD8~+CD28+T细胞低于非脾肾两虚型患者(P0.05)。结论:HBV感染者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脾肾两虚型患者杀伤性T细胞数量较非脾肾两虚型更为低下。  相似文献   

20.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临床表现为记忆丧失、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散漫、情感障碍和人格变化等,属于老年痴呆中的一种类型,中医上属于“健忘”、“虚劳”、“呆病”等疾病的范畴,病变部位在脑。肾虚精亏为该病主要病因病机,脾肾与AD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从脾肾同治的角度论述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思路,分别从中医传统理论基础及现代实验室基础等方面,阐述“脾肾互赞”该理论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