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刺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钰玲 《四川中医》2008,26(6):113-11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辛伐他汀,4周评定疗效.结果:对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血脂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其调脂疗效与辛伐他汀相当,但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更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病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首要危险因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在AS基础上发生心脑疾病所引起的死亡率正在上升.高脂血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它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改善血脂异常可防止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因此,降脂疗法对冠心病发病的一、二级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八味茶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八味茶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用八味茶和脂必妥治疗,疗程均为40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组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及TG、HDI-C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八味茶可明显改善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和血脂指标,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痰浊型冠心病患者痰浊证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生和粥样斑块状态与痰浊型冠心病的相关性,以冀作为评价痰浊型冠心病痰浊证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初诊为痰浊型冠心病患者9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AG阴性者30例为对照组,CAG阳性者66例为观察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9例],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状态,分析其与痰浊证相关性。结果:颈动脉IMT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观察组为65.15%,对照组为10.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85.0%,敏感性71.6%,阳性预测率89.8%。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斑块积分、颈动脉IMT,SAP组、AMI组、UAP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冠脉造影显示随病变累及冠脉数目增多,表明中医证候积分与冠脉病变数呈正相关(r=0.6101,P〈0.05)。结论:痰浊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斑块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降脂汤治疗高血脂症痰浊阻遏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高血脂症痰浊阻遏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降脂汤,对照组20例口服血脂康胶囊,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及中医证候情况。结果2组均能有效地降低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且能明显改善症状。2组治疗后血脂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脂汤治疗高血脂症痰浊阻遏型在血脂改善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对其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是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关键。笔者于2002年7月~2005年9月应用化瘀泄浊汤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89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参照2002年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病人在治疗2周前停用一切中西降脂药,并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查2次以上,检测禁食12~24小时后血脂水平,符合一项以上:空腹血清胆固醇(TC)≥5.72mmol/L,甘油三脂(TG)≥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0.91mmol/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寿降脂汤在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选的70例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口服益寿降脂汤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3%,对照组为9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益寿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热敏灸与非热敏灸法、药物治疗痰浊阻遏型原发性高血脂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60例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采用热敏灸治疗;B组20例,采用非热敏灸法治疗;C组20例,口服血脂康胶囊治疗.3组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结束后3个月根据中医证侯积分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结束后,3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热敏灸组在改善患者临床证侯方面优于非热敏灸法对照组、药物组.经3个月的随访,热敏灸的疗效优势依然保持.结论:热敏灸治疗痰浊阻遏型原发性高血脂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非热敏灸法、血脂康胶囊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王庆兰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910-910,923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遏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遏证)患者50例。结果治疗50例,总有效率92.00%;患者血脂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遏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痰浊阻遏证血脂异常的疗效.方法 将70例血脂异常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针刺联合口服血脂康胶囊,对照组单纯口服血脂康胶囊,疗程为30天.观察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82.86%、总疗效率为94.29%,对照组显...  相似文献   

11.
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调查银屑病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病期和病程等方面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本病主要证候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其中血热证最常见。3种主要证候的分布与病期和本次复发时间密切相关。结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可作为本病中医辨证规范的基本证型。血热是病情转化的关键.应充分重视血热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荟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型荟萃分析,为临床上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指导。方法:通过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1997—2007年的相关文献,采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中脏腑复合虚证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居多,分别占30.5%和22.7%,与其他各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由肺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进而向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发展。整个分型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为主,并且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具有以肾虚为中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瘦素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青  刘旭生  黄春林  邹川 《中医杂志》2005,46(12):928-930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瘦素浓度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与CRF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CRF组110例按中医辨证分成5个证型亚组,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浓度,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CRF组同时测定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C反应蛋白、血胰岛素,并计算营养风险指数(NRI).结果:CRF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CRF组中脾肾气(阳)虚证两亚组血清瘦素水平、营养客观指标水平与其他3个亚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高瘦素血症可能是导致CRF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脾肾气(阳)虚证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脾肾气(阳)虚证,推测血清瘦素可能是CRF脾肾气(阳)虚证的部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5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并检测各患者血CD3 、CD4 、CD8 和血IgM、IgG、IgA。结果CD4 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 水平在脾肾阳虚证中最高,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免疫指标对辨证分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型占46.85%、脾胃湿热型占16.22%、脾虚气滞型占15.32%、脾胃虚弱型占12.61%、胃阴不足型占5.41%、胃络瘀阻型占3.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雷英  刘丽莎 《西部中医药》2011,24(12):89-91
从蛋白质组学和中医证候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进行理论分析并探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中的应用,这为研究中医证候的物质和功能基础提供了新思路,对揭示中医证候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强 《光明中医》2016,(14):2069-2070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中医辨证方案对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诊疗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70例,随机抽取,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32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例;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23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方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化疗对肺癌近期疗效以及生命质量的影响,分析该治疗方式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至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癌患者90例,并分为2组,观察组使用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化疗,对照组使用单纯化疗,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对治疗前后生命质量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CR9例(20.00%)、PR33例(73.33%),这3项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为77.78%、15.56%和62.22%,P0.05;观察组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8.89%、37.78%和17.7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24.44%、11.11%,P0.05;观察组的平均中位生存期为(18.2±5.1)个月也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3.0±3.7)个月,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更小;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情况、社会家庭情况、情感、功能和肺癌症状评分分别为(19.3±3.5)、(20.5±3.1)、(17.6±2.8)、(19.0±3.7)和(25.0±4.7)远远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化疗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案,较单一化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并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单纯性肥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18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并与健康对照组作胰岛素敏感性比较。结果单纯性肥胖各证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P〈0.05),且脾虚湿阻型、胃热湿阻型较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明显(P〈0.05)。前两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称为湿阻型,后三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称为非湿阻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的影响后,仅胰岛素敏感性与中医分型密切相关(P〈0.05),湿阻型的胰岛素抵抗较非湿阻型显著。结论胰岛素抵抗是单纯性肥胖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和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郑洁莉  徐莉 《世界中医药》2014,9(7):889-891
目的:拟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糖代谢、炎性因子IGF-I、IGFBP-1的关系。方法:对120例PCO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同时检测患者BMI、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式评估及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球蛋白-1(IGFBP-1)水平。并探讨中医证型与糖代谢异常、IGF-I、IGFBP-1的关系。结果:临床辨证分为肾虚、脾虚痰湿、肝郁气滞,构成比分别为35%,33%,32%。各证型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组BMI、FINS、Homa-IR,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组IGFBP-I较肾虚、肝郁气滞组下降,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组IGF-I与肾虚、肝郁气滞组高比较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中医证型以肾虚、脾虚痰湿、肝郁气滞为主,脾虚痰湿证与胰岛素抵抗、IGFBP-I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