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囊炎患者相关穴位的疼痛阈值的差异及穴位的特异性。方法实际测量80例,正常组(正常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志愿者)30例,病例组(患有胆囊炎疾病的志愿者)50例,将疼痛测量仪的探头垂直置于所选穴位处,推动施压点,当被测试者感觉疼痛时立即停止施压,记录所测穴位显示的痛觉阈值。分析对比正常组和病例组所选穴位疼痛阈值的差异,探讨穴位的特异性。结果病例组与正常组膀胱经相关背俞穴阈值比较,病例组与正常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左侧穴位比较,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与正常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右侧穴位比较,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疼痛阈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病例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病例组与正常组选取肝经、胆经、胃经主要穴位阈值的比较,病例组与正常组所选肝经、胆经及胃经右侧穴位梁门、日月、期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太冲比较没有差异(P0.05),病例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病例组与正常组所选肝经、胆经及胃经左侧穴位梁门、日月、期门、太冲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胆囊炎患者同侧相关穴位痛觉敏感性增加,穴位存在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耳周耳门、听会、翳风、完骨、风池五穴在耳鸣患者中的特异性反应,为针灸治疗耳鸣提供临床选穴依据。方法选取耳鸣患者90例作为耳鸣组,非耳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受试者少阳经耳周耳门、听会、翳风、完骨、风池五穴进行按压,记录压痛反应阳性穴位,并采用压痛测试仪测量上述五穴压痛阈值。结果耳鸣组完骨穴的压痛频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穴的压痛频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耳鸣组完骨、翳风、风池穴的压痛阈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其余穴的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耳鸣患者的少阳经耳周完骨、翳风、风池穴压痛较非耳鸣者敏感,提示此三穴为耳鸣的特异性反应穴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三阴交穴的压痛反应。方法:将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组)和30例健康女性(健康组)纳入本试验。分别在两组受试者的月(痛)经期和非经期进行三阴交穴压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和压痛阈值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VAS值显著高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压痛阈值显著低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健康组和痛经组的非经期三阴交穴VAS值和压痛阈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经的急性发作可使三阴交穴压痛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风市穴在耳鸣患者中的压痛反应及其压痛阈,为应用风市穴诊治耳鸣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耳鸣患者90例为耳鸣组,非耳鸣者30例为非耳鸣组,对两组的风市穴进行按压,记录压痛阳性反应次数。采用压痛测试仪对风市穴的压痛阈进行测量。结果:耳鸣组风市穴的压痛频率高于非耳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侧别耳鸣患者的风市穴均以双侧压痛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风市穴压痛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压痛阈比较,耳鸣组风市穴的压痛阈小于非耳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侧别耳鸣患者的风市穴左、右侧压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鸣患者较非耳鸣患者风市穴的压痛反应频率更高、压痛更敏感。不同侧别耳鸣患者的风市穴均以双侧压痛多见,左右侧压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督脉背段压痛反应和压痛阈的同步观察对比,探析慢性胃炎与督脉背段相关穴位或部位的特异性。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30例,同步对比观察督脉背段T_1~L_3棘突下的经穴和经上非穴点的压痛反应和机械压力痛阈。结果:胃炎组与健康组督脉背段各棘突下压痛反应出现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炎组督脉背段T_1~L_3各棘突下的压痛阈均比健康组低,T_4~T_9、T_(12)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胃炎组在督脉背段各棘突下的压痛反应出现率和压痛阈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P0.01);健康组则呈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督脉T_4棘突下、神道(T_5)、灵台(T_6)3个穴位或部位为慢性胃炎与督脉背段相关的高度特异性穴位,可供针灸临床参考;高压痛反应出现率和低压痛阈值可能是慢性胃炎在督脉背段穴位特异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和腹泻患者以及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出现部位,并对敏化穴位的大小进行比较判断。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功能性肠病、肠癌以及健康受试者的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进行比较,获得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再和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和敏化面积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等穴位,其压痛阈值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穴位的敏化。其中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的敏化范围扩大,在旁开2寸处,仍出现显著痛敏,和健康受试者的痛阈值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池穴的穴位敏化范围主要集中在旁开1寸区域,和健康受试者比较痛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旁开2寸处压痛阈值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组的大肠俞,阴陵泉两穴出现显著的穴位敏化和敏化范围的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功能性肠病患者的此二穴痛阈值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出现穴位敏化和面积增大,此外肠癌患者在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健康人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相关经络穴位疼痛阈值的差异。方法:选择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健康成年人34例为正常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为IBS组。采用疼痛测量仪分别测量正常组与IBS组大肠经、小肠经、胃经、脾经、胆经和治疗IBS的临床常用腧穴等经络穴位处的疼痛阈值,重复测量3次,穴位主要选取每条经络双侧的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募穴、下合穴、原穴、络穴及背俞穴,并比较两组临床常用穴位的疼痛阈值情况。结果:IBS组大肠经五输穴、络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原穴合谷、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背俞穴大肠俞穴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小肠经五输穴、募穴、原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络穴支正、下合穴下巨虚、背俞穴小肠俞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胃经合穴足三里、背俞穴胃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胆经合穴阳陵泉、背俞穴胆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脾经背俞穴脾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IBS组内关、太冲、太溪、三阴交、气海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IBS病变主要在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但也与肝经、脾经、肾经部分穴位关系密切。当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与脏腑相关的穴位出现疼痛阈值降低的现象,经络腧穴从相应的沉寂状态转向敏化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肠癌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穴位的痛觉敏化及穴位痛敏面积扩大现象。方法:共纳入30例肠癌患者与30例健康受试者,采用电子Von Fray检测仪测定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和该穴位相应的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与该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压痛阈值比较计算痛阈的相对值,和健康受试者的相对压痛阈值比较,分析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结果: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大肠俞,肠癌患者的压痛阈值较健康受试者均显著下降(P0.05,P0.01,P0.001),在这些穴位旁开1寸和2寸及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其压痛阈值也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P0.01,P0.001)。而阴陵泉穴的敏化区域集中在穴位及其旁开1寸,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也出现敏化(P0.01,P0.001)。结论: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穴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穴位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将18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1组、针刺2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针刺1组选取与正常人腧穴疼痛阈值变化大的腧穴为主穴,结合临床辨证再选用适当的配穴;针刺2组以临床资料为基础辨证选穴,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观察3组治疗前后穴位疼痛阈值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针刺1组、针刺2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是80.0%、76.7%、56.7%,针刺1组、针刺2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1组、针刺2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腹部不适、泄泻、肠鸣矢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便秘、纳呆、倦怠乏力、抑郁烦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证候积分主要症状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要症状肠鸣矢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大肠经、小肠经、脾经、胃经大多数相关穴位的疼痛阈值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对IBS具有很好的疗效。患者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与疾病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以为治疗选穴提供帮助,为疗效评价提供一种直观化、量化的新途径,为提高临床疗效及阐明针刺作用机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耳鸣患者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反应及压痛阈,研究二穴在耳鸣时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耳鸣提供选穴依据。方法选取耳鸣患者75例作为耳鸣组,非耳鸣者30例作为非耳鸣组,对2组受试者太白穴和三阴交穴进行按压,记录压痛反应阳性频次,并采用压痛测试仪测量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阈。结果耳鸣组与非耳鸣组三阴交穴及太白穴压痛频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不同侧别耳鸣患者双侧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频次均明显多于单独左侧和单独右侧(P均0. 05),而单独左侧和单独右侧压痛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耳鸣组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阈均明显低于非耳鸣组(P均0. 05);不同侧别耳鸣及脑鸣患者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左、右侧压痛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耳鸣患者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均以双侧为主且对压痛均敏感,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二穴是耳鸣的敏感反应穴。  相似文献   

11.
余洁 《中医药学刊》2014,(10):2558-2560
目的:探讨针灸辅助全凭静脉麻醉对冠心病行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冠心病行腹部手术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针灸组(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全凭静脉麻醉;针灸组患者则在行常规全凭静脉麻醉前给予针刺穴位30 min,并持续辅助全身麻醉至手术结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心电图ST段改变、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等。结果:针灸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R和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后30 min、60 minHR和MA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60 min和手术完成后30 minST段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但针灸组患者手术完成后30 minST段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完成后Cor、NE、E及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针灸组患者麻醉前和手术完成后Cor、NE及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手术完成后cTnI较麻醉前显著提高,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辅助全凭静脉麻醉可有效降低冠心病行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对针刺所致疼痛程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用针刺方法治疗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实验前均进行耐痛阈、心率(HR)、血压(BP)测定,观察实施心理干预后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所得值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耐痛阈、心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所得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针刺前后心率(HR)、血压(BP)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针刺所致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增加舒适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中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及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55岁,女<65岁),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58例)、痰浊闭阻证(55例)、非痰瘀证(83例),另选健康对照组57例,检测三组Fg、UA含量。结果:①血浆Fg含量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Fg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组与非痰瘀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闭阻证组与心血瘀阻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无差异(P>0.05)。②血尿酸含量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UA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HD三组之间U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g含量变化可能与PCHD中医证型可存在相关性,PCHD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的病理基础可能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有关。Fg、UA水平升高可能是PCHD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血脂改变与常见中医证型及冠脉造影(CAG)结果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血脂异常情况、CAG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载脂蛋白(a)[Lp(a)]等脂代谢异常指标在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组证中有不同程度升高,HDL则逐步降低;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与痰瘀互阻证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TC、TG、LDL的水平逐渐升高,多支病变的LDL水平与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水平在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逐渐降低;各组间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TC、TG、LDL及Lp(a)水平逐渐增高,重度狭窄与轻度狭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则逐渐降低,重度狭窄与轻度狭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血脂改变与常见证候及CAG结果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衰患者水停证与超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心病心衰患者357例,以水停证为自变量,以超声指标为因变量,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非水停证相比,水停证患者LA、LVIDs明显增大,FS、EF显著减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以超声心动20项指标为自变量,水停证为因变量,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CO进入回归方程(P<0.05)。水停证与超声心动指标的回归分析结果为水停证患者CO回归系数为2.864(P<0.05),OR值为17.525,冠心病心衰出现水停证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水停证与超声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推拿治疗加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94例)。两组均予颈椎牵引和推拿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针刺和艾灸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积分变化情况,并对治疗结束后4个时间点(3、6、9、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2.19%、40.43%,总有效率分别为89.02%、85.11%;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临床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针刺和艾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减轻疼痛、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常规牵引和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血糖异常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12例因冠心病就诊的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二组,62例单纯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6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合并组;观察二组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结果:二组患者肌酐、空腹血糖(FBG)、血脂检查结果显示,冠心病组肌酐、空腹血糖(FBG)、血脂指标明显低于合并血糖升高患者,二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血管病变支数明显高于冠心病组,二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血管病变支数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更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参芪汤对冠心病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医辨证施治。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8%较对照组的69.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21.22%高于对照组的7.38%,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SF-36量表评分,治疗组患者在"身体疼痛""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等维度积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分钟步行试验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汤可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术后患者的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春运  张维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04-1005
目的观察芒针深刺阿是穴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芒针深刺阿是穴及毫针针刺"肩三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肩痛频度评估疼痛程度,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依据VAS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4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组间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肩痛频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深刺阿是穴可明显减低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频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针与温针灸辨治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急性加重期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电针组45例,予以电针治疗,温针灸组45例,予以温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电针组显愈率60.00%,总有效率82.22%;温针灸组显愈率48.89%,总有效率77.78%,两组比较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时间、僵硬缓解时间、关节肿胀消除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在疼痛积分、晨僵积分、日常生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与温针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骨关节炎急性加重期各有优势,电针偏镇痛,温针灸偏缓解关节僵硬,联合应用可优势互补,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