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属中医"无子"、"断续"、"症瘕"、"绝嗣"等范畴.本病多因情志不调、肝气郁滞或产后瘀血留置,或感受寒凉,饮食生冷致寒湿阻滞,导致胞脉气血不利,气滞血瘀而发.病久出现肾虚之证.治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补肝肾调冲任.由于本病病情复杂,单一方法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所以主张内外合治.针对其病因,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使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病—证—症结合论治卵巢囊肿体会,认为"痰湿瘀阻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为本病的基本治则,在辨病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证型的异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并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之异同,进行辨症加减用药。并列举典型病例及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丹  郭亚雄 《陕西中医》2016,(10):1396-1397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典型的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或伴见腹痛、或关节痛、或肾脏损害。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为风、湿、热、瘀等因素侵袭人体,损伤血络,溢于脉外而成,治疗多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主。而导师郭亚雄主任医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湿邪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更应重视。本文主要对郭亚雄主任医师运用清化湿热法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总结王清海教授应用血脉理论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经验。王老认为气血不和、痰浊郁滞、气虚血瘀等致脉道不通,心阳气不足,无以鼓动营血,加之痰浊留滞血脉,血脉凝滞,故气血不通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其根据病因辨证,多从"血脉"论治,强调从血脉论治亦需分清病机演变,不可一味活血化瘀。其根据"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的理论,自拟心绞痛方治疗本病。方中以水蛭、红花、丹参活血通脉,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充养后天气血,陈皮、瓜蒌、茯苓化痰,更有点睛之笔——桂枝温阳通脉。该方虽为治疗胸痹验方,但全身血脉相通,故对不同脏腑血脉疾病亦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抽动障碍是儿科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症情多端且病程较长,其发病特点与“从化”和“络病”理论密切相关。该病的核心病机为邪从风化、肝络失和;故治疗以祛邪息风、通络止抽为原则。根据本病发病过程中病邪性质,分别予以祛风、清热、化痰、活血、补虚等,结合息风通络的具体治疗思路,同时注重证症结合,灵活加减风药。此外,因致病因素“风”贯穿本病始末,故在治疗主线上应把握未病御风、既病祛风和瘥后安风的思想,使筋脉柔顺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慢性肾风"范畴,从"风-络脉-玄府"层面论述慢性肾风的中医"因、机、证、治"。风扰肾络是本病发病的首要因素,湿热瘀毒、痹阻肾络是本病重要的病理演变,肾络痹阻、玄府开阖失司乃本病的病机本质;治疗强调病、证、症三辨相合,倡导"肾风从风论治"的治疗大法,临床当酌用风药,以辛通玄,祛邪通络,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7.
疏肝理气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绮云 《河南中医》2008,28(3):68-69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结果,主要病机为"血瘀"。病位在少腹胞宫胞脉(络),经属肝肾;病性系肾虚为本,肝经瘀血为标。瘀血不去,阻碍气血运行,使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反过来加重血液的瘀阻而成气滞血瘀。因此,肝郁气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密切相关。临床常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法,以四逆散为主药,随证加用补虚及活血化瘀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血瘀之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介绍周永明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经验。周教授辨治ITP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为其发病之本,火伤血络为其致病之标,而瘀血內停贯穿ITP发病的始终。故针对该病的病机,治疗提倡健脾补肾、益气摄血以固本,泻火宁络、凉血止血以治标,兼顾活血化瘀,注重顾护胃气,并附医案1则。  相似文献   

9.
介绍郑学军主任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肢体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经验。郑师结合糖尿病性肢体动脉闭塞症的发生、发展、变化特点,自拟动脉Ⅰ~Ⅲ号方及活脉胶囊,配合熏药、换药等外治方法中西医综合治疗,认为瘀血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脉络瘀阻,活血化瘀之法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且重用虫类活血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过程中,以肝肾阴虚、瘀阻肝络为基本病机,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可涉及肝、胆、脾、胃、肾等。邢练军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在滋补肝肾、活血化瘀,同时注重顾护脾胃、调畅气机,佐以清利之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卢红蓉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23-1428
作者为总结现代以来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基本规律和各家特点,提炼和阐明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基本理论框架,开展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学术调研。作为调研内容之一,首先就2012年以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诊治冠心病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进行文献调研。文献调研的初步结果表明:有相关科技成果33项,期刊论文149篇。关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代表性学说有血瘀说、瘀毒从化说、痰瘀互结说、心脾痰瘀相关说、脾胃相关说、络病说等。其中,血瘀说又有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血瘀等不同类型。上述病机学说,有侧重正虚、邪实的差异,共同点是均强调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并据此开展了不同角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孙建芝辨治风湿性心脏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孙建芝教授诊治风湿性心脏病经验。认为本病病机特点在于心阳虚、痰瘀水饮内停,治疗重点是补虚和活血化瘀通络。提出在辨病基础上辨证以及无证从病等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属于络病范畴,脾肾亏虚是其发病基础,骨络瘀阻、骨失所养是病机关键。治疗应遵循"络以通为用"之原则,滋补脾肾、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4.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DPN是糖尿病日久、久病入络所致,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其主要病机,络虚与络瘀并存是本病的特征,治疗当以通补为宜,治法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5.
介绍奚九一用清法治疗脉管病的新思维。与传统活血化瘀法治疗脉管病有别,奚氏认为,脉管病以血热或络热多见,即使是脱疽的急性发作期,多以邪盛(热毒)为主,虽外见一派寒象,但其病证本质为"真热假寒",是热毒炽盛的表现,即所谓"热深厥深"。治疗时应辨清寒热真假,一法或多法并用。对糖尿病足坏疽的研究,除了重视缺血性的血管变性之外,更应重视非缺血性的肌腱变性(筋疽),以开拓糖尿病足的防治新途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升降散是清代温病大家杨栗山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所设,其主要病机特点是外感邪热、火热内郁。该方经后世医家发展,灵活运用于临床,凡具外邪束表、里有郁热或湿热内蕴者,均可随证加减化裁,治疗多系统疾患。刘文军教授精研伤寒、温病等中医经典,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肾炎之中医病机既有伏邪为患,又有气机升降失常,后期更有络脉瘀阻;其中以外邪、湿热、血瘀为标;又肺、脾、肾3脏不足为本,各因素互为因果,然总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刘教授通过临证经验总结,认为升降散一从伏邪立论,二从升降立论,三从络病立论。治病求本,谨守气机失畅、湿热内蕴、络脉瘀阻之机,确立解表祛邪、升清降浊、调气活血之法,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7.
“主客交”学说为温病学家吴有性所创,载于《瘟疫论》下卷。“主客交”可理解为病机名称,亦可理解为久治难愈的痼疾,文章从络病学角度探讨“主客交”学说,认为其病位在血脉,“主客交”可以认为是络脉感受病邪的病理状态和御邪能力衰微的生理状态的综合状态,是疫毒、瘀血、痰凝、阴伤胶着的病机状态;其治宜以“搜邪通络、解离主客”为核心,以三甲散为治疗主方,可对临床一些经久难愈疾病的治疗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周围血管疾病包括:动脉性疾病、静脉性疾病和淋巴管性疾病三大类。临床实践中发现,周围血管疾病是血瘀证疾病。随着病程进展,久瘀成毒,瘀毒互结,具有病程缠绵、难治、难愈的特点。陈柏楠教授认为瘀毒是血瘀病机的延伸,瘀毒症候群是周围血管疾病血瘀后期的重要表现。瘀可化毒,毒可致瘀,瘀毒互结,病势缠绵,难消难愈;瘀毒日久变生急难重症。因此我们需重视瘀毒证治,瘀毒同治,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药物,使瘀祛毒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9.
温病证候病机学阐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温病基本病机(正邪交争与正气受损、热郁瘀相关病机)、系统病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及症状病机(温热与湿热、新感与伏气、温疫与温毒)论述温病证候病机学内容,以丰富和促进温病病机病理学的研究和临床运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糖尿病人群的生活质量.高彦彬教授认为络病是研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抓手,气阴亏虚为发病之本、始动环节,痰浊、瘀血为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络阻"是贯穿始终的关键病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的发病部位属血络范畴,且临床表现符合络病特点,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治疗,具体当分清虚实,本虚当责肝脾肾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