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免疫和炎症构成肿瘤微环境的两大核心,在炎症微环境中,细胞和分子构成了炎症与免疫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最终造成大量免疫抑制细胞及炎性相关因子等在肿瘤微环境中大量聚集,从而介导肿瘤的免疫抑制和逃逸。炎症与免疫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就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微环境中炎性反应及免疫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免疫治疗成为新一代的肿瘤治疗方法的大背景下,肿瘤免疫微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因其尤为复杂的成分,成为肿瘤细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机体正常的免疫微环境可以在免疫监视的作用下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但肿瘤免疫微环境由于其酸性、缺氧环境以及代谢产物堆积导致免疫细胞的免疫抑制或耐受表型,形成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干扰免疫系统正常的监视、效应功能。中医药可以通过多个方面作用于全身免疫系统有效缓解免疫抑制状态,其中扶正类中药可以对机体起到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的作用,从而在肿瘤微环境中改善机体免疫水平以及细胞状态,促进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目前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immunosuppress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ITM)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肿瘤的发生不仅仅是细胞异常增殖的过程,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肿瘤与机体免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促成了免疫编辑学说的提出,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进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中医药因其具有多靶点、多环节的治疗特点,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药对于肿瘤免疫抑制状态的逆转机制。1 免疫重塑与免疫抑制传统免疫学理论旨在揭示肿瘤细胞因自身具有的免疫原性而启动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免疫逃逸是促使肿瘤恶化的主要机制之一,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对肿瘤细胞自噬、凋亡、微环境、能量代谢、放化疗抵抗等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基于免疫逃逸的免疫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向,因此,明确免疫逃逸在肿瘤发展各阶段的变化特点,寻找特异性靶点的免疫疗法,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抗肿瘤的免疫疗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通过调节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抗原的识别及改善外周免疫等方式,干预肿瘤免疫逃逸途径,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如今,从免疫逃逸角度探讨中医药抗肿瘤的研究较少,因此,阐述免疫逃逸对肿瘤发展阶段的影响和中医药干预免疫逃逸治疗肿瘤的现状,为中医药免疫疗法机制研究及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改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新希望,然而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医药对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有调节作用,能够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另外中医药作为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应用。本文以中医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调节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机制特点、中医理论为出发点,结合近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领域的相关临床研究,提出中医药联合治疗模式的研究方向,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生长、转移和肿瘤微环境密不可分.中药通过对微环境中各类免疫细胞的调节,能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抗肿瘤作用,如加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等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降低调节性T细胞、肿瘤相关树突细胞等细胞的免疫抑制细胞作用,从而开发出更为有效的免疫调节剂,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免疫逃逸是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编辑指肿瘤细胞通过免疫清除-免疫平衡-免疫逃逸的模式,对机体免疫系统进行重塑与编辑,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改造”成免疫抑制细胞,实现免疫逃逸。五期演变是李杰教授对肿瘤病机发展的总结,认为肿瘤的渐次发展遵循“虚-寒-毒-闭-衰”的核心病机,其中“郁”贯穿始终,癌毒是核心。该文以免疫编辑为切入点,将肿瘤细胞的表型特征与李杰老师的五期演变核心病机相结合,揭示恶性肿瘤五期演变的生物学基础,分析从虚到寒阶段的突出变化是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从毒到闭阶段的突出变化是免疫逃逸,而五期演变的最终阶段——衰,是机体免疫衰竭的最终结局,郁是肿瘤免疫编辑的助推剂。以此提出扶正解毒法调控免疫编辑截断肿瘤的五期演变,益气温阳扶正气,恢复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解毒宣闭转毒势,逆转免疫逃逸;以和为法,维持免疫细胞/免疫抑制细胞的动态平衡;解郁之法,截断肿瘤免疫编辑,为中医药的微观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对益气温阳法、解毒宣闭法、两者联合及解郁法对免疫编辑调控的具体机制进一步地探索,寻找出特异性的中药及作用靶点,为中医药调...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是我国肿瘤治疗的重要特色。回顾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对患者机体的免疫调节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最大作用优势和特点。肿瘤免疫编辑是近年来提出来的包含免疫监视和免疫逃逸的肿瘤免疫调节的新理论,本文从促进荷瘤机体免疫监视和逆转免疫逃逸两方面诠释了中医药对肿瘤免疫编辑过程的重塑,揭示了中医药发挥免疫调节新的科学内涵,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是我国肿瘤治疗的重要特色。回顾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对患者机体的免疫调节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最大作用优势和特点。肿瘤免疫编辑是近年来提出来的包含免疫监视和免疫逃逸的肿瘤免疫调节的新理论,本文从促进荷瘤机体免疫监视和逆转免疫逃逸两方面诠释了中医药对肿瘤免疫编辑过程的重塑,揭示了中医药发挥免疫调节新的科学内涵,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抑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PD-L1)是重要的免疫负调节因子,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是我国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优势在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本文综述了PD-1/PD-L1信号通路、中医与肿瘤免疫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PD-1/PD-L1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多系统、多靶点、多环节、整体性等特点,为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理论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医振腹疗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中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及大鼠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长期高糖高脂饲料饲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1,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振腹组、西药加振腹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振腹组体重变化量明显减小(P0.05),西药加振腹组体重变化量与西药组比较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振腹组大鼠血糖值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振腹组和西药加振腹组GLP-1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西药加振腹组GLP-1含量较西药组升高(P0.05)。各组病理结果显示:西药加振腹组的大鼠胰腺破坏的程度最低,其次是振腹组、西药组、模型组。结论:振腹疗法可以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减轻或减缓胰岛细胞破坏,其降糖作用可能与GLP-1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肺积方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37例)常规化学治疗;中西组(40例)肺积方与化疗结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肿瘤稳定和有效率中西组为92.9%,西药组为86.5%,两组疗效相当(P>0.05);KPS评分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提高幅度中西组大于西药组(P<0.01);NK细胞活性中西组治疗后高于治疗前,西药组则有所降低(P<0.01);CD3+/HLADR+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提高幅度中西组大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肺积方对晚期NSCLC患者具有一定的客观疗效,主要表现为稳定病灶、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理与提高患者的内源性NK、CD3+/HLADR+细胞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协助控制肿瘤有关。  相似文献   

13.
潜阳化瘀方治疗肝阳上亢视网膜静脉阻塞9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潜阳化瘀方对肝阳上亢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肝阳上亢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93人(93只眼)按就诊先后给予潜阳化瘀方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远视力、眼底出血及中医症状积分的情况。结果患者对数视力由治疗前3.68±0.78增进到4.27±0.364(P〈0.01);眼底出血由治疗前4.178±0.146减少到2.731±0.236(P〈0.05);全身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1.7%(P〈0.05)。结论潜阳化瘀方治疗肝阳上亢视网膜静脉阻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质调理对糖耐量异常(IGT)人群干预的效果。方法将400例IGT患者根据体质类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体质调理,周期1年。观察干预前后FPG、2hPG、血压、心率、BMI、WHR、中医证候积分及IGT转归情况。结果①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显效率分别为68.0%和27.5%,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1年后,干预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下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③干预后干预组BMI、WHR、FPG、2hPG明显改善(P〈0.05),且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④干预组糖尿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体质调理可改善IGT患者的中医证候,逆转或延缓IGT向DM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和西医在中国长期并存的情况使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肿瘤治疗模式的突出特点,多学科治疗也是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趋势。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和精髓,而肿瘤姑息治疗的核心内容正是对痛苦症状的有效控制。在症状控制方面,中医与西医姑息治疗着眼点高度一致,即关注患者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具体干预措施各有特点。作者对中西医肿瘤症状控制和生活质量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相信将中国传统医学的经验与西医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一定会对患者的健康和医学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肺活血胶囊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治疗组加用补肺活血胶囊。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PEF、FEV1、FEV1/FVC、FEV1%)、中医症状总积分及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FVC、PEF、FEV1、FEV1/FVC、FEV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肺功能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相关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积分及总积分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生活质量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相关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肺活血胶囊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杞菊地黄丸治疗干眼症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0年6月在PCO(Pennsylvania College of Optometry)眼科医院就诊的干眼症患者120例(240只眼),均以干眼为主诉,年龄45~72岁,身体健康无其他眼疾,无吸烟史,无接触镜佩戴史。所有患者的McMonnies DEQ(McMonnies DryEye Questionnaire)量表评分为阳性,辨证为肝肾阴虚。随机分为杞菊地黄丸组和人工泪液组,各60例。分别予口服杞菊地黄丸,局部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Refresh Plus滴眼液)点眼,均治疗30 d。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杞菊地黄丸组(14.27±1.41)mm/5 mins,人工泪液组(12.55±1.37)mm/5 mins(Z=-4.573,P=0.0000)。2.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TBUT):杞菊地黄丸组(18.07±3.58)s,人工泪液组(13.38±3.17)s(t=7.578,P=0.0000)。3.总有效率:杞菊地黄丸组96.70%,人工泪液组86.7%(Z=-3.310,P=0.001)。4.西医临床积分:杞菊地黄丸组6.27±3.27,人工泪液组9.47±3.57(Z=-4.87,P=0.000)。5.中医症状积分:杞菊地黄丸组3.10±1.398,人工泪液组3.81±1.387(Z=-2.370,P=0.018)。结论杞菊地黄丸治疗干眼症有效;除了西医常规的人工泪液外,也可以考虑使用相关的中医方法治疗干眼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对治疗慢性咳嗽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治疗慢性咳嗽患者。采用随机和抽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西药治疗,实验组予自拟中药止咳1号方(清肺化痰止咳剂),采用颗粒剂(免煎颗粒)治疗3周,随访1~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表(SSTCM)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STCM积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SSTCM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颗粒剂(免煎颗粒)止咳1号在治疗慢性咳嗽方面显示了优越性,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复习了中医古典至近现代文献中关于从痰证论治癌症/肿瘤及抑郁症的相关理论,提出"恶痰内阻"为癌症/肿瘤并发抑郁症的根本原因,为从痰论治癌症/肿瘤并发抑郁症提供部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本课题组提出的"肿瘤痰证学说"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接受中医治疗,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也迸发着朝气与活力。从最早上个世纪70年代刮起的针灸热开始,这股中医药的热潮持续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与影响。通过近十年的文献整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医药在美国的发展现状:1)中药在美国的发展;2)针灸在美国的发展;3)中医药在美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