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3月后,2组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TG、TC、LDL—C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颈动脉癍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小于对照纽(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2.
降浊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降浊汤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治疗组(80例),对照组为常规西药和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降浊汤。比较两组症状改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的改变;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厚度(Tmax)、颈动脉斑块长度(Lmax)、斑块个数(N)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12周的治疗后,治疗组各种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C、LDL-C、TG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两组IMT、Tmax、Lmax、N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01,P〈0.001),对照组较治疗前无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降浊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疗效比单用辛伐他汀好,其机理可能与调脂、抗氧化、抗血小板、抗凝、保护血管内膜有关,从而起到降浊化瘀、疏通脉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67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3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通心络),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血脂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缩小,斑块总积分减少,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托伐他汀组与通心络组比较,治疗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TC、LDL-C、TG下降幅度均高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治疗前后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通心络组治疗后比较,TC、LDL-C、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降TG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联合治疗作用互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血脂的影响大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薛凌  王丽娟  郭镜 《新中医》2012,(2):13-14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浓度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50例u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2例,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7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每天10mL。连续用药2周。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2周末测定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血清c反应蛋白(C1KP)、sCD40L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尸〈o.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尸〈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C、TG、LDL-C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DL—C水平升高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Q5)。2纽治疗后sCD40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sCD40L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调脂等作用稳定斑块,使UA患者受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刘淑娟 《新中医》2009,(7):41-4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围手术期患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等常规治疗;通心胶囊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比较PCI治疗术后2组炎症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CRP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通心胶囊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心胶囊组在改善患者炎症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有效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围手术期的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对改善介入术后预后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软坚散结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软坚散结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32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65例和治疗组67例,治疗组采用心脉康方每天1剂口服;对照组采用血脂康胶囊治疗。2组均给药3月。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对照组治疗后TG、TC、LDL—C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TG、LDL—C、HDL—C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斑块消退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斑块消退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软坚散结法能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4月-2007年3月在我科就诊的71倒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倒,口服洛伐他汀20mg,每晚1次。治疗组36例,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两组均服药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0)浓度的变化及颈动脉彩超。结果药物治疗后两组血脂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组均可降低ET及升高NO浓度(P〈0.01)。两组颈动脉斑块均有缩小。两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治疗组有显著疗效(P〈0.05),对照纽无变化。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内皮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抵当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对相关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将90例经彩超确诊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8)与对照组(n=42),对照组服用拜阿司匹林100mg/日,阿托伐他汀20mg/日;治疗组在对照纽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抵当汤,100ml/日,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监测血清生化指标、血清炎性因子、并用彩超对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程度进行评估;观察卒中发作情况。结果:治疗3月后治疗组颈动脉易损斑块数量及积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还出现总胆固醇水平、炎症因子hs—CRP及ICAM—1水平较对照组也有明显下降(P〈0.05);终点事件急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加味抵当汤稳定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疗效确切,优势明显,不良反应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我科收治的500例老年患者,按照是否有糖尿病将其分为两组,对所有患者行甘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与上述各指标之间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升高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及通心络胶囊对其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通心络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2月。结果:UAP患者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均高于健康人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P〈0.05),而SAP组患者各指标均高于健康人组(P〈0.05)。治疗2月后2组患者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测定值分别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slCAM-1和sVCAM-1含量,具有抑制动脉血管壁炎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莎 《中医临床研究》2014,(28):124-126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实验组50例缺血性脑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与对照组50例健康人的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血管的形态是否有改变、内径、内膜变化、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及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统计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检查结果血管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或血栓数目存在着统计学差异,血管内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于颈部动脉变化不明显的缺血性脑病无法检出,存在-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70岁以上缺血性再发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既往已发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再发组和非再发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与颈动脉斑块变化特点,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原因。结果:两组患者在体型、饮酒、合并冠心病与心电图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颈部血管检查方面,两组患者在颈部血管狭窄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而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与数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70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高尿酸和糖尿病等相关因素外,与颈动脉斑块有重要关系。提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应当进行常规颈部血管检查,对于有颈动脉斑块尤其是混合性斑块及非单一斑块者,应当重点监控,强化预防。  相似文献   

13.
天蝎散Ⅰ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天蝎散Ⅰ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脑心通胶囊口服;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天蝎散Ⅰ号方口服,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检测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改善血脂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提示治疗组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内膜斑块消退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蝎散Ⅰ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梦华  徐晔 《河南中医》2021,41(4):589-592
目的:探讨扶阳方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中医证候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研究组给予扶阳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超敏C反应蛋白(hs-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Bstthel指数、改良Rankin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有效率为74.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良Rankin评分高于对照组,Bstthel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阳方治疗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中医证候情况和神经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调脂胶囊在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疗效。方法:将颈动脉有软斑块患者分为调脂胶囊组和洛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不同程度变薄,斑块有一定程度缩小,部分趋向稳定,但两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结论:调脂胶囊有一定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心、脑梗塞性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糖尿病性及非糖尿病性心、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颈动脉IMT与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塞性疾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非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梗塞患者明显增厚,斑块数量增多。结论:2型糖尿痛合并心、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89例,并随机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1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检测血糖、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分析TIA与颈动脉病变及各项检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或0.05)。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病率,TI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TIA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促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和防治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危因素,可有效防止TIA向缺血性卒中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刘君  李洁芳 《中医药导报》2020,26(1):69-71,78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质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痰湿质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降压以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以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及痰湿体质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IMT、斑块面积均缩小,血压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双侧IMT、斑块面积、TC、LDL-C、脂蛋白α及痰湿体质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质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合用坎地沙坦是否能加速逆转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重塑。方法:选取60例经过常规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单用坎地沙坦(30例)和联合应用天麻钩藤饮(30例)治疗6个月,另选3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于试验前,试验结束后予以超声诊断仪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内径(LD)和IMT/LD。结果: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L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其IMT/LD较正常对照组也增加;坎地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血压明显降低。坎地沙坦组的IMT降低但未致正常,其IMT/LD降低亦不明显,而联合用药组的IMT、IMT/LD较坎地沙坦组降低明显,其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天麻钩藤饮合用坎地沙坦较单用坎地沙坦能更有效地逆转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T2DM者6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5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脂联素、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测量双侧颈总动脉IMT。结果:T2DM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酣、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脂联素和双侧颈总动脉IM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DM组脂联素与双侧颈总动脉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T2DM随着脂联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