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放射治疗中,应用PET/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对靶体积及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1例临床分期T3-4N0M0的NSCLC患者,分别根据CT图像和PET/CT图像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分别比较基于两种影像资料所得靶区体积的大小差异,及该差异与靶区本身体积的关系;在靶区的剂量达到临床要求的条件下,比较两者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中双肺Vx(即接受大于X剂量照射的肺的体积)、平均剂量(MLD)、心脏剂量和脊髓剂量的差异。结果 85.7%的病例,在CT图像上得到的靶体积(即依据传统CT资料所勾画的靶)比PET/CT大,且两者所勾画出的临床靶区(CTV)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计划靶区(PTV)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方法所得到的靶体积差异与靶体积本身的大小呈正相关,肿瘤区(GTV)r=0.96、CTV部分r=0.82、PTV部分r=0.61;依据CT图像的计划中正常肺组织受照射剂量均较PET/CT的大,且两者肺受照20Gy以上剂量的肺体积(V20)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两者肺的平均受照剂量(MLD)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者受照40Gy以上剂量的心脏体积(Vheart)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应用PET/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能改善靶体积和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宫颈鳞癌患者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疗效。方法 156例Ⅱa-Ⅲb期患者随机分为同期放化疗(实验组)和单纯放疗(对照组)。B点46Gy-50Gy/23f-25f,A点40Gy-48Gy/10f-12f。同期化疗采用DDP 40mg/m2 d1,3,5,每周重复。辅助化疗采用TP方案。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8.61%和75.33%,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1年和3年总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和局控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组纳差、腹泻和血液毒性为该治疗模式的限制性毒性(P<0.05)。结论 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可以提高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近期的生活质量,限制性毒性经处理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ABL2在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ABL2在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然后建立稳定低表达ABL2的肺腺癌A549细胞株;通过MTT、细胞迁移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EMT、凋亡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肺癌组织中ABL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在A549细胞系中沉默ABL2后,与对照组相比,48 h后细胞的迁移能力减弱(P<0.001),从第3天开始细胞的生长速度开始明显减缓(P<0.05),15天后形成的平均克隆数也减少(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沉默ABL2后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升高(P<0.001),间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P<0.001)、Vimentin(P<0.01)及Snail(P<0.001)表达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cl-XL表达下降(P<0.01),BAX表达上调(P<0.00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 P110(P<0.05)、AKT(P<0.01)和p-AKT(P<0.05)蛋白的表达都明显降低。结论 沉默ABL2基因能够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用于宫颈癌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肿瘤术后病人,年龄30岁-65岁,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n=30)和布托啡诺组(B组,n=30),分别接受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治疗。F组用芬太尼1.2mg,B组用布托啡诺12mg,分别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75mL;背景输注速度均为5mL/h。采用双盲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4h、8h、12h、24h和48h镇痛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评分)以及48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搔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病人在各观察时间点的镇痛、镇静效果均达满意,但B组8h镇静评分较高(P<0.05)。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 布托啡诺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更适合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静脉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3联合放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Lewis肺癌C57BL/6小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Rg3组、放疗组及联合组(放疗联合Rg3组)。观察四组肿瘤退缩曲线、瘤重及原位细胞凋亡率。结果 小鼠接种Lewis细胞11天全部生长出直径8mm左右的瘤体,Rg3组灌药第5天开始瘤体积呈缓慢生长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放疗联合Rg3组与对照组比较,瘤体生长缓慢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瘤重,放疗联合Rg3组及放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放疗联合Rg3组使细胞凋亡明显增多,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3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加放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TEAS组(H组)和硬膜外麻醉组(E组),H组患者接受TEAS和硬膜外麻醉,E组患者只接受硬膜外麻醉每组各20例。各组分别于入室后即刻、术毕、术后12h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水平,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两组入室即刻血清皮质醇、IL-6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入室后即刻比较,两组术毕和术后12h IL-6水平、E组术毕和术后12h皮质醇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术后12h IL-6水平均高于术毕(P<0.05);与E组比较,H组术毕、术后12h IL-6水平和术毕、术后12h皮质醇水平均降低(P<0.05);与E组、入室后即刻及术毕比较,H组术后12h 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皮质醇和IL-6升高的程度,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谷氨酰胺对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的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用谷氨酰胺(glutamine)对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 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 单纯行肠切除吻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组(5-Fu组), 术后连续3天腹腔内注射氟尿嘧啶(5-Fu)(20mg/kg·d);glutamine组, 术后给予谷氨酰胺(1g/kg·d)7天及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术后8天处死各组大鼠, 剖腹切取吻合口测量吻合口评分(评分越高提示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的黏连越重)和测量吻合口破裂压力及进行吻合口组织学评分。结果 谷氨酰胺组的吻合口评分2.00, 低于对照组(2.60), 显著低于5-Fu组的2.9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谷氨酰胺组的吻合口破裂压力229.95mmHg, 高于对照组(199.75mmHg), P<0.05;显著高于5-Fu组(171.79mmHg), P<0.01。谷氨酰胺组的吻合口组织学评分(2.9), 高于对照组(2.1)及5-Fu组(1.7), P<0.05。结论 应用谷氨酰胺能提高吻合口愈合强度, 促进术后早期腹腔化疗条件下结肠吻合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CDC8和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比较TCGA数据库正常肺组织与肿瘤组织中CCDC8和TGF-β1的表达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中CCDC8和TGF-β1表达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04例常规石蜡包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CCDC8、TGF-β1表达并分析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回归分析CCDC8、TGF-β1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 TCGA数据中正常肺组织CCDC8与TGF-β1表达较肿瘤组织中高(P<0.0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CDC8表达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P<0.0001);鳞癌中CCDC8低表达患者OS长(HR=1.32,P=0.0437)。204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CDC8表达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P=0.023)。Cox单因素分析鳞癌中CCDC8表达与OS有关(P=0.013);而CCDC8和TGF-β1表达与腺癌患者生存无关(P=0.967,P=0.816)。Cox多因素分析TNM分期、CCDC8表达是肺鳞癌患者预后因子(P=0.016)。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中CCDC8表达与TGF-β1表达正相关,CCDC8可能是肺鳞癌患者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9.
孙鹏飞  肖湘生  李惠民  于红  刘士远 《癌症》2008,27(12):1293-1296
背景与目的:目前,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胸部影像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支气管改变是肺孤立性病灶、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形态学改变的基础,本研究拟通过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改变的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来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评价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改变的价值.方法:30例肺孤立性病灶患者进行MS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分析病灶的支气管改变,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CT支气管征阳性30例(100%),术后病理显示支气管及病变19例(63.3%)、未显示11例(36.7%).15例支气管截断、壁增厚者中,11例肺癌病理可见管壁有肿瘤侵犯;7例支气管壁无增厚者中,5例肺癌病理未见肿瘤侵犯支气管.5例肺癌显示支气管充气征,其中1例病理显示支气管在病灶内截断、管壁有肿瘤侵犯,1例支气管呈上皮增生性改变.3例支气管在病灶边缘走行者中,1例肺癌病理显示管壁有侵犯.结论:MSCT能够较准确地评价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的形态学改变,有助于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99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外科组(FTS)和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上述患者术前、术后12h、24h及48h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IL-6、IL-8和TNF-α的浓度,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上肢血肿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FTS组及对照组术前及术后48h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IL-6、IL-8和TNF-α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S组术后12h及24h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IL-6、IL-8及TNF-α的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在FTS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56.98±17.09)mL和(158.57±16.9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水肿、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在FTS组及对照组无差异(P>0.05)。FST组及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8.37±1.89)d和(10.37±2.0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应激及炎症反应,明显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剂量照射宫颈癌细胞后生长特性及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 探讨其与放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同源的HeLa细胞分为四组, 分别给予多次0Gy、2Gy、6Gy和10Gy的X射线照射, 建立不同剂量的放射耐受模型, 用TRAP-ELISA分别检测HeLa组、HeLa-2组、HeLa-6组和HeLa-10组端粒酶的活性, 用RT-PCR检测其端粒酶hTERT的相对表达量,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放射敏感参数α、β及SF2。结果 HeLa组、HeLa-2组、HeLa-6组端粒酶活性分别是1.54±0.01、1.87±0.01、2.03±0.02, 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0.03、0.53±0.04、0.74±0.07, 表达量明显升高且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eLa-10组端粒酶的活性(1.02±0.02)及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0.21±0.02)都明显降低, 与以上三组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各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细胞克隆形成率降低, 放射敏感性依次降低。并且HeLa组、HeLa-2组、HeLa-6组各组端粒酶活性与各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呈负相关(r=-0.927, P<0.01), 以上三组的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各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亦呈负相关(r=-0.904, P<0.01)。结论 在一定剂量限度内, 经过不同剂量的射线照射的宫颈癌HeLa细胞系, 其端粒酶活性、hTERT mRNA的相对表达与其放射敏感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ATP结合,盒转运子E1(ABCE1)在肺腺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8例肺腺癌7例正常肺组织及5例转移淋巴结组织标本中ABCE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三种组织中均存在ABCE1的表达;肺腺癌组织ABCE1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P<0.05);转移淋巴结组织中ABCE1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高于肺腺癌组织(P<0.05,P<0.05);18例肺腺癌中ABCE1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在Ⅲ期高于Ⅰ、Ⅱ期(P<0.05,P<0.05);N1组高于N0组(P<0.05,P<0.05)。结论 ABCE1基因可能参与了肺腺癌的形成和演变,其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肺腺癌的转归,有望成为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检测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瘤体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老年晚期中心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经纤支镜瘤体内化疗老年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治疗方法采用纤支镜瘤体内局部注射化疗药物卡铂300mg;另选取22例全身静脉化疗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静脉滴注卡铂500mg。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纤支镜下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胸闷、气短缓解率68.18%,对照组患者胸闷、气短缓解率27.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7);观察组咳嗽、咳痰、咯血和发热均有缓解,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2例中支气管腔内瘤体完全消失(CR)2例,肿瘤明显缩小(PR)13例,有效率68.18%;对照组22例中支气管腔内瘤体完全消失(CR)0例,肿瘤明显缩小(PR)8例,有效率为36.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5);不良反应观察组胃肠反应5例,白细胞下降3例;对照组胃肠反应13例,白细胞下降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纤支镜行瘤体内化疗能缩小瘤体、缓解呼吸困难,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良好的姑息性治疗方法,适用于老年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与对比体积较小的中央型肺癌与增殖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的影像学特征,评价CT对体积较小的中央型肺癌与增殖性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支气管内膜与中央型肺癌的认识水平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2例体积较小中央型肺癌与123例增殖型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片表现,并总结各自的影像特征,以上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痰检、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穿刺组织病理证实。所有中央型肺癌患者均行平扫和增强检查,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中所有患者行平扫,其中的107例病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发现增殖型支气管内膜结核与体积较小的中央型肺癌与的CT的影像学对比,有以下特异点:①病变范围较广,常见多个支段受累,本组病例中有60例累及2叶段以上;②病变支气管范围长,多为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连续或间断受累;③管腔多为不规则狭窄,有串珠状改变;④管壁多为不规则增厚,但其管壁外径未见增大,即中心性增厚,内径缩小;以上病例管壁密度增高或钙化;⑤肺部多见结核并发灶;⑥肺门纵膈一般无肿块影。结论增殖型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与中央型肺癌CT上有一些不同点,对这些征象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提高支气管内膜结核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AGEA4和EB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MAGEA4、E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及Cox回归分析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肺癌组织中MAGEA4、EB1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肺癌组织中MAGEA4、EB1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肺癌组织中MAGEA4、EB1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MAGEA4、EB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最大径、病理学分级、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复发有关(P<0.05)。MAGEA4、EB1阴性组3年生存率及总生存期均明显高于MAGEA4、EB1阳性组(P<0.05)。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MAGEA4阳性、EB阳性是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AGEA4和EB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增高,其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MAGEA4、EB1蛋白阴性表达的肺癌患者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厦门市海沧区结直肠癌的筛查结果,探索筛查的结直肠癌最佳方案,以期达到对结直肠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方法 自2008年12月—2010年10月,采用中国癌症基金会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对海沧区4个行政村40~74岁常住居民结合问卷调查和连续粪便隐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进行初筛,共8179人,实际接受筛查6380人。高危人群接受全结肠镜检查。结果 经问卷调查和FOBT检测,获得结直肠癌高危人群1035例。81.06%的高危者接受全结肠镜检查,结直肠癌和腺瘤息肉及其他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67%和23.96%。问卷调查及FOBT均阳性者结直肠癌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问卷调查阳性者或单纯FOBT阳性者(P<0.05);FOBT两次阳性者结直肠癌检出率显著高于FOBT阴性和FOBT单次阳性检出率(P<0.05)。FOBT检测阳性次数与结直肠癌检出率和腺瘤息肉及其他病变检出率呈线性关系(P<0.05)。结论 调查问卷和连续粪便隐血试验筛查可明显缩小高危人群,大大降低筛查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肿瘤的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8例肺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和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毛刺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影像学区别。结果 MSCT图像中肺腺癌的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出现率分别为32.1%和14.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MSCT图像中毛刺和增厚肺段间隔均表现为高密度线状影,T2-MRI中毛刺和增厚肺段间隔均表现为高信号线状影,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图像中毛刺可见,而增厚肺段间隔不可见。结论肺肿瘤毛刺和增厚的肺段间隔在MSCT和T2-MRI图像都表现为线状高密度影,但是毛刺的厚度不均一,而增厚的肺段间隔厚度均一,且连接肺段间静脉;DCE-MRI图像中仅可见毛刺征,DCE-MRI是鉴别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熊果酸(UA)对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黏附、侵袭及趋化运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方法检测熊果酸对HO-8910PM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进行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熊果酸对HO-8910PM细胞侵袭及运动的影响;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熊果酸对HO-8910PM细胞中MMP-2 mRNA、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黏附试验中,不同浓度熊果酸作用细胞24h后,抑制率分别为44.03%、46.62%和55.11%,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熊果酸在体外作用24h后可以显著抑制HO-8910PM细胞的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熊果酸处理后细胞趋化运动能力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熊果酸作用24小时后,HO-8910PM细胞MMP-2 mRNA、MMP-9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O-8910PM细胞MMP-2、MMP-9蛋白表达量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熊果酸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黏附、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熊果酸显著抑制MMP-2、MMP-9表达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NFATc1对肺腺癌NCI-H1299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NFATc1发挥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通过Realtime PCR检测NFATc1在三种肺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敲减NFATc1的NCI-H1299细胞系。MTT检测NFATc1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NFATc1对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检测NFATc1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FATc1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NFATc1对凋亡、EMT相关蛋白和MA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肺腺癌NCI-H1299细胞系中NFATc1表达水平相对较高。沉默NFATc1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5)、克隆形成(P<0.05)、迁移(P<0.05)和侵袭(P<0.05)能力,抑制细胞周期在G1期(P<0.05),促进细胞凋亡(P<0.05)。Bax、Cleaved caspase-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P<0.05),CDK4、c-Myc、ERK、p-ERK和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在人肺腺癌NCI-H1299细胞中抑制NFATc1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细胞亚群前后曲线变化与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7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分为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和对照组(无并发症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的亚群结果。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0例,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7例。术后4d时,观察组患者的CD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段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d时,观察组患者的CD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段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d(P<0.01)和术后9d(P<0.05)时,观察组患者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余时间段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d(P<0.05)和术后9d(P<0.05)时,观察组患者的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余时间段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术前、术后的曲线变化与胃癌根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