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其疫苗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 )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能引起多种并发症 ,腮腺炎病毒仅 1个血清型 ,通过对其SH基因序列测定 ,腮腺炎病毒可分为 8个基因型 ,各国流行的病毒为不同基因型。发达国家自广泛应用腮腺炎疫苗后 ,发病率下降 88%~ 99%。但应用含Urabe或L Zagreb疫苗株的腮腺炎疫苗或麻疹 腮腺炎 风疹联合疫苗后 ,发生不良反应如无菌性脑膜炎者较多。中国使用较广的为S79株 ,较为安全 ,其抗体阳转率≥ 85 % ,免疫保护率为78 87%。该毒株经蚀斑纯化后 ,其疫苗的抗体阳转率可提高至 94 %。  相似文献   

2.
干燥综合征 (Sjogren’ssyndrome ,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特点为人体外分泌腺中以CD 4 T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高度浸润及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大量T和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及浸润导致组织器官的免疫损伤及功能丧失 ,部分病人可发展为恶性淋巴细胞增殖 ,形成淋巴瘤。口眼干燥是本病常见症状 ,但患者多系统均可受累 ,临床表现多样。近年研究表明病灶处上皮细胞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因子- 1(ICAM - 1) ;上皮细胞本身也可表达不同的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分子Fas、FasL、B…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截止2004年,MuV已发现了12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L基因型。不同基因型MuV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研究表明,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基因型MuV在流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能同时有不同基因型的MuV流行。MuV仅一个血清型,不同的MuV基因型之间有抗原交叉性,这种交叉性是至关重要的。可保护接种疫苗后的人群免受不同基因型MuV的感染。但有些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基因型之间的抗原交叉性是有限的。流行病学数据还表明,某些毒株和基因型或基因型内某一组病毒具有神经毒性。近年来,调查了不同MuV的神经毒性,发现C、D、G、HI、、J基因型具有明确的神经毒性。但目前引起神经毒性的遗传学基础还不清楚。虽然,目前还无流行病学证据证明在不同的基因型或毒株之间出现抗原交叉性降低现象。但有数据表明,连续的进化和基因型的再分布在理论上可能导致神经毒力增强或交叉中和能力降低的毒株出现。因此,对Mu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基因型的分布,监测人群对基因型的特异性免疫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天然的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病毒感染能诱导终生免疫,但作者遇到82例患者,他们出现流腮引起的损害,但又显示出加强免疫应答的血清学证据,即病毒特异性IgG显著升高或呈高滴度,但无病毒特异性IgM。鉴于在病毒性感染中出现特异性IgM提示为初次感染,因而考虑这些患者并非流腮的首次发作。为了提供可能存在有症状流腮病毒再感染的证据,作者将这些患者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 ,36岁。因鼻塞 4年 ,肺部阴影、浮肿 4个月入院。 4年前受凉后低热、鼻塞、流浓涕 ,左颧部皮下出现一质硬、无痛结节。膝、肘、指间等关节肿痛伴肌肉痛 ,诊为副鼻窦炎、皮肌炎 ,予强的松治疗 2个月后好转。 4个月前 ,受凉后发热、咳嗽 ,痰中带血 ,涕中带血 ,CT示肺部结节。关节及肌肉肿痛再发伴指 (趾 )端麻木。四肢出现粟粒样红色皮疹 ,渐至硬币大小 ,部分破溃结痂。头发脱落 ,牙齿松动 ,反复出现结膜发红 ,颜面及双下肢浮肿 ,尿中泡沫增多 ,曾有肉眼血尿。无耳鸣及视力、听力、嗅觉下降 ,无光过敏。口腔溃疡 ,颧部红斑 ,体重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窒息及其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窒息可引起缺氧缺血导致多器官系统的损害,进一步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残和死亡。目前有关新生儿窒息多器管系统损害机理的研究正受广泛重视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现就近年来对新生儿窒息多器管系统损害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 1998~ 2 0 0 2年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 (流腮 )并发其它脏器损害 12 0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12 0例 ,男 78例 ,女 4 2例 ,男女之比为1 86 / 1,年龄最大 14岁 ,最小 3 5岁 ,其中 <7岁 16例 ,7~ 12岁 88例 ,>12岁 16例。发病季节以春季为多 ,共 93例 ,占总病例数的 77 5 % ,其它季节散发病例 2 7例 ,占总病例数的 2 2 5 %。2 合并脏器损害  12 0例流腮合并其他脏器损害情况见表1,其中仅合并一个脏器损害 6 8例 ,同时合并二个脏器损害 5 1例 ,同时合并三个脏器损害 1例。表 1  12 0例流腮合并其它脏器损害情况 脏…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出现血清病样前驱症状,表现为红斑丘疹和紫癜,因此作了组织学及免疫萤光测定。患者女性,18岁,因全身不适、厌食、恶心、右上腹不适数天而入院。10天前两手掌及其背面出现搔痒皮疹,继则延及四肢。在上肢为1×1厘米的粉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而小腿及足则为紫癜,压之不褪色。几天后,上肢的斑丘疹变为紫癜,稍隆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6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肌损害无明显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增高,治疗后心电图复查均无异常。结论腮腺炎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应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心肌损害的早检查、早发现,早期合理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引起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肌损害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6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肌损害无明显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增高,治疗后心电图复查均无异常。结论腮腺炎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应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心肌损害的早检查、早发现,早期合理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引起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林爱顺 《现代保健》2011,(5):167-168
目的探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2月~2007年3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流行性腮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血管症状不明显。心肌酶谱:CK—MB增高15例(35.7%),CK增高12例(28.6%),肌钙蛋白阳性率8例(19.1%),正常7例(16.7%)。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6例(38.1%),窦性心动过缓6例(14.3%),心律不齐11例(26.2%),T波低平或倒置4例(9.5%),ST段改变5例(12.0%)。结论腮腺炎时常合并心肌损害,心血管症状不明显时,也应常规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以便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江苏省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 V)的基因特征。方法针对2013年分离到的139株Mu V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基因31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并对该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将139株Mu V与世界卫生组织(WHO)Mu V基因型参考株一起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江苏省136株Mu V分离株属于F基因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4%~100%和84.3%~100%。3株Mu V分离株属于G基因型,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6%~100%和93%~100%。Mu V分离株在S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保守位点也发生了变化。结论江苏省2013年主要流行的Mu V基因型为F基因型,同时也出现G基因型的流行,Mu V毒株与疫苗株S79遗传距离差异较大。F基因型参考株与江苏省2013年的F基因型Mu V毒株间序列差异较大,说明江苏省流行的Mu V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另外,还发现所有F基因型和G基因型Mu V在SH基因上分别存在5个特异性突变,而其他基因型Mu V在这些位点上均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鸡胚分离到两株腮腺炎病毒,进行了病毒鉴定和抗原分析。检测临床患者血清61份,结果显示发病五天后的血凝抑制抗体几乎都是阳性。利用患者双相血清进行辅助诊断,发现急性期血清最好于发病四天内采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株基因型分布和变异情况。方法通过SH基因的序列分析,与其他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亲缘进化树。结果17株病毒均属于F基因型,VAC-S79属于A基因型,各流行株间核苷酸最大差异为5.4%,与F基因型代表株Z77158(兰州)、Z77160(上海)核苷酸最大差异分别为4.8%和7.0%;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差异为14.6%~15.9%。结论近2年北京地区流行的优势株为F基因型,未发现基因型间变异,但存在较大的型内差异,有变异增大趋势,需进行持续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5.
汞是银白色液态金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室温下即可挥发,汞及其化合物可经呼吸道和皮肤吸入、消化道食入及皮下或静脉注射等途径引起中毒。汞中毒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职业病,随着汞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非职业性汞中毒屡见不鲜。有报道非职业性汞中毒中肾损伤发病率比职业性汞中毒中要高,原因归结于接触汞途径的多样性、隐匿性及汞中毒临床表现多样性和不典型性。即使追问病史,患者及家属也时常不明原因,造成漏诊误诊延诊,延误病情,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地方性砷中毒与人体多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地方性砷中毒引起了众多学者们广泛重视。砷可以其不同的形式引同体的多系统及皮肤,生物胚胎,染色体及骨髓等多方面的严重的损害。本文目的旨在探讨地方性砷中毒致病作用的方方面面,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方性砷中毒对人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多系统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小儿腹泻最常见的致病菌,小儿感染RV后除了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外,常并发多脏器损害。我们对2008年1—12月儿科病房收治的67例急性RV肠炎患儿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地区于1982年晚秋发生鼠型斑疹伤寒,截止1988年10月,笔者观察多系统损害56例。现报告如下: 一、病材标准: 1.鼠型斑疹伤寒典型症状与皮疹。2.具有三系统以上损害(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的多系统损害(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婴幼儿发病多。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1967年日本川崎医师首次报道本病,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有关。我国通过对1983-1986年及1987-1991年两次川崎病住院病历调查,虽然发病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与近邻日本比较发病率却十分低。日本从1970-1990年进行了11次全国性川崎病调查约有10万例病人,并于1978年1982年及1986年发生三次流行,于流行期间4岁以下儿童患病率为172- 194/10万。美国1981-1990年全国医院川崎病调查,估计共有13 315例,平均每年1 331例。并证实亚裔发病较白人高3-4倍。我国川崎病发病率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儿科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近年我国KD病数增多,在住院患儿中为风湿热的2-3倍,本病可累及全身器官和多系统,以心血管受累最著,已成为小儿主要后天性心脏病之一。为了解KD引起的各器官和多系统损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江苏省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并分析其基因特征。方法:对江苏省2011年腮腺炎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对MuV分离株针对SH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该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合从基因库下载的中国MuV毒株序列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MuV基因型参考株一起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通过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和构建亲缘关系树发现,江苏省2011年MuV分离株属F基因型,但序列相互间存在差异。此外,通过分析江苏省2011年MuV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发现,MuV毒株序列同源性和亲缘关系树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江苏省2011年流行的MuV同属F基因型,是由F基因型MuV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并且2011年的MuV毒株间存在序列差异,说明在江苏省流行的MuV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