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至今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7种,其中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分布很广,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劳动人民危害很大。现将近年来国外有关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防制的资料,综述于下,供作参考。一、流行病学 (一)国外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的现状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估计,全世界感染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约有二亿五千万人。近几年来,有些国家和地区丝虫病的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和上海市郊各选二个互相毗邻的单一班氏和单一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对象为班氏和马来微丝蚴血症者,同时用人工感染方法比较了两地同种蚊媒的感染力。结果在广西的马来和班氏两个流行区的中华按蚊对马来丝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8.7%和64.6%(P<0.01)。上海的分别为32.0%和25.4%(第三期幼虫)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的组分、其与从班氏丝虫病人血浆、尿和鞘膜积液中分离的丝虫抗原的交叉反应及用于班氏丝虫病诊断的潜力。 马来丝虫成虫SDS可溶性抗原(BmASDS SAg)经10%SDS-PAGE处理后以1cm间隔将胶(12×12cm)水平切成12条,将其上的蛋白洗脱,依次命名为BmA_1直至BmA_(12)。  相似文献   

4.
为寻找能在流行区正确地评价班氏丝虫病流行的最佳检测方法,作者采用临床检查、晚间血检微丝蚴(包括50μl血的厚血片和1ml血滤膜过滤)和单克隆抗体酶免疫试验检测循环抗原(CAg)等四种方法,在埃及一高度流行的村庄以10岁以上的人群共427名,其中男性185人,女性242人为研究对象。通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马来亚的雪来莪冈贝克某医院,用海群生和盐酸左旋咪唑(左旋咪唑)治疗观察了78例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患者,其中12例为班氏丝虫,43例为亚周期型马来丝虫,20例为周期型马来丝虫和4例班氏兼有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男性47名,女性31名。年龄12~69岁。其中21例(26.9%)患者有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了菲律宾有慢性阻塞体征的和无症状而有微丝蚴血症的班氏丝虫病患者对无关抗原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并与居住在同一地区的未感染的健康者作比较。用Behringwerke免疫扩散板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患者皮下注射0.5毫升破伤风类毒素和0.1毫升伤寒疫苗,进行免疫,免疫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用可溶性班氏丝虫微丝蚴抗原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丝虫病的结果。方法系根据Farshy等的报告,分别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和非流行区获得班氏丝虫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用湿的血涂片法检验微丝蚴血症。可溶性抗原是用葡聚精沉积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丝虫感染不同感染期的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作者在孟买附近的丝虫病流行区观察了37名受检者,详细记载了他们的年龄,居住在流行区的时间,病史和体检结果,夜间涂血片检查,并作微丝蚴计数。将受检组分成三组,第1组12例为无任何丝虫感染症状的正常人,第2组9例为曾有微丝蚴血症的丝虫感染者,检查时发现其中经海群生治疗的5例(2a组)中4例无微丝蚴(mf),1例仍有9mf/20μl,未经治疗的4例(2b组)微丝蚴密度为1—4mf/20μl,第3组为16例四肢象皮肿病人。另设对照组9人,远离流行区而很少有感染的机会。取班氏丝虫病病人的微丝蚴作抗原,夜间取血经肝素处理,核孔薄膜过滤,冲洗,然后将mf混悬在pH7.4的PBS中;彭亨丝虫微丝蚴取自感染的多乳鼠的血,经Percoll梯度分离后混悬于PBS中,成虫也取自上述动物,洗净后制成匀浆。以上三种抗原再经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采自皮下结节的盘尾丝虫的雌雄成虫及采自库蚊体内的班氏丝虫第三期幼虫作冰冻切片后固定于玻片上作为抗原,进行间接萤光抗体试验。呈现明显萤光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在1:64或以上者作为阳性标准。105例经确诊的盘尾丝虫病人的血清对同种抗原呈阳性反应的有102例(97%),对班氏丝虫抗原的阳性率为86%(19/22)。44例班氏丝虫病人对同种抗原有33例(75%)呈阳性反应。其中有急性症状的8例,不论血中有无微丝蚴,反应均为阳性;28例有慢性症状(象皮肿或淋巴水肿)而无微丝蚴血症者有22例(79%)阳性;无症状而有微丝血症的8例中仅3例阳性,该类病例的特异性抗体最  相似文献   

10.
已有报道,印度很多马来丝虫病老流行区的丝虫病流行率呈下降趋势。作者于1979年/1980年对5个老马来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调查,并将人群微丝蚴阳性率的调查结果与本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调查结果作了比较。五个地区原来两种丝虫微丝蚴阳性率为:1,丹达(中央邦)——马来丝虫13.3%;班氏丝虫0%。2,拉坦普(中央邦)——马来丝虫16.2%;班氏丝虫0%。3,帕特纳加尔(奥里萨邦)——马来丝虫17.8%;班氏丝虫0%。4,埃尔尼(泰米尔纳德邦)——马来丝虫  相似文献   

11.
典型的恶丝虫病有二种临床类型,即皮下型和肺型,皮下恶丝虫病的特征是在身体各处产生肿块;至于肺恶丝虫病最初在1954年就提到过,但直到1964年才在组织中查到虫体。最近Ciferr综述了美国本土发现的60例人体肺恶丝虫病,57例临床资料较完整,其中23例有胸部不适、发热、咳嗽、咯血等症状,34例无症状者经X线胸片检查,发现肺部有小结节,所有病人在术前均未确诊。本文报道了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道了口服海群生治疗班氏丝虫病的研究。观察了下述4方面的疗效:1.在高度和低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用不同总剂量的间歇治疗;2.仅选择阳性病例治疗;3.4年前治疗后仍持续阳性的病人再给予短期集中治疗;4.海群生短期集中治疗前加服1剂左旋咪唑。间歇治疗:在低流行区(微丝蚴阳性率为12%,0.1ml血中平均微丝蚴8条)仅选择阳性病人治疗的共3组。第1组每月给药1次,共6个月,总剂量为30~36mg/kg;第2组先每天服1次,连续3天后再每月1次,  相似文献   

13.
从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血浆中分离循环抗原(CFA),经UItroge ACA34柱层析得到有抗原活性的CFA_2组分,再通过DEAE纤维素(D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获CFA_2DE1和CFA_2DE2组分。另从以CFA_2DE1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检测123份班氏丝虫病人血清,50份非流行区健康人血清和32份流行区健康人滤纸于血液,阳性符合率为98.37%,阴性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6.88%。非流行区健康人的阴性符合率显著高于IFAT的86.00%(P<0.01)。与蛔虫病的交叉反应,15例中1例出现阳性反应。用IGSS检测马来丝虫沙鼠血清抗体结果,阳性符合率与阴性符合率均为100%。用班氏丝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进行重复试验,结果均一致。表明IGSS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稳定,可用于班氏丝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SDS-PAGE和ELIB技术分析马来丝虫成虫(MAA)和微丝蚴(MFA)可溶性抗原。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采自感染沙鼠腹腔。分析结果表明,MFA蛋白组分含有沙鼠腹腔液蛋白组分(64-67kDa和56-58kDa)。健康沙鼠血清与MFA作ELIB,可见3条淡反应带(60kDa、74kDa和100kDa),与MAA无反应带可见。MAA蛋白组分中的42kDa和14.5kDa可被感染6个月的阳性沙鼠血清识别,而不被阴性沙鼠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1亿多人口患淋巴丝虫病,大部分由班氏丝虫引起。除用厚血膜法等直接检查血中的微丝蚴外,还可用放射免疫、ELISA、PCR检测等方法诊断丝虫病,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性,最主要的是不能在现场直接开展。本文作者创建了一种检测班氏丝虫抗原的快速免疫层析试验(ICT)。 用ICT检测班氏丝虫抗原,操作方法甚为简便,在事先准备好待测者的血清或血浆  相似文献   

18.
患者为一36岁妇女,因左侧乳房肿块一周于1999年10月就诊。过去体健。5年前从加勒比海地区移居伦敦。临床检查和乳房摄影发现边缘规则5 mm的良性肿块。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检查为满布空泡的巨噬细胞和非恶性细胞的间质组织。嗜酸细胞显著增高,2.7×109/L(正常0.04—0.47)。切除肿块组织学检查示坏死肉芽肿和一条卷曲的妊娠班氏丝虫,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9.
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IEST。233例班氏丝虫患者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94.0%和82.4%,其中微丝蚴血症者223例,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94.2%和83.9%;该两种抗体总阳性符合率为96.0%。165名献血员IgG和IgM假阳性率分别为6.1%和1.2%。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6~15与1~5岁年龄组的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且当地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显示丝虫病传播基本阻断;而丝虫病流行区6~15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接近高峰,表明当地丝虫病仍在传播。提示以6~15岁年龄组人群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与其他年龄组互相比较,可用于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免疫色谱技术(ICT)用于班氏丝虫病诊断及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效果。方法:丝虫病ICT系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中班氏丝虫抗原。结果:在116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中有111例ICT阳性,敏感性为95.7%。12例马来微丝蚴血症者、33例蛔虫感染者、20例血吸虫感染者及6例旋毛虫感染者血清,ICT均为阴性,表明其特异性强;73例晚期丝虫病患者有18例ICT阳性,为活动性感染,其中16例伴有微丝蚴血症;用伊维菌素治疗30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治疗前ICT阳性29例(96.7%)。治疗后8d—14d微丝蚴全部转阴,追踪观察6个月及12个月,分别有5例及7例微丝蚴复现,治疗后6个月用ICT测试,除5例ICT和微丝蚴均阳性外,8例微丝蚴阴性ICT阳性者于疗后12个月有5例查见微丝蚴;ICT及常规血检法同步用于河南省柘城县候大村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血检132人,9例微丝蚴阳性者ICT均为阳性,血检阴性的123人中ICT阳性者1例。结论:实验研究证实,ICT法快速、简便、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可用于班氏丝虫病诊断、疗效考核及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