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40例头颈部癌和转移癌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36例采用局部麻醉,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植入靶体积影像学边界外放lcm,转移瘤植入靶体积为影像学边界。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5例患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00cGy,总剂量45~50Gy。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 随访3~33月,10例舌癌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局部控制率为6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35%。14例头颈部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为76.47%,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66.08%和24%。16例头颈部转移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95.23%,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54.55%和32.73%。没有1例发生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为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安全和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125I粒子治疗前列腺癌引起的直肠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的直肠并发症。方法80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其中68例单纯粒子植入治疗,12例行粒子治疗联合外放疗。单纯^125I粒子治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140~160Gy,联合组^125I粒子植入MPD为90~110Gy。联合组外照射剂量为40~50Gy/4~5周,20Gy/次,5次/周,4野照射,粒子植入后4周进行。根据术中计划,利用Mick枪后退式植入粒子,活度为0.35~0.50mCi,中位植入粒子65颗(平均19~100颗)。术后1个月行盆腔CT扫描,进行质量验证。结果68例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后直肠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4.4%、2.9%和1.5%,而12例^125I粒子植入治疗和联合外放疗直肠副反应Ⅰ级和Ⅱ级发生率分别为10%和10%,没有Ⅲ级以上直肠副反应。直肠反应出现中位时间12月(1~16个月)。结论超声引导经会阴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直肠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需要进一步明确直肠剂量与发生副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经环甲膜植入125I粒子治疗中心性肺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7月至2004年9月,笔者采用经环甲膜穿刺、置管,气道内悬挂^125I放射性微粒子(简称种子源),对19例中心性肺癌并发气道狭窄、肺不张者进行近距离低能量持续放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的建立和测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研究模型中离体细胞照射平面的剂量和剂量分布。方法应用14颗粒子环形排布的照射模型,用临床上常用的6711型^125I粒子。实验前随机抽取20%的粒子校正,应用TLD元件对模型进行测量。先用37MBq的^125I粒子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受照剂量并计算初始剂量率;然后用同样活度的^125I粒子照射10d后测量,与用公式计算的照射剂量值进行比较。结果TLD标定:测量读数和照射剂量拟合为线性关系。单颗粒子活度测量值与出厂标定值相差〈±5%。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累积剂量为1.58Gy,计算初始剂量率为0.273Gy/d;照射10d的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分别为2.43和2.57Gy,两者相差5.76%。根据对模型的测量和计算,可推导出在不同的初始剂量率下受照剂量和照射时间的关系。结论建立的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简便实用,可用于放射生物学实验研究。受照剂量与照射时间关系的建立,为今后开展放射性125I粒子相对生物效应的研究和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7例2002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Ⅲa/Ⅲb期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8%、23.8%和11.5%;中位生存时间为24.8个月.其中,Ⅲa期5年生存率为14.7%,中位生存时间为29.7个月;Ⅲb期5年生存率为11.2%,中位生存时间为24.0个月.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2%、63.8%和2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治疗前血红蛋白值(≥120 g/L)、临床分期、瘤体最大直径、处方剂量、手术后平均剂量、手术后D100及治疗模式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血红蛋白值(≥120 g/L)、手术后D100及瘤体最大直径为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治疗前血红蛋白值、手术后D100及瘤体最大直径为NSCLC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卢蓉  但刚  李卫  赵铁军  鲍传志 《西南军医》2008,10(6):195-196
由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恶性度高,大多数肺癌患者就医时已进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机会。也有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而单纯放、化疗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均有一定限度。应用微创技术将125I放射微粒子植入肿瘤组织中,植入的粒子通过持续不断地释放低能量γ射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综合治疗复发性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自2001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综合治疗复发性直肠癌26例,均为直肠癌Mile's术后盆腔复发病人。在治疗计划指导下,交替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化疗粒子和放射性125I粒子。放射性粒子的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90~130Gy。平均每例使用^125Ⅰ粒子12粒,氟尿嘧啶600 mg。结果 26例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经盆腔摄片证实放射性粒子的位置无变化。疼痛缓解率为88.9%(16/18),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为5~10 d。于术后3~6个月CT复查肿瘤变化,提示瘤体不同程度缩小,其中2例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局部控制率为81%。随访6~4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最长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42个月,现仍存活。1例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广泛转移。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和氟尿嘧啶缓释化疗粒子联合应用局部植入技术具有安全、微创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是综合治疗复发性直肠癌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由于肺癌的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恶性度高,大多数肺癌患者就医时已进入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机会。也有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而单纯放、化疗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均有一定限度。应用微创技术将125I放射微粒子植入肿瘤组织中,植入的粒子通过持续不断地释放低能量7射线,能破坏肿瘤细胞核的DNA双链,使肿瘤细胞失去繁殖能力,杀伤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优势在于治疗区的定位精确与肿瘤形状非常吻合;在粒子植入的范围之外,放射剂量迅速减少;与外照射相比,可给予靶区更高的剂量,且不增加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我院自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1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57例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B组45例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术后4周开始行CT随访,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及患者生存时间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83.3%、46.7%;A、B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A组为91.2%,82.5%,63.2%,明显高于B组的60%,33.3%,6.7%(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是一种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方法,是现阶段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在实时针道计划下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靶区各项剂量学参数的差异。方法本实验模拟病灶42个,分为徒手组21个和导管组21个。根据治疗计划系统进行粒子植入。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的最小剂量(Dmin)、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适形指数(CI)、靶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覆盖90%靶体积的剂量(D90)、90%处方剂量覆盖靶体积的百分比(V90)。通过Bland-Altman法分析术前、术后剂量参数的一致性,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经Bland-Altman法分析,两组术前、术后大部分参数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仅徒手组Dmin和V90的一致性欠佳。但是导管组在Dmax(Z=-3.824,P<0.005)、CI(Z=-1.962,P<0.005)、HI(Z=-2.352,P<0.005)、D90(Z=-2.453,P<0.005)、V90(Z=-2.845,P<0.005)的参数误差范围更小。结论实时针道计划下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术前、术后剂量学参数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剂量参数值误差范围更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imited-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LS-SCLC)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125I粒子植入联合全身化疗治疗的LS-SCLC患者128例。采用χ2检验对患者近期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128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总有效率86.7%(111/128)。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9%、39.8%、28.0%;中位生存期21.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一般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术前血红蛋白、吸烟指数、肿瘤直径、术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否接受预防性全脑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化疗周期数、化疗疗效、处方剂量、术后D100、治疗模式均可影响LS-SCLC患者的生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S评分、术前血红蛋白、肿瘤直径、处理方剂量、化疗周期数、化疗疗效及治疗模式是LS-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全组术中气胸29例占22.7%,咯血16例,占12.5%。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LS-SCLC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年龄、PS评分、术前血红蛋白、肿瘤直径、PD、化疗周期数、化疗疗效及治疗模式为LS-SCLC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联合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可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到2016年10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治疗的21例不可手术的T1-2N0M0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取得组织学病理,选用粒子活度18.5~29.6 MBq,处方剂量120~160 Gy,均在1次手术内完成粒子植入,术前及术后经TPS制定计划和质量验证。随访评价肿瘤局部控制率、总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期、剂量验证满意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5.1个月(范围4.4~72.7个月)。1、2、3年的原发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5.2%、95.2%。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4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3.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1.7%、72.9%。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0.2%。术后质量验证满意率为100%。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气胸、支气管出血、胸膜出血、咳嗽、肺部纤维化及粒子移位。其中7例患者发生1级不良事件(33.3%);4例患者发生2级不良事件(19%)。无3级或更高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CT联合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T1-2N0M0的NSCLC肿瘤局部控制率较高,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不可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由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方案,通过CT影像引导植入125I粒子,并行剂量学验证和定期复查。结果89例125I植入组和25例化疗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2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4.92,P<0.01)。结论125I植入治疗晚期NSCLC具有肯定的疗效和较轻微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下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周期改变。方法 采用CL187人结肠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60Co单次高剂量率照射组、125I低剂量率照射组。单次高剂量率组以2 Gy/min给予细胞1、2、4、6、8和10 Gy的照射,低剂量率组以2.77cGy/h的初始剂量率给予相同剂量照射,照射后24 h根据肿瘤细胞死亡率和14 d克隆形成率评价不同照射方式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同时,用放射性125I粒子以2.77 cGy/h的剂量率,给予细胞2、5和10 Gy的照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量其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低剂量率组照射后细胞死亡率在1 Gy时低于60Co单次高剂量率组,随着剂量的上升,2 Gy后,超过单次高剂量率组,但整体上125I粒子照射后细胞死亡率高于60Co组(P=0.011)。125I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组的克隆增殖率明显低于60Co单次高剂量率组(P=0.0021)。低剂量率照射下,2 Gy时仅能引起G2/M期阻滞和凋亡,5 Gy时达到峰值,10 Gy时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的比率依然很高,但相对于5 Gy有所下降;同时G2/M期阻滞和凋亡变化呈现出相同的趋势。结论 在相同剂量条件下,125I粒子持续照射低剂量率照射比60Co单次高剂量照射对CL187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效应;G2/M期阻滞引起的凋亡是低剂量率照射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应用放、化疗粒子联合植入法靶向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放疗后复发病人9例。在治疗计划指导下,经B超引导交替植入5.氟脲嘧啶(5-FU)缓释化疗粒子和^125I粒子。结果9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6—9个月CT复查瘤体不同程度缩小,其中1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局部控制率为78%。随访8—26个月,现病人全部存活。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和5-FU缓释化疗粒子联合应用局部植入技术是综合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癌的较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CTRISI)治疗其他原发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他脏器肿瘤肺转移的患者50例,其中,45例(90%)CTRISI单独治疗,5例手术与CTRISI联合治疗。评价5年局部控制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2.3±12.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1.3%±8.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为106.2 Gy。1、2、3、4、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8%、86.5%、56.6%、42.4%、31.1%。中位随访期为2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7.1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3.4%、52.3%、38.7%、20.3%、13.7%。病灶直径≤4 cm或>4 cm是预测总生存率(χ2=4.621,P<0.05)和无进展生存率(χ2=7.548,P<0.05)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对其他脏器原发肿瘤肺转移且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CTRISI或联合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量并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舌下腺恶性肿瘤的放射剂量在口底靶区及靶区周缘黏膜、颌骨、皮肤等组织器官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仿生物人体模型进行实验,分别使用活度为29.6、25.9 MBq/粒的125I放射性粒子31粒,处方剂量(即周缘匹配剂量)120 Gy,模拟对单侧舌下腺恶性肿瘤进行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并计算口底靶区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值,采用辐射自显影胶片绘制剂量分布曲线.结果 靶区中心剂量达到390~500 Gy,靶区边缘剂量达到160~480 Gy,靶区边缘外1 cm剂量达到90~170 Gy.皮肤的接受剂量为25~81 Gy,下颌骨靶区外的接受剂量为7.9~67 Gy.靶区内剂量分布无明显冷区.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底区舌下腺恶性肿瘤,可以达到有效的靶区内治疗剂量分布.对周围组织的放射剂量在安全限值以下.对下颌骨的放射剂量较小,减少了放射性骨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用薯蓣制成24个模拟病灶,分为徒手组和粒子导管组,每组12个模拟病灶,由3位医师完成粒子和粒子针插植,每位医师每组插植4个病灶,每组共插植60针道,并按设定粒子间距(0.5和1.0 cm)分别在两组模拟病灶内行粒子植入。术后CT复查,并测量粒子纵向间距。配对t检验分析徒手组和导管组与设定间距偏离的差异。结果 徒手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184±0.047)和(0.127±0.051)cm,导管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007±0.006)和(-0.003±0.006)cm,导管组粒子的偏离程度明显小于徒手组(t=3.804、2.499,P<0.05)。结论 携带125I粒子导管的应用,使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优于徒手组,受术者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