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了ITP患者120例与正常对照组30例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分析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显示:血小板相关抗体在ITP患者血热妄行、气虚不摄、阴虚火旺、瘀血阻络4种证型及正常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在各组间的总趋势是:气虚不摄组>阴虚火旺组>血热妄行组、瘀血阻络组>正常人.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角度证实IT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动脉栓塞治疗前后血小板抗体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行三明治法脾动脉栓塞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7 d检测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疗效进行2~4 a长期随访。结果术前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PAIgA升高例数分别为13例(41%)、17例(53%)、13例(41%),术后血小板抗体均值均较术前下降,PAIgM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AIgM、PAIgA的升高与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发病联系密切,血小板抗体水平下降对脾动脉栓塞治疗慢性难治性ITP中远期疗效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方、养阴退热方、补气方、活血方四类中药组方对ITP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PLT)、抗血小板抗体(PAIg G)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表达百分率的影响。方法:制备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APS),采用腹腔注射APS方法,建立ITP小鼠模型。造模第5天开始各组灌胃给药治疗,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清热凉血组、养阴退热组、补气组、活血组、醋酸沷尼松组小鼠分别灌服相应药物。连续给药10天。用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PLT,ELISA法检测PAIg G,流式细胞仪检测PD-1。结果:各造模组小鼠PLT显著降低,PD-1显著降低,PAIg G明显升高。四类中药组方可明显提高PD-1表达百分率(P<0.001),但对PLT及PAIg G影响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类单一的中药组方对ITP小鼠的PLT没有明显提升作用,亦不能清除外源性的PAIg G,对PD-1表达百分率均有明显提升,进而调节自身免疫耐受,控制ITP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甲亢患者的网织血小板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甲亢患者及治疗后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网织血小板百分率 (RP % )的变化。方法 采用噻唑橙染色 ,流式细胞仪检测 8例甲亢患者治疗前后和 13例正常人的RP %。结果 甲亢组RP % [( 3.0± 2 .4 ) % ]明显高于治疗组 [( 0 .8± 0 7) % ]和正常组 [( 0 .7± 0 .6 )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Plt和MPV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RP %反映甲亢患者血小板生成活性 ,能作为甲亢疗效检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存在一种抗血小板因子,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证明它就是血小板抗体,可分别属于 IgG、IgM、IgA 和补体 C_3等,以 IgG 最多见,约占95%。抗血小板抗体不仅破坏血小板,还能导致巨核细胞的免疫损伤。多种检测方法证明78.6%~100%的ITP 患者的 PAIgG 值高于正常,其水平可反映临床现象,它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寿命呈负相关,与本病的演变及治疗反应是平行的,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做初步探讨。方法选取难治性特发性ITP患者12例,予口服大黄虫丸治疗,停用后随访至少半年,对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效3例(25%),良效4例(33%),进步2例(17%),无效3例(25%),总有效率为75%。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黄虫丸能抑制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明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半随机组合的方法将43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21例)用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对照组(22例)用常规剂量激素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109/L)治疗组治疗前为36.29±9.70,治疗后为95.14±18.26(P<0.01);对照组治疗前为37.31±9.29,治疗后为77.73±21.96(P<0.01),升高血小板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副反应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ITP副反应少,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多种疾病。笔者通过对 5 0例低血小板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 ,PAIgM ,PAIgA)的检测 ,以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对血小板减少患者诊疗的意义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标本来自我院住院患者 ,均有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为 ( 12~ 92 )× 10 9L-1,平均 ( 42 .0 3±2 8.47)× 10 9L-1。将所观察的患者分为 4组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组 2 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组 1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组 9例 ,肝硬化组 8例。另设正常对照组 10例 ,为体检正常者。1 2…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仙连颗粒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对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膜蛋白水平的影响,证实ITP的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有关.方法 选取ITP病例40例和正常对照20例,运用单盲法将4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强的松片,治疗组口服仙连颗粒.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的血小板(PLT)值,IT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PAIgG、PAIgA、PAIgM、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的水平.结果 仙连颗粒的疗效明显优于强的松(P<0.05);可以升高PLT,降低PAIgG、PAIgA、PAIgM及GPⅡb/Ⅲa的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 仙连颗粒能够代替强的松治疗ITP,ITP的发病机制可能与PAIgG、PAIgA、PAIgM及GPⅡb/Ⅲa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用环孢素治疗36例难治性ITP患者,监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骨髓细胞学检查和网织血小板指标,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环孢素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和RP%显著降低,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多,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无效组血小板计数、PAIG、RP%和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无明显变化,前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饱素A是可以作为难治性ITP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而血小板抗体、网织血小板、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可以作为ITP患者判断疗效以及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滋阴凉血解毒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虚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阴虚血热证病例30例,服用滋阴凉血解毒汤并配合减停糖皮质激素,9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血小板算术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180天PAIg G、PAIg M、PAIg 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治疗后90天和180天中医证侯总有效率70%和80%,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73.33%。结论滋阴凉血解毒汤对改善CITP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和提升血小板及改善血小板参数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功能及血小板四项参数关系。方法分析经我院确诊的58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四项参数关系及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四项参数变化。结果骨髓巨核细胞数和血小板数(Plt)没有相关性,但颗粒型、产板型巨核细胞和Plt、血小板压积(PCT)有一定相关性(P<0.05);治疗前后Plt、PCT、血小板平均休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对骨髓产血小板功能及治疗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永建 《新中医》2015,47(4):181-182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气不摄血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甲基泼尼松龙、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归脾丸。2组均治疗12周,随访3月。观察临床症状,血小板计数(BPC),特异性抗血小板有关抗体PAIg A、PAIg G、PAIg M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PC均有明显的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月后,2组BPC与治疗刚结束时相比,稍有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还是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AIg A、PAIg G、PAIg 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复查时,观察组PAIg G、PAIg M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且治疗效果维持较久,对特异性抗血小板有关抗体的控制也较好,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仙连颗粒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对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膜蛋白水平的影响,证实ITP的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有关。方法选取ITP病例40例和正常对照20例,运用单盲法将4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强的松片,治疗组口服仙连颗粒。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的血小板(PLT)值,IT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PAIgG、PAIgA、PAIgM、血小板膜蛋白GPⅡh/Ⅲa的水平。结果仙连颗粒的疗效明显优于强的松(P〈0.05);可以升高PLT,降低PAIgG、PAIgA、PAIgM及GPⅡb/ma的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仙连颗粒能够代替强的松治疗ITP,ITP的发病机制可能与PAIgG、PAIgA、PAIgM及GPⅡh/Ⅲa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周林  戴燚  刘毓玲 《河北中医》2023,(9):1449-1453+1458
目的 观察芪黄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对细胞相关因子和外周T血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影响。方法 将90例IT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芪黄汤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ITP出血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比较2组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17水平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PD-L1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39/45),复发率10.26%(4/39);对照组总有效率68.89%(31/45),复发率29.03%(9/3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TP出血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PLT计数较治疗前升高(P<...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与血小板参数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CD62p)与血小板聚集率(PAGM)及血小板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128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三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血小板膜CD62p的阳性百分率和血小板的四项参数。结果冠心病组94例中CD62p阳性分率(3.707±2.526)%,正常组34例中CD62p阳性分率(1.043±1.016 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心病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血小板计数(Plt)冠心病组小于正常组,血小板比容(PCT)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62p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和特异指标,可用于冠心病的监测和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血复康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下简称 ITP)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目前 ,西医治疗主要依赖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 ,毒副反应大 ,远期疗效尚不理想。笔者运用中药血复康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8例患者全部符合首届全国血液学会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1] ,确诊为本病 ,均为 ITP慢性型。其中男 12例 ,女 36例 ;年龄 12~ 6 2岁 ,平均 34.2岁 ;病程 3月~ 16年 ,平均 4 .6年。血小板 (Plt)计数 (18~ 81.3)× 10 9/L,平均 4 1.6 1× 10 9/L。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 G在…  相似文献   

18.
紫癜灵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紫癜灵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紫癜灵治疗慢性难治性 ITP患者 2 8例 ,疗程为 6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 ,血小板相关抗体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 CD4比例明显升高 ,CD8比例明显降低 ,CD4/CD8明显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紫癜灵对慢性难治性 ITP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相关抗体(PA)g)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了ITP患者120例与正常对照组30例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PA)g),分析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显示:血小板相关抗体在ITP患者血热妄行、气虚不摄、阴虚火旺、瘀血阻络4种证型及正常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在各组间的总趋势是:气虚不摄组>阴虚火旺组>血热妄行组、瘀血阻络组>正常人。从血小板相关抗体(PA)g)角度证实ITP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由于自身抗体覆盖的血小板破坏增加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文献表明,英美每年发病率约203 /10万。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1~7倍。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1,2]。ITP属血液系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多数ITP患者特别是成人ITP通常呈缓慢发病,虽然有外周血小板数目减少,但多数可维持在安全水平(>30×109/L),也从未有严重出血的经历。因此,注意监测外周血小板数值的动态变化比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雄性激素更能够使患者获得临床受益,也比应用免疫球蛋白、脾切除付出的代价要低。目前的临床资料显示,以糖皮质激素类为主体的初始治疗虽然可使50%~80%患者有获益,但减少剂量或停止应用后仅10%~30%病例能够得到持续性缓解;尽管以免疫球蛋白为主体的免疫治疗,能使有出血危险的患者安全渡过血小板低谷期(<30×109/L),但该措施不能作为ITP长期维持治疗的有效方法,且经济代价的付出、停用后血小板计数不能有效维持,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免疫抑制治疗和脾切除术带来相关并发症的病死率与疾病本身出血导致的病死率相似。所以,慢性、无出血倾向、血小板在安全水平的患者建议尽量减少治疗与使用脾切除术。而对于有出血倾向的血小板减少症仍需积极治疗,治疗目标仅为在最小治疗相关风险下,获得安全的血小板数量来缓解出血倾向,而并非将血小板数量升至正常[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