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数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CHF患者100例(CHF组)及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采用四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DC亚群髓样DC(mDC)、浆细胞样DC(pDC)所占比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L-12、IL-10和TNF-α的水平,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CHF组患者DC、mDC、pDC及IL-12、IL-10、TNF-α水平分别为(3.30±0.46)‰、(2.81±0.33)‰、(0.58±0.12)‰及(94.84±15.07)、(64.29±3.03)、(0.87±0.11)pg/ml;对照组分别为(2.77±0.41)‰、(1.63±0.32)‰、(1.14±0.17)‰及(45.68±5.09)、(78.10±2.0)、(0.45±0.07)pg/ml.两组间DC、mDC、pDC、IL-12、IL-1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CHF患者外周血mDC数目明显增加,IL-12水平明显升高,提示mDC可能通过介导Th1免疫应答反应而参与CHF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亚群比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3~11月笔者医院慢性HBV感染患者29例,分为HBeAg(-)组13例、HBeAg(+)16例,以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 对照组、HBeAg(-)组、HBeAg(+)组中pDC比例分别为0.35%(0.18% ~0.37%)、0.19%(0.10% ~0.25%)、0.06%(0.02%~0.08%),差异两两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者的HBV-DNA复制数的常用对数和外周血pDC存在显著负相关(r2=0.448,P<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患者外周血pDC的减少可能和病毒载量及HBeAg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树突状细胞(DC)及其各亚群[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在结核性胸膜炎(TP)患者外周血及胸腔积液中的变化,并且分析其与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6例TP患者(TP组)外周血和胸腔积液中总体树突状细胞(tDC)及其各亚群的比例进行检测;同时,用ELISA法对TP患者外周血浆和胸腔积液中IL-12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Tp组患者外周血中tDC和mD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DC比例下降明显;TP组患者胸腔积液中tDC和mDC比例高于外周血,但pDC低于外周血;TP组患者血浆中IL-12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胸腔积液中IL-12的含量则明显高于其血浆含量;TP患者血浆中IL-12的水平与外周血tDC、mDC呈正相关,并且胸腔积液中IL-12的水平也与胸腔积液tDC、mDC呈正相关.结论 DC,尤其是mDC在TP中具有重要的抗结核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外周血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髓样树突状细胞(mDC)与健康对照组的变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FC500检测84例Graves病患者和6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Graves病患者分为3组:治疗稳定组(40例),治疗中组(25例),治疗前组(19例)。结果测定得出治疗稳定组,治疗中组,治疗前组,健康对照组的pDC值分别为(0.18±0.08)%,(0.20±0.14)%,(0.26±0.17)%,(0.15±0.07)%;治疗前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别之间的pDC值两两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值分别为(0.17±0.09)%,(0.21±0.15)%,(0.27±0.19)%,(0.10±0.05)%;治疗中组和治疗前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raves病未治疗的患者血树突状细胞(DC)明显升高,治疗后病情好转的患者DC明显下降,提示DC可能参与Graves病的发病机制,并有望为Graves病治疗效果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近年来研究发现,DC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免疫炎性反应过程。人外周循环中主要有两类DC:髓样树突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关细胞(pDC),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外周血DC数量明显下降。本课题主要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mDC和pDC数量的变化。方法入选17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健康对照人群。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分析测定③组人群中外周血DC数量及其亚型的绝对数和比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发作后7 d进行随访。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mDC与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值及其绝对值较正常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均明显下降(P值均<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中,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037±0.035)%, (0.229±0.015)%和(0.223±0.016)%,③组中mDC的绝对数分别为(3.78±0.85)μL、(14.84±0.97)μL和(14.5±1.34)μL,pDC所占比例分别为(0.018±0.023)%、(0.056±0.006)%和(0.039±0.005)%,绝对数分别为(1.51±0.46)μL、(3.29±0.31)μL、(12.25±0.36)μL,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外周血mDC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pDC所占比例明显下降(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组,mDc及pDC所占百分比及绝对数在心肌梗死后1周明显增高(P值均<0.05)。结论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外周血DC数量下降相似,急性心肌梗死时外周血mDC及pDC在急性期明显降低,1周后明显上升。提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外周血DC数量明显下降可能参与斑块不稳定的形成,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情况。方法慢性乙肝患者35例,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 kD)(派罗欣)治疗组18例,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治疗组17例,采集治疗前、治疗12、24和48周时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DC和pDC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ALT和HBV-DNA的相关性。结果慢性乙肝干扰素组和阿德福韦酯组在治疗前mDC和pDC的比例和绝对计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抗病毒治疗后两组的mDC和pDC的比例和绝对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多,其中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mDC和pDC的的比例、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而阿德福韦酯治疗组的mD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DC的数目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mDC、pDC与ALT和HBV-DNA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细胞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增加DCs的比例和数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型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比例和数量的变化,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3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17例,健康对照组17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计算典型支气管哮喘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DCs及其两个亚群:pDC和mDC所占比例和数量的变化.结果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相比,其外周血DCs及其亚型的数量和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变异性哮喘、典型支气管哮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DC数量及比例明显升高,mDCs/pDCs的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在免疫学上类似,由于pDCs比例和数量的增多引起Th2细胞数量增多,造成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偏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Graves病患者在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不同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的数量和表达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DCs细胞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与Graves病的关联性.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 6例Graves病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其中Graves病患者中30人为治疗前组、26人为治疗后组,同时利用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测定得出Graves病治疗前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mDC)和髓样树突状细胞(pDC)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经治疗后mDC和pDC值明显降低,略高于健康对照组.通过对比3组细胞因子水平发现,Graves病治疗前组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IL-6水平均高于其他2组,治疗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细胞因子水平相近.结论 Graves病患者血中树突状细胞(DC)明显升高,细胞因子分泌失调,经治疗病情好转后,DC和细胞因子水平逐渐恢复正常,提示DC和细胞因子可能参与Graves病的发病机制,并有望作为分析Graves病治疗效果的一项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和滑膜液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DC1、DC2)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标记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关节滑液中单个核细胞表面DC1和DC2组合标志、CD4分子和细胞内IFN-γ、IL-4分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标记结果.结果 实验发现虽然RA患者外周血DC亚群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关节液中DC1数量较RA和对照组外周血组明显增高,而DC2含量则明显低于RA和对照组外周血组(P<0.05~0.01).RA外周血和关节液中Th1细胞数量和Th1/Th2比值较对照组外周血升高(P<0.01).DC1数量和DC1/DC2比值与Th1含量有正相关关系(P<0.01~0.05).结论 RA患者的病程中存在DC亚群的异常,这种异常改变可能导致Th亚群比例的失衡及疾病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疟疾患者发作期和治疗期间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分析恶性疟患者与间日疟患者疟疾发作初期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巩固治疗中其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恶性疟组和间日疟组血常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恶性疟、间日疟患者在发作期治疗前外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LYMPH)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降低(P0.05);恶性疟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日疟组Hb、MCV、PLT、MPV及血小板压积(PC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疟与间日疟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期间外周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O)、嗜碱性粒细胞(BASO)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WBC总数、LYMPH、EO和PLT计数均有升高趋势,而RBC、Hb计数有下降趋势,观察到血常规散点图也有相应的改变。结论疟疾发作初期观察血常规指标和散点图的变化可辅助诊断疟疾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RBC、Hb计数降低程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