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原(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图改变,进一步阐明二者联合检查对AOPP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效能。方法 回顾分析72例AOPP患者(轻度36例、中度20例、重度1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心功能不全25例、心功能正常47例。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将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法)结果与LVEF、BN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分析超声心动图、血浆BNP检测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诊断AOPP并发心功能不全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差异。结果 心功能不全组患者LVIDd值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t=11.375,P=0.030;t=9.015,P=0.037),LVEF值明显低于心功能正常组(t=9.793,P=0.028)。心功能分级与BN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91,P<0.05),与LVEF值呈负相关关系(r=-0.792,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BNP检测及超声心动图联合BNP检测对于诊断AOPP并发心功能不全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联合血浆BNP水平检测可明显提高AOPP患者并发心功能不全的诊断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检测入院后1~3 d及2周后的血浆BNP水平,并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出现而分成不良心血管事件组(24例)和无不良心血管事件组(38例),比较2组入院1~3 d BNP(BNP1)、2周后BNP(BNP2)、2周BNP变化值(ΔBNP=BNP1-BNP2)、2周BNP变化幅度ΔBNP%=[(BNP1-BNP2)/BNP1]×100%。结果2组间BNP1、BNP2、Δ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BNP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95%的可信区间0.988~1.531,P<0.05)。结论血浆BNP可作为评估AMI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成功溶栓患者中是否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比较其血浆N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差异,并研究其与血清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测定血浆NT-pro BNP水平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测定NT-pro BNP。随访30 d,观察30 d内是否发生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部位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 NT-pro BNP水平与c Tn T、CK、CK-MB、LVEDV存在正相关(P〈0.05),与LVEF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测定入院时血浆NT-pro BNP水平对评估AMI经过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30 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关系,分析NT-proBNP对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10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CCU病房治疗的经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2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50例。入院后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肌钙蛋白。在院期间内科系统治疗,所有患者随访期限均为30 d,观察早期心血管事件是否发生。结果 30 d后随访,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梗死后心绞痛7例、再发心肌梗死3例,心力衰竭10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猝死1例。NT-proBNP与cTn(Ir=0.444 2,P<0.05)、LVEDD(r=0.800 9,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835 9,P<0.01)呈负相关。有心血管事件组NT-proNP、cTnI、LVEDD均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LVEF均低于无心血管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T-proBNP可以预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设置心肌梗死后处理方式,将10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缺血后处理组(46例)和常规PCI组(55例),比较2组术后2 h、6 h、12 h、24 h、2 d、4 d及7 d血浆BNP值及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比较2组术后30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浆BNP水平在术后2 d[(270.3±82.4)ng/L vs(315.4±90.6)ng/L,P0.05]、4 d[(370.7±89.5)ng/L vs(419.5±94.1)ng/L,P0.01]及7 d[(120.2±43.5)ng/L vs(178.6±54.8)ng/L,P0.01]低,术后2周LVEF高[(50.6±4.2)%vs(47.5±5.3)%,P0.01],LVESVI[(31.3±5.1)ml/m2 vs(35.7±7.2)ml/m2,P0.01]、LVEDVI[(57.5±5.3)ml/m2vs(61.8±5.9)ml/m2,P0.01]及RWMI[(1.51±0.46)vs(1.73±0.52),P0.05]低。术后30 d内缺血后处理组心脏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2 d、4 d、7 d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动态变化及其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4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血浆BN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1例于症状发作后2、4、6、24 h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UA组及AMI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P〈0.01);且随着症状发作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P〈0.01)。AMI患者症状发作4、6 h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和0.898。结论:AMI患者发病2 h血浆BNP就开始增高,且增高的水平与发病时间长短明显相关;血浆BNP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非常好的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T)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一种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它可以突然发生,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病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如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且对早期心电图能够做出正确的预后判断,及时对症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 早期QRS波形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始QRS波终末变形者,在住院期间死亡率是QRS波终末不变形者的6倍,发生心脏性休克的几率为其4倍。从冠脉造影来看,QRS终末变形组病变支数多,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血尿酸值与预后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莘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5):231-231
流行病学随访资料提示血浆尿酸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病死亡危险性相关。对 4年来我院住院 5 0 1例急性心肌梗死中检测血尿酸的 418例 ,其中死亡 44例 ,与存活的 374例中配对 44例建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高尿酸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院心内科 1996年 1月~2 0 0 0年 1月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 0 1例 ,其中 418例检测血尿酸 ,男 2 6 0例 ,女 15 8例 ,年龄范围男 35~ 84岁 ,女 5 6~ 88岁 ,平均年龄男 6 3岁 ,女 70岁。均符合 WHO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住院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介入手术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钛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依照患者是否接受介入手术(PCI)治疗分为PCI组和非PCI组,依照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NT-pro BNP变化以及心功能指标变化将PCI组患者分为三组,比较预后。结果治疗前,患者NT-pro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PCI组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非PCI组(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DD、LVEF指标差异不明显(P0. 05)。经过治疗,PCI组LVDD指标显著下降,同时低于非PCI组,PCI组LVEF指标得到提高,治疗后3个月PCI组患者LVEF指标显著高于非PCI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治疗刚结束NT-proBNP水平有关,3支病变患者NT-proBNP≥450 pg/ml比例(53.6%)显著高于1支病变患者(41.0%)(P0.05)。治疗后即刻NT-proBNP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NT-proBNP水平≥450 pg/ml患者死亡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下降,NT-proBNP能够反映心脏功能,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患有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的BNP水平与其心脏功能的相关性进行讨论分析。方法抽取55例在某院就诊的患有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病例(定义为A组),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检查的健康老年人病例55例(定义为B组),对两组的BNP、LVEDD、LVEF水平与其心脏功能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NP、LVEDD、LVEF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前的BNP、LVEDD、LVEF水平与B组患者比较相差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BNP水平可以对患者是否患有心脏疾病进行筛查,可以对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客观的反应,与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对心理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和诊断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尿钠肽(BNP)及血糖异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患者入院后首次血糖检测结果,随机将1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7.80mmol/L)及非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7.80mmol/L)。比较两组入院后血清hs-CRP、BNP、白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I(TNI)、心功能及发病1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血清hs-CRP、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但两组白蛋白、CK-MB、TNI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测值显著升高,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同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结论血糖、血清hs-CRP及BNP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B型尿钠肽(BNP)水平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BNP的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年于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PCI治疗患者100例,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A组)55例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B组)45例。记录每位患者入院时及PCI术后48 hBNP水平,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类型与BNP的关系、BN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以及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A组BNP水平高于B组(108.8±44.3 vs 83.1±28.9 pg/ml,P<0.01)。A、B 2组术后BN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8±44.3 vs 78.7±27.7,P=0.000;83.1±28.9 vs 65.1±20.9,P<0.01)。Gensini积分与术前BNP水平正相关(r=0.484,P<0.05)。术后随着BNP水平增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BNP>85.1 pg/m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并与BNP≤55.0 pg/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0.05)。结论在排除心衰因素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BNP水平呈正相关,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改善后BNP水平明显降低。术后BNP水平越高,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测定外周血BNP水平对评价冠状脉动脉病变程度及判断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系列测定与短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关系.方法 11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测定入院时、24h、7d的血浆NT-proBNP浓度及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患者自入院起随访30 d.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24 h、7d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心力衰竭组血浆24 h、7d 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24 h、7d NT-ProBNP水平持续增高,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NT-ProBNP水平与超声心动检查中的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2,P〈0.01).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是心肌梗死后发生早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并且NT-ProBNP水平的系列测定与单一基线水平测定相比,其预后判断价值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PCI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经PCI治疗的AMI患者35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 h检测血清cTnI、BNP、IMA浓度,进行比较、评价。结果:(1)病例组血清cTnI[(50.53±29.95)ng/ml]、BNP[(5.01±1.23)mg/ml]、IMA[(1449.47±213.49)nmol/L]浓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t=10.94,P<0.001;t=28.46,P<0.001;t=42.33,P<0.001)。(2)AMI患者经PCI治疗后6 h血清cTnI浓度[(47.02±28.11)ng/ml]与治疗前[(49.59±33.17)ng/m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05),但BNP浓度[(6.64±4.37)mg/ml]、IMA浓度[(1908.85±780.30)nmol/L]较治疗前[(5.06±1.16)mg/ml]、IMA[(1463.32±239.13)nmol/L]明显升高(t=-2.387,P<0.05;t=-3.311,P<0.01)。结论:PCI治疗前后血清cTnI浓度无明显变化,而BNP、IMA浓度较治疗前升高,提示PCI对AMI患者造成一过性心肌损伤,这些指标对AMI患者PCI治疗后心肌损伤监测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该院妇产科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且在该院有完整产前定期体检记录的62例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在该院建档生产的正常妊娠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心功能正常的A组(22例)、Ⅱ级的患者为B组(20例)、Ⅲ级的患者为C组(11例)、Ⅳ级的患者为D组(9例)。分别在妊娠早、晚期与产后6周对研究对象的血浆BNP水平以及心功能进行测定比较,对不同NYHA分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BNP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不同NYHA分级孕妇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NYHA分级的A、B、C、D组间血浆BNP水平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分级等级越高,孕妇的血浆BNP水平越高。观察组孕妇妊娠早期、妊娠晚期以及产后6周的血浆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充盈峰(E)、E峰速度时间积分(EVTI)以及E/A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舒张晚期充盈峰(A)、A峰速度时间积分(AVT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不仅与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还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NYHA分级等级越高,孕妇的血浆BNP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NP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2011年7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6例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36例单纯肺炎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血清心肌酶谱及BNP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57.84±6.34)U/L、乳酸脱氢酶(LDH)为(42615±32.60)U/L、肌酸激酶(CK)为(284.52±25.46)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38.45±5.12)U/L及B型尿钠肽(BNP)为(25.51±2.30)pg/ml,均高于对照组,且NYHA分级Ⅳ级患者高于Ⅱ级及Ⅲ级患者,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NP水平的变化规律明显,与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脑利钠肽(BNP)测定对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运用价值,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将收治的100例年龄61~89岁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重症监护病房24 h内BNP含量分为A组(<200 pg/ml)、B组(200~400 pg/ml)、C组(>400 pg/ml),对3组患者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a)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APACHEⅡ评分、升压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在入重症监护病房24 h及治疗后7d其TNF-a及IL-8水平分别为(13.4±5.4)、(8.4±2.4)ng/L及(132.8±54.3)、(76.2±23.1)ng/L,B组分别为(21.8±9.8)、(16.3±3.8)ng/L及(211.3±43.2)、(132.4±34.5)ng/L,C组分别为(26.8±8.7)、(19.5±4.2)ng/L及(257.7±65.3)、(183.6±31.9)n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升压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 d的病死率A组及B组患者分别为10.00%及1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内生存率A、B、C组分别为90.00%、84.37%、44.74%,A、B组与C组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脑利钠肽测定可对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当其>400 pg/ml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时间对治疗方法与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顺序将60名左室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n=30),对治疗组患者在急性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症状出现12h内实施介入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在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出现12h后实施介入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的EDV、ESV、LVEF都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观察与3个月随访,治疗组胸痛与再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另外,治疗组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有3例死亡,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急诊介入治疗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能有效改善超声心动图指标,同时对预后结果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WBC)计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与未溶栓治疗中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229例AMI患者按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31例)及未溶栓组(9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后6h、入院后24h抽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于入院次日晨抽血测定CRP、IL-6、TNF-α、WBC计数.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溶栓组失访27例.溶栓组6个月内死亡1例,病死率为1.0%(1/104),未溶栓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6.1%(6/98),两组6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CK、CK-MB峰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TNF-α、IL-6水平较未溶栓组升高,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WBC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组中再通104例,再通率为79.4%( 104/131),再通患者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未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患者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再灌注损伤相关,亦提示为心肌坏死本身的炎性反应,检测CRP、IL-6、TNF-α、WBC计数对AMI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临床意义,抗炎、抗氧化治疗对改善AMI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