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著名针灸专家陈太羲教授于1996年10月在郑州考察时无疾而终。陈教授身中医临床、科研、教育工作达55年之久,生前曾历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针灸研究中心主任、附设医院中医副院长等要职,他的去世,实为台湾中医界的损失。不久前,笔者收到陈教授的门生庄宏达先生寄赠陈太羲编著的《集合观解剖图稿》(以下简称《图稿》,和《陈太羲教授中医药论文集》(以下简称《论文集》)两部论著。《图稿》共有156幅图,以彩绘揭橥(即主张)两千两百年前中国整体整合人形解剖的伟绩;《论文集》收藏了陈氏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和学术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2.
台湾针灸博士林昭庚先生对针灸的研究350003福建中医学院叶海涛台湾第一位针灸学博士林昭庚先生,自从1973年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系毕业后,从事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多年,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于1989年受聘为福建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宝岛台湾,自古以来传承中国文化,对中医中药和针灸等法的应用同样如此。早期台湾原居民生活医疗条件差,明清时期始大力开发台湾,1895年被日本占据,直至1945年光复,各时期对中医针灸的发展都有不同影响。现分段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4.
《针灸学新论》(下称《新论》)出版于1992年1月,由陈立夫先生题签,黄维三先生题字,林洋港、陈梅生、林国祯等先生作序。本书作者林昭庚教授,1947年生,台湾省彰化县人,1973年毕业于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学系,并修中西医结合学系,是台湾第一届2位中医博士之一,现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针灸研究中心主任、中医研究所所长等职,先后有《中西针灸科学》、《针灸研究论文专辑》、《针灸医学文摘》以及《新针灸大成》问世,为弘扬针灸医学孜孜不倦,成绩斐然。本文试就《新论》评述如下。体裁新型,别树一帜《新论》共分8篇,一是从英文Acupunc-ture之误浅…  相似文献   

5.
9月13日—15日,在承淡安先生的故乡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了“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90周年暨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香港中医协会会长谢永光先生,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陈太羲先生、美国针灸医学会会长洪伯  相似文献   

6.
程莘农     
1921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市,1930年随父攻读中医,1936年拜陆暮韩为师,1939年开业行医,1950年在江苏省清江市中医进修班及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调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工作。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医学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他主张针灸要源流并重,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未病先防。不仅治疗已病的脏腑,同  相似文献   

7.
杨长森教授诊治面瘫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长森,1928年生。杨长森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研究工作50年。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教授、针灸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主编《针灸学讲义》、《针灸治疗学》等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和...  相似文献   

8.
王雪苔     
1925年12月生于辽宁省义县。1944年至1948年在锦州医学院与沈阳医学院学习。1948年到华北卫生学校任教开始研究针灸,历任针灸科负责人、中医杂志负责人、中医文献研究室与医史研究室总负责人、针灸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与学位授予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他擅长于针灸理论、文献、医学史研究,主持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编纂工作。主持编写了《汉语主题词表》、著有《针灸学手册》、《中国针灸荟萃》、《针灸  相似文献   

9.
我于2003年毕业于洛杉矶克利夫兰市脊椎治疗大学,同时还毕业于洛杉矶大学的一个中医学校南Baylo大学。2004年我考取了按脊师执照。毕业之后,我感觉到我需要学习更多的中医技能,因此我两次来到台湾学习中草药和针灸。我第二次在台湾学习期间,我的老师推荐我到中国中医研究院来学习,这是中国最好的针灸学校。  相似文献   

10.
叶家书教授,虚龄84岁(1923年生)。194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1956年调至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任教。于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传统中医学和针灸。他的发明成果中医耳压疗法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与新针疗法一样风靡全国,甚至推向国外。他发明的“耳压疗法”及研究成果“计算机中医针灸智能诊治系统”,1986年至2005年,获市科技进步奖、“中国当代杰出人才”金奖、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批特殊贡献金色勋章等多种奖项。他先后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教育委员会等单位聘为特邀研究员、医学专家成员、杂志社特邀评论员、高级研究员、特聘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