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书中升降散一方,通治瘟疫、温病,以及多种内伤杂病.凡外感温热之邪或内伤肝郁化火或脾胃升降失调、中焦郁热等证,放胆用之,多能中病.  相似文献   

2.
传承李士懋教授经验:应用升降散治疗循环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宇澜  王强 《环球中医药》2012,5(5):373-375
升降散为清代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中命名,为治温十五方之总方.李士懋教授擅用升降散治疗"火郁证"."火郁证"的临床 表现复杂,涉及各科疾病,然其脉象为典型的沉而躁数之"火郁脉",只要遵从中医的思路和方法,把握病因病机,从凭脉辨证入手,巧妙应 用升降散,可以治疗很多疑难疾病.本文通过应用升降散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验案,阐述了临床辨证论治"火郁证"的要点以及应用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3.
白峻峰 《山西中医》1989,5(5):12-13
傅氏治肝一法,用于二十余种病症;治肝之方,可分舒清平补四法。妇女情志易激,出现肝郁气滞,化火上逆,治宜用舒、清、平之法,使气机畅达,升降出入运行不悖。若肝之阴血不足,治宜用补,使肝体得养而肝用复常。  相似文献   

4.
医话2则     
乐永清 《光明中医》2004,19(2):38-38
1 独取阳明治阳痿阳痿一症 ,时医多从温补命门之火论治 ,治之罔效 ,则束手无策矣。不知先天之火不足 ,短期岂能遽补哉。余谓先天之火不足 ,有赖后天水谷精微化生中气以温养之 ,补充之 ,始得渐渐兴旺。所谓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也。故治阳痿不可只知补肾温阳一法 ,更当以培补中焦之气为主。余每用六神散 (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甘草 )合二仙汤 (淫羊藿、仙茅 )益气助阳 ;辅以菟丝子 ,枸杞子以补肾填精 ;更以少许荜拨、公丁香以畅脾 ,醒脾 ,引经以为佐使。用之每获良效。又有散剂 1方 ,妙不可言 ,其方为 :公丁香 10g ,山奈 10g ,荜拨 …  相似文献   

5.
火分内外,有生理、病理之区别。妇女的许多生理功能与之密切相关,而许多妇科疾患也由之产生。所以傅青主在其《女科》中重视火的辨证治疗。一、清火。火为热之甚,火之产生有虚实之分,火之为病有脏腑之殊。火邪可用清法,阴虚者可滋阴清之(下文详述),有余而非炽焰者可分脏清之。 (一)清利肾火。妇人肾中有火,津液不化,湿热袭居任脉,带下色黄腥秽,治用易黄汤。方中黄柏专为清肾火设,车前子清肾热,利小溲,佐之邪有出路,火更易平。于调经,青主认为,月经先  相似文献   

6.
清代尤怡,字在泾,撰写了一本《医学读书记》,其在《续记》中记述“仓公治病,恒用火齐汤,而其方不传,刘宗厚云即黄连解毒汤是”.尤怡称其“未知何据”?而尤怡自己则说:“仓公用治齐郎中令之涌疝中热,不得前溲(《史记》“溲”前有一“后”字),齐王太后之风瘅热(《史记》无“热”字)客脬,难以大小溲,溺赤”,而主张治以“清寒彻热”之剂.这仅仅将一个“处方”换成一个“治则”,同样未足以据.因为除齐郎中令、齐王太后二病外,还有一例用火齐汤治愈者.  相似文献   

7.
叶树星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29-129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之方有20方,在〈金匮要略〉用附子之方有23方.纵观仲景用附子之经方其配伍药物如病者邪已去,元气亦虚,则须与干姜人参等温补剂配伍;如病邪未去,正气已衰,则当审其去病之道应用何法,或与汗剂相伍,或与下剂相伍,或与利水剂相伍.可以看出仲景用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主治亡阳(回阳生用,与干姜为伍),用附子峻补元阳之功以治阳虚,用附子益火消阴之效主治水气内停及寒湿痹痛.  相似文献   

8.
小建中湯证治推论此方重用芍药名建中者,中气生于相火、相火降于甲木故也。相火降則中气运,中气运則相火降,交相为用,其机至速。芍药专降甲木而斂相火。性寒味苦,如不与飴糖姜枣桂枝甘溫之味同用,将苦寒之性化合,必伤土气而敗相火。降甲木以斂相火,为治虛劳之大法,为建中气之关鍵。虛劳用芍药,一要用辛溫之药和其苦味,二要有干燥煩热之証。否則减輕用。三要右手关上,胜过它脉。关上乃脾胃脉。冬至后夏至前,不善用之,最敗火土。中伏后最易见功。  相似文献   

9.
消瘰丸出于清代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具养阴清热,化痰消肿,软坚散结之效,为治痰火结聚之瘰疬痰核奇效方。笔者用治外科之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均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新安医家王勋 ,字于圣 ,系清代新安古歙杏村人。他精于医理 ,擅于临证 ,尤对春温、瘟疫、疟疾、痢疾四大疫候之证的遣方用药 ,内容丰富 ,颇具独到经验。其治头面部热毒善用白僵蚕 ,在其《慈航集三元普济方》所论瘟疫诸证中 ,运用白僵蚕之方剂竟有1 0余首之多。本文就其运用白僵蚕治头面部热毒的经验作一简析 ,以期探讨新安医学之奥旨。1 治大头瘟症方王氏认为大头瘟症主要病机为内积热毒 ,外受风寒客邪 ,寒逼火伏 ,甚则寒郁化火 ,火无出路 ,导致上行头面 ,临床以腮颊肿胀、恶寒发热、大便干结、胸闷不适为其特点 ,又名大头天行。论其治则主…  相似文献   

11.
宣郁通经汤出自《傅青主女科·调经》[1],由白芍、当归、丹皮各五钱、山栀子三钱、白芥子二钱及柴胡、香附、川郁金、黄芩、生甘草各一钱组成.傅氏用此方治疗肝火内郁所致的"经水未来腹先疼痛".该方配伍巧妙,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皮、栀子、黄芩清泄肝火,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理气,白芥子化痰通络利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融清肝火、解肝郁于一方,正如傅氏指出[1]:"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指出肝郁为本,肝火为标,故此乃标本同治;且方中当归、白芍、丹皮养血行血,与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并用,气血同调,用治肝火内郁所致痛经自然恰当.依据"异病同治"之理,肝郁化火诸症均可运用该方加减论治.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胃痛、头痛及不寐等内科诸症,疗效较佳,今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上古本有温病 ,伊尹“三黄汤”(大黄、黄连、黄芩 )就是治温之方 ,太仓公直呼为“火齐汤”(齐 ,通剂 ,火门方的意思 )。太仓公用火齐汤 (据近人考证 ,实属三黄泻心汤 )的治案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颇详 ,西汉名医淳于意也用此方治愈了“涌疝”(令人不得前后溲 )之病。可是 ,自《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之后 ,温热病遂变成广义伤寒的一种。就是别有师承的《难经·五十八难》也将温病归并伤寒之内。自此说一行 ,张仲景“撰用《素问》《八十一难》”自然以《伤寒杂病论》名其书 ,《太阳篇》所述的“温病”与…  相似文献   

13.
刘完素与朱丹溪火热证治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慧娟  申莉鑫 《河南中医》2008,28(11):23-24
刘氏所言之火热主要为外感六淫所致,即"六气化火","阳气怫郁";而朱氏所言之火主要为内伤火热,即火起于旺,"气有余便是火","诸火自由内作".从治疗上看,刘氏着重于祛邪,并宣、清、通同用,结合养阴疗法,四法之中又强调宣散怫热郁结而热自降,故用"辛甘热药微加佐之";朱氏则强调"阴虚火旺难治",对于邪火亢盛而阴精不足者,用补阴而火自降的治法,同时惯用降火之剂,尤善用知母、黄柏,以治火不离保护阴精为宗旨,大力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朱氏的火热证治是对刘氏火热证治的发挥,补充了刘氏在内伤火热证治认识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四川绵竹人,《景岳全书》是其代表之作.其在宋"和局剂方"多用温燥之品,金元时期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下派"多用苦寒、朱丹溪"阳常有余,阴不足论"之后,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擅用温补、养阴,喜用熟地,而有"张熟地"之称.其明阴阳之理,知阴阳权衡之妙,通阴阳转化之精义,在"治未病"方面实谓大家.现对《景岳全书》中"治未病"思想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介绍张佩江教授从相火论治不寐的临床经验。张佩江教授认为,相火妄动而失其位则成贼火,邪 火上扰心神,即成不寐之患。临床常见分型有相火妄动、相火郁遏、君相火旺、相火虚衰等,宜辨证施治。相 火妄动者,宜引火归元,常以引火汤、封髓丹、补中益气汤加减施治;相火郁遏者,治当滋肾水、泻相火、升 肝气,使心火下交于肾,可选二仙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施治;君相火旺者,治当清心火、敛相火、滋肾阴,方 选当归六黄汤加减施治,若火热日久炼液成痰,可选黄连温胆汤加减用之;相火虚衰者,治当温肾助阳、养心 安神,可选金匮肾气丸加减施治。  相似文献   

16.
《素问》缪刺论中有:“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灵枢》邪客:半夏汤“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此两段文字中  相似文献   

17.
潘华信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2):521-522
唐宋前治中风 ,主用大、小、西州续命诸汤 ,延绵七八百年 ,为治风准绳。然至金元戛然而止 ,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各持一说 ,视心火、气虚、痰热等为中风症结 ,后世翕然相从 ,遂论治改观 ,以为中风乃心火、痰热、肝风之证 ,断无辛燥益火之理 ,迄亦七八百年 ,医者辄以羚羊、黄芩、钩藤、竹沥辈为治风常规 ,与古方冰炭迥别 ,遂视续命诸汤为砒鸩 ,习俗相沿 ,无人或稍疑焉。而诸文献则续命汤犹虚设 ,令后学持疑 ,不知古方之义及其所由来也。窃以为中风为内伤杂病第一证 ,续命汤历来为方书治风第一方。第一证 ,昧真理 ;第一方 ,废其用 ,宁有其理…  相似文献   

18.
清气化痰丸为治疗痰热之要方.该方即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壳、杏仁、胆星而成.现介绍治验二则.例1:痰厥患者,男,48岁,工人.形体肥胖,咳嗽气促,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P92次/分,BP120/70mmHg,两肺布满干鸣音.患者性情急躁,嗜好烟酒,证属痰浊壅肺,气郁化火,痰火互结,痹阻清窍.治宜清热化痰,舒郁开窍.方拟清气化痰丸治之.  相似文献   

19.
桂,亦不如东垣麻黄参芍汤为稳也。要知此二方治伏邪咳喘之实证,咳不兼喘,已属不必,况若劳咳、虚咳、秋燥咳、痰火咳,及病后之咳,岂可以概而治之哉。书云:百部可治三十年老嗽。余以为用麻黄太猛者,不妨以百部代之。温病用下法有外感伏邪之分验舌验唇之别外感首先犯...  相似文献   

20.
傅妤  廖华君  朱章志  王应旻  陈浪 《新中医》2022,54(2):195-198
从《医理真传》中风火相煽的角度辨治消渴病,重点在于厥阴肝木.木郁生风,胆火反逆,风助火势,扰乱下焦相火及中土运化,终成上热下寒、虚实错杂之病机,治疗上采用厥阴主方乌梅丸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