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测量角膜散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以下简称角膜检查镜)预测角膜表面的散光度和轴的方向的符合程度。方法用显微定量检查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68例(101眼)受检者做角膜散光检查(共检查3次,取平均值),检查后再做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的角膜散光检查。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角膜检查镜与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测量值的符合程度。结果角膜检查镜、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度数的值分别为(2.62±20)D、(2.66±1.26)D、(2.66±26)D:轴位的值分别为92.29°+10.90°、92.81°±11.15°、93.33°±10.94°。角膜检查镜检查的角膜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测量值与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预测角膜散光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准确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的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在测量正常人眼角膜散光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两名独立的观测者对44名正常人进行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的散光测量.并将结果与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进行比较。同时评估角膜镜测量的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结果 角膜镜1环的测量结果与角膜曲率计(t=-0.673.P=0.503)和角膜地形图(t=1.098,P=0.276)有很好的一致性。而2、3环的测量值与曲率计测量值比较有较显著的差异.角膜镜测量的组间变异(COR=0.4270)显示角膜镜在正常人眼散光测量中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结论 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是一种简便、实用、具有较好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散光测量仪器.  相似文献   

3.
背景 角膜屈光参数的准确测量对于眼表疾病的诊治、屈光手术的设计、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计算等至关重要,Ophtha TOP是一种用于临床的新型角膜人工晶状体测量仪,但验证其测量角膜屈光参数稳定性及准确性的研究尚少见. 目的 评估Ophtha TOP测量正常人群角膜屈光参数的稳定性,并评价白内障术前患者用Ophtha TOP测量的角膜屈光参数与Pentacam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方法 采用诊断试验可靠性评价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选取健康志愿者30人60眼行Ophtha TOP检查,评价Ophtha TOP测量角膜屈光参数的稳定性;另选取拟行白内障手术的白内障患者30例30眼进行OphthaTOP检查,以评估Ophtha TOP测量角膜屈光参数与Pentacam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记录角膜曲率最平坦曲率径线(Kf)、最陡峭曲率径线(Ks)、平均角膜曲率(Km),并记录轴位J0和J45的散光度.正常眼使用OphthaTOP连续测量5次以上,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变异系数(CoYs)和重复度(2.77Sw)评价Ophtha TOP测量上述参数的稳定性;白内障患者用Ophtha TOP和Pentacam连续测量2次以上,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法评估Ophtha TOP测量的角膜屈光参数和散光参数与Pentacam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Ophtha TOP测量的正常眼Kf、Ks、Km、J0和J45的ICC均≥0.90,重复度2.77Sw均≤0.36,Kf、Ks、Km的CoVs均≤0.30.Ophtha TOP与Pentacam测量的白内障眼的角膜屈光参数Kf、Ks和Km的平均差值分别为(0.18±0.28)、(0.24±0.29)和(0.21±0.26)D,Ophtha TOP测量值均略高于Pentacam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4.50、4.49,均P=0.00);而2种测量仪器测量的散光参数J0、J45的平均差值分别为(0.07±0.21)D和(-0.02±0.1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显示,2种测定方法测量的Kf、Ks和Km的95%一致性区间(LoA)分别为-0.37 ~0.73、-0.33~0.81和-0.30 ~0.72 D,J0和J45的95%LoA分别为-0.34~0.48和-0.37~0.33D. 结论 Ophtha TOP对正常人眼角膜屈光参数测量结果的稳定性较好.在白内障术前患者中,Ophtha TOP测量的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结果与Pentacam测量值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影响角膜塑形镜偏中心定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配戴角膜塑形镜近视患者76例142眼;戴镜前患者年龄为8~16岁,等效球镜度为-0.25~-6.00 D。142眼患者中Ⅰ级偏位者(中心定位)51眼、Ⅱ级偏位者48眼、Ⅲ级偏位者30眼、Ⅳ级偏位者13眼。不同偏位分级组间的差异性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年龄分组、不同等效球镜度数分组、不同角膜散光度分组中角膜塑形镜偏位情况分布的差异性。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等效球镜度、角膜散光度、角膜离散系数、角膜曲率、年龄和偏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患者年龄为(10.78±2.12)岁,等效球镜度为(-3.78±1.45)D,角膜曲率为(43.39±1.21)D,角膜离散系数为0.51±0.13。单因素方差分析示,不同偏位分级组间戴镜前等效球镜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98,P<0.001)。相关分析显示,戴镜前等效球镜度和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呈负相关(r=-0.311,P<0.001),其余因素,如角膜散光度、角膜离散系数、角膜曲率、年龄和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 戴镜前等效球镜可能是影响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出现偏中心定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光学区偏中心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6.5~17.0岁近视患者110例(213眼)。按戴镜前年龄分为3组:A组,6.5~10.0岁组;B组,11.0~13.0岁组;C组,14.0~17.0岁组。按戴镜前近视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3.00~-6.00 D)。按戴镜前散光度分为3组:<0.50 D散光组,0.50~1.00 D散光组,≥1.00 D散光组。按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不同偏心量分为:轻度偏中心组(<0.5 mm),中度偏中心组(0.5~1.0 mm),重度偏中心组(>1.0 mm)。检测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形态,记录光学区的偏中心分布。分析偏中心与患者戴镜前年龄、近视球镜度、散光度及角膜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平均偏心量为(0.53±0.33)mm,偏心方向主要集中于颞下方。配戴角膜接触镜3个月后偏心量<0.5 mm者111眼(52.1%),0.5~1.0 mm者81眼(38.0%),>1.0 mm者21眼(9.9%)。不同年龄组光学区偏心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近视度(t=1.76,P<0.05)和散光度(F=9.254,P<0.05)越大,偏心量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前原始角膜曲率分析显示角膜鼻侧较颞侧偏平,重度偏心者鼻颞侧各位置角膜曲率均较轻中度偏心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偏心量与角膜参数(角膜平坦曲率、角膜陡峭曲率、角膜对称指数、角膜非对称指数)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戴镜前球镜度和散光度呈正相关(r=0.354、0.127,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过程中可发生光学区偏中心,偏中心的发生与戴镜前屈光状态及角膜生理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高度近视眼眼前节形态的结构特点,探讨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的眼前节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23例(46眼),年龄(24.1±12.4)岁(范围8~49岁),屈光参差(8.73±4.73)D(范围1.62~16.75 D),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高度近视眼(屈光不正度数高于-6.00 D)为高度近视组,对侧眼(屈光不正度数在-5.75 D之内)为对照组.用A型生物超声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Pentacam眼前节三维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中央区角膜最大与最小子午线角膜曲率的平均值)或曲率半径、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形态(30°范围的平均Q值)、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配对t检验用于双眼间的参数比较,直线相关用于两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跟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AL/CR值)分别为(1.43±1.26)D、(27.45±1.63)mm及3.60±0.22;对照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AL/CR值分别为(0.93±0.92)D、(24.19±1.41)mm及3.16±0.1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5;t=8.606,P〈0.01;t=8.167,P〈0.01).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系数Q值,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分别为(44.1±1.8)D、(-6.3±0.3)D,(1.4±1.0)D、(0.3±0.2)D,-0.35±0.13、-0.16±0.18,(3.12±0.30)mm,(38.7±4.2)°及(178±37)mm^3;而对照组的上述参数分别为(44.1±1.8)D、(-6.4±0.3)D,(1.3±0.8)D、(0.4±0.2)D,-0.33±0.10、-0.20±0.19,(3.08±0.32)mm,(38.8±5.8)°及(175±40)mm^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均显示了高度线性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组r=0.662,P〈0.01;对照组r=0.618,P〈0.01).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角膜顶点曲率半径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组r=0.287,P〉0.05;对照组r=0.261.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眼前节形态无明显差异,而眼轴长度存在明显差异,高度近视眼眼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分析显微角膜检查镜在手术显微镜下定量测量角膜散光的敏感性.方法序贯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患者及部分志愿者共49人92眼,进行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的检查,按不同散光量(diopter,D)进行分组:A组:0~,B组:1~,C组:2~,D组:3~,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散光轴向及散光量的定量分析.结果 (1)散光轴向:A组散光轴向的检出率稍低(为80%),B、C、D 3组均能全部捡出(为100%),且与角膜地形图(rs=0.464)、角膜曲率计(rs=0.613)的结果相关性良好.(2)散光量:角膜检查镜与角膜地形图(r=0.965)、角膜曲率计(r=0.951)相关性良好;角膜检查镜与角膜曲率计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9,P=0.075),不同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78,P=0.568);与角膜地形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513,P=0.000),不同分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4.531,P=0.005);进一步分组两两比较后发现,D组与其他3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18),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在不同散光量分组的屈光不正人群中,无论是散光轴向还是散光量的检测均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在散光儿童中通过角膜散光预测总合眼散光的可靠性,证实角膜曲率计行儿童子午线弱视初步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抽取1005名(1910只眼)4~8岁的病理性散光儿童,比较用角膜曲率计测定的角膜散光与用阿托品眼膏行睫状肌麻痹后静态检影测定的总合眼散光之间的差异.结果 (1)角膜散光绝对值与总合眼散光的绝对值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0.771 (P<0.001).(2)按角膜散光度的高低分为5组(组间散光值跨度为1D),组1(散光值为0~0.99D)的角膜散光度均值较总合眼散光度均值低0.27D(P<0.05),组5(散光值≥4D)的角膜散光度均值较总合眼散光度均值高0.43D(P<0.05),其它各组的角膜散光度均值与总合眼散光度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角膜曲率计测量的角膜散光度可以预测总合眼散光程度,角膜曲率计用于大面积筛查初步了解儿童的散光状态并对儿童子午线弱视进行初步筛查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及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矫治疑似圆锥角膜引起的近视及散光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疑似圆锥角膜患者38例(55眼),年龄19~44岁,男7例,女31例.近视度-3.25~-7.75 D,平均(-5.54±2.18)D;散光度0~3 D,平均(0.80±0.75)D;中央角膜厚度479~605μm,平均(541.8±30.0)μm.角膜地形图均提示1期圆锥角膜,近视及散光度、角膜地形图形态稳定至少2年.55眼均成功接受了LASEK(38眼)或Epi-LASIK(17眼).术后6个月及2年以上(2~5年)随访,检查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对手术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或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术后2年以上,48眼(87.3%)的裸眼视力≥1.0,有效指数为1.002;51眼(92.7%)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不变或提高,仅4眼(7.3%)下降1行,安全指数为1.053;等效球镜度为(-0.11±0.45)D,在±0.50 D范围内为49眼(89.1%),在±1.00 D范围内为53眼(96.4%);近视度和散光度分别为(-0.01±0.45)D和(0.25±0.33)D.术后2年以上的近视及散光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以上的角膜地形图圆锥角膜指数KI值为1.02±0.04,较术前(1.08±0.0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98,P<0.01).随访期间未见明显haze及圆锥角膜进展.结论 疑似圆锥角膜患者的年龄、近视屈光度、角膜厚度及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的稳定性是其能否接受LASEK或Epi-LASIK治疗的关键.LASEK和Epi-LASIK对于矫治屈光及角膜地形图形态稳定的疑似圆锥角膜的近视及散光,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更长期的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儿童散光检测的准确性和规律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进一步探讨儿童散光检测的准确性和规律性。方法对62例(108只眼)儿童散光进行检测,采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和角膜曲率计测量,分别得出眼散光(EAs)和角膜散光(KAs)的数据。结果表明二种散光的散光度和散光轴有很好的一致性;两散光的相关系数r=091;关系式为EAs=094KAs-022,与以往关系式非常一致。75%的散光度在300DC以内,75%的散光轴向在180°±5°范围内。结论圆柱镜检影法是确定眼散光轴向的可靠技术;角膜曲率测量对于检影验光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儿童散光的散光度和散光轴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最高屈光度的子午线做白内障超声乳化切口联合对侧弧形角膜切开术对矫正白内障患者原有散光的疗效。方法23例(28只眼)术前散光(-1.50~-4.15D)的白内障患者在角膜地形图指导下,在最高屈光度的子午线做白内障超声乳化切口联合对侧弧形角膜切开术,分析术后的裸眼视力和矫正原有散光的效果。结果角膜地形图显示该术式可使术前(-2.36±1.25)D的散光降为术后3个月(-0.58±0.71)D的散光。结论最高屈光度子午线做白内障超声乳化切口联合弧形角膜切开术对原存有-1.50~-4.15D的散光矫正疗效好,该术式是屈光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散光矫正较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角膜塑形术前后EyeSys角膜地形图系统与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与散光轴向的差异。方法对进行角膜塑形术治疗的321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d、术后1个月分别进行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计的检查,对两种方法所测得的水平子午线角膜屈光力(HK)、垂直子午线屈光力(VK)、角膜散光及轴向进行比较。结果角膜塑形术前、术后1d、术后1个月,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的HK值分别为(43.25±1.16)D、(42.88±1.18)D、(42.79±1.87)D,较角膜曲率计测量的HK值分别高0.20D、0.39D、0.40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的VK值分别为(44.39±1.33)D、(43.96±1.33)D、(43.02±1.64)D,较角膜曲率计测量的VK值高0.13D、0.32D、0.73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角膜地形图仪测得角膜散光值均较角膜曲率计小,术前、术后1d、术后1个月分别小0.06D、0.10D、0.40D。术后两种方法测量HK、VK、角膜散光及散光轴向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P<0.01),并且两种方法的轴向差异朝着逐渐变大的方向分布。但两种方法对顺规及非顺规散光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EyeSys角膜地形图系统可以更全面及准确地了解角膜塑形术过程中的角膜情况,故临床上应以角膜地形图的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角膜曲率计的结果仅可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背景角膜Q值是描述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态特性的重要参数,而角膜作为光学曲面,是由一系列通过光轴正切面的截痕集合而成。所以只有正切面对于曲面所截的截痕才能代表其真实的光学形态,也就是说用正切曲率半径推算的Q值能真正代表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目的运用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推算角膜前表面子午线截痕Q值,分析青年近视受试者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非球面特性。方法16~30岁的近视受试者90例90眼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均取右眼,受试者平均等效屈光度为(-5.45±2.75)D,按近视度数不同分为低度近视组30眼、中度近视组30眼、高度近视组30眼。采集并导出角膜前表面间隔0.1mm的360条半子午线正切曲率Ft值。将所需计算半子午线截痕上的所有Ft值代入正切曲率半径公式,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并通过计算机编程的模型处理系统计算得到各半子午线Q值,并进行区间整合,同时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检影验光、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角膜曲率计检查及眼底检查。结果所有受检眼角膜的半子午线确定系数(R^2)均〉0.5。90眼水平方向鼻侧区间和颞侧区间Q值均数分别为-0.32±0.11和-0.3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9,P〈0.05);角膜顶点曲率半径(r0)值均数分别为(7.78±0.27)mm、(7.72±0.2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6,P〉0.05);不同近视度组鼻侧、颞侧区间平均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侧:F=0.192,P=0.825;颞侧:F=0.912,P=0.406)。水平鼻侧和颞侧半子午线平均Q值分别为-0.33±0.14和-0.30±0.13,r0平均值分别为7.76±0.30和7.74±0.24,r0与水平鼻侧半子午线平均Q值呈弱正相关(r=0.320,P〈0.05),与水平颞侧半子午线平均Q值无明显相关(r=0.104,P〉0.05)。水平鼻侧半子午线与鼻侧区间及水平颞侧半子午线与颞侧区间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49、-0.373,P〉0.05)。结论用线性回归方法以角膜地形图正切曲率半径可以推算出角膜前表面非球面系数Q值和区间Q值整合的结果。本组近视受试者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形态趋向于长椭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持式自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度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天津索维SW-100型手持式自动角膜曲率计及日本TOPCON OM-4型手动角膜曲率计分别对门诊60例118眼进行角膜屈光度测量。结果2种角膜曲率计在平均角膜屈光度最大值K1、平均角膜屈光度最小值K2、平均角膜屈光度(K1+K2)/2及平均角膜散光度K1-K2上无显著差异,但散光轴向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手持式自动角膜曲率计在测量角膜屈光度上与传统手动角膜曲率计无显著差异,可广泛应用于角膜屈光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15.
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相泽  郑燕 《眼科》2011,20(5):322-325
目的 探讨青年近视眼患者角膜前后表面的非球面性(Q值)变化规律.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LASIK手术的青年近视散光患者423例(829眼).方法采用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对所有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检测,获得角膜Q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Q值、屈光度、角膜...  相似文献   

16.
VISX STAR S3准分子激光治疗散光的向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散光的向量分析法对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治疗中高度散光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接受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散光患者25例36眼,术前散光度2.0~4.25D,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前后主觉验光结果 ,运用Alpins散光向量分析法分析目标诱导散光向量(TIA)、手术诱导散光向量(SIA)、错位角(AE)、矫正指数、成功指数(IOS)、变平指数(FI)等向量参数改变。结果平均TIA为(2.68±0.73)D,平均SIA为(2.67±0.8)D;平均矫正指数为0.98±0.18,95%可信区间为(0.93~1.04),无显著性系统性欠矫或过矫;平均绝对AE为3.30°±3.8°;平均AE为-0.92°±4.98°,95%可信区间为(-2.55°~0.71°),无显著性系统性轴向错位;平均IOS为0.18±0.17,成功率(ROS)为0.80±0.17,平均FI为0.97±0.18。矫正指数与散光度及球镜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16,r=0.23,P〉0.05),成功指数与散光度及球镜度亦无显著相关性(P〉0.05),TIA与SIA呈正相关(r=0.80,P〈0.05)。结论 VISXSTARS3激光矫治中高度散光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均较高,向量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和易于理解的散光改变信息。  相似文献   

17.
角膜切口矫正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光学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下2.6 mm最大曲率子午线轴向透明角膜切口矫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0.50~1.50 D)的光学质量和效果.方法 试验组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2.6 mm最大曲率子午线轴向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5例(21眼),对照组为常规颞侧2.6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18例(21眼).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和5 mm瞳孔直径下手术诱导的角膜各高阶像差以及角膜点扩散函数.结果 随访3个月,试验组术眼裸眼视力≥0.8者15眼,对照组8眼(X2=4.709,P<0.05);试验组矫正视力≥1.0者17眼,对照组14眼(X2=1.109,P>0.05).试验组平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少(0.29±0.27)D,对照组较术前增加(0.03±0.53)D(t=0.018,P<0.05).手术诱导的角膜各高阶像差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0,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诱导的总高级散光像差分别为(-0.33±0.59)μm和(0.10±0.2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8,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角膜点扩散函数Strehl ratio值分别为0.023±0.043和0.008±0.012(z=-2.069,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2.6 mm最大曲率子午线轴向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角膜光学质量优于常规颞侧角膜切口,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理想术式(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54-356)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术前伴有较大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Acrysof SN60TT)后的屈光效果及囊袋内旋转稳定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13例(20只眼)角膜散光均大于1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9:4,平均年龄为(70.4±12.5)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20±0.16,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1.84±0.66)D;术前通过IOL Master及软件测量计算确定人工晶状体型号及放置轴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术中将人工晶状体准确放置于目标位置。主要随访指标为患者的自觉症状、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总合散光、角膜散光、人工晶状体柱镜轴位。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复视及视疲劳症状较术前均有所改善,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随访13.4个月,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为0.65±0.25,最佳矫正视力为0.69±0.22,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为0.73±0.29,最佳矫正视力为0.86±0.30,末次随访时总合散光为(0.64±0.81)D,与预计残余散光(0.19±0.13)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人工晶状体旋转(8.4±7.4)°。结论 Toric人工晶状体能有效地矫正散光,在囊袋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角膜地形图评价LASIK治疗-2.0D以上散光疗效的准确性.方法 对25例(36只眼)散光度在-2.0D以上的近视散光患者于LASIK手术前后行角膜地形图和主觉验光检查,并将主觉验光测得的散光值换算成角膜平面的散光值,随访6月以上,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测得的角膜散光的改变情况以及主觉验光所得的散光改变.结果 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地形图散光大小分别为(-2.29±0.61)D和(-1.91±0.68)D,主觉验光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分别为(-2.22±0.61)D和(-0.46±0.43)D,两者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地形图散光轴位改变(3.19±3.04)度,手术前后显性散光轴位改变(29.61±29.49)度;术前角膜地形图散光和术前显然验光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轴位平均差异为(6.53±14.19)度,而术后角膜地形图散光和术后显然验光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角膜地形图测量术前-2.0D以上散光与主觉验光结果基本一致,但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往往高估术后的散光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