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及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对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60例未接受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和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共治疗12周。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波动情况,观察BMI、FPG、HbA1c及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两组血糖控制均改善,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日内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次数(N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1.0)vs(4.1±1.9)mmol/L;(1.4±1.4)vs(2.6±1.5)次/d;(1.30±0.65)vs(2.60±0.90)mmol/L,P<0.05]。两组治疗后FPG及HbA1c均降低[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5±2.1)vs(6.2±1.3)mmol/L,(8.7±1.2)%vs(6.3±1.1)%;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4±1.8)vs(6.1±1.4)mmol/L,(8.9±1.4)%vs(6.5±1.2)%](P均<0.01);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BMI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2±2.4)vs(25.5±2.7)kg/m2](P<0.05)。结论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血糖波动,在血糖控制稳定性方面优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5)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CGMS)在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T2DM)血糖异常波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老年T2DM血糖异常波动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指法测血糖,而实验组采用CGMS,然后根据相应监测结果分别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异常波动的控制效果,并监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餐后2 h血糖(2 h PG)、平均血糖水平(MB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BG、Hb A1c、2 h PBG、MBG、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标准差(SD)、日间平均血糖异常波动幅度(MAGE)等指标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在FBG、Hb A1c、2 h PG、MBG、AUC、SD、MAGE等指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GMS较常规血糖监测在改善老年T2DM血糖异常波动治疗中效果更加显著,且安全性高,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沙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初诊2型糖尿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给予沙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空腹血糖( FPG)、治疗后空腹胰岛素( FINS)、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三餐后2 h血糖,计算胰岛细胞功能指数( HOMA-β)。结果治疗后两组FPG、HbA1c、三餐后2 h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OMA-β明显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三餐后2 h血糖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沙格列汀能有效控制血糖,同时改善胰岛功能,减轻餐后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取住院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传统动态血糖监测(传统组,n=61)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实时组,n=61).进行72 h持续血糖监测,安装当天为设备调试日(d0),其后第1天(d1)和第2天(d2)为观察时限.传统组每日3次根据指尖末梢血糖调整血糖;实时组每日3次根据实时显示血糖曲线,调整降糖,并设定高低血糖报警界限.统计分析组内(d1和d2)和组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低血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组内比较:实时组d1与d2的MAGE、MBG、SDBG、LAGE分别为(5.3±3.2)比(4.2±2.1)、(8.6±1.7)比(8.2±1.5)、(2.1±0.9)比(1.8±0.7)、(8.6±3.3)比(7.5±2.8)mmol/L(F=9.797、5.852、20.625、11.057,均P<0.05),低血糖持续时间为40(32.5 ~135) min比25(15 ~ 40) min(Z=2.456,P<0.05).传统组d1与d2的MAGE、MBG、LAG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9、0.246、0.635,均P>0.05);SDBG为(2.4±1.1)比(2.2±1.0) mmol/L(F=5.615,P<0.05).(2)组间比较:实时组和传统组d1、d2MAGE、LAGE差值之间的比较分别为0.7(-0.3 ~2.0)比0(-1.0~1.5)、0.9(-0.7~2.1)比0.1(-2.5 ~1.9)(Z值分别为2.002、2.023,均P<0.05);组间MODD比较1.8(1.3 ~2.6)比2.1(1.4~2.9) mmol/L(Z=1.572,P>0.05).结论 依据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策略,能减少血糖波动,使血糖更稳、更快达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该中心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标记为实验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检测系统(CGMS)显示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结果 CGMS显示,实验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及标准差、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MS显示,平均血糖水平与HBAIC呈正相关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差与HBAIC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有助于准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的波动变化,其显示的日内及日间的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可以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该中心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标记为实验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检测系统(CGMS)显示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结果 CGMS显示,实验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及标准差、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MS显示,平均血糖水平与HBAIC呈正相关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差与HBAIC不存在相关性。结论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有助于准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的波动变化,其显示的日内及日间的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可以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果糖及木糖醇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稳定期T2DM患者22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在第1、2、3天9:00~11:00分别匀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0ml、5% 果糖注射液200ml或10%木糖醇注射液100ml.同时用CGMS监测血糖的动态变化,比较血糖波动情况.结果 生理盐水组、果糖组及木糖醇组的血糖最高值分别为(10.47±2.45)mmol/L、(9.74±2.03)mmol/L和(10.06±1.49)mmol/L、血糖最低值分别为(5.26±1.69)mmol/L、(5.75±1.73)mmol/L和(5.55±1.40)mmol/L、波动最大幅度分别为(5.22±2.36)mmol/L、(3.98±2.57)mmol/L和(4.51±2.10)mmol/L、血糖标准差为别为(1.66±0.62)、(1.48±0.66)和(1.59±0.60),血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429.16±340.79)mmol·min·L-1,(1410.82±290.47)mmol·min·L-1和(1449.25±192.28)mmol·min·L-1.三组间血糖最高值、最低值、波动最大幅度、标准差及血糖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短期静滴果糖及木糖醇注射液对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 88例受试者分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组38例,T2DM无颈动脉硬化(NCAC)组35例和正常对照(NC)组15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波动系数(BGF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C组BGFC、MAGE及HOMA-IR明显高于NCAC组(P均<0.05);CAC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BGFC 、MAGE及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2、0.360、0.336,P均 <0.05);CAC组BGFC、MAGE与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1、0.362,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相关,血糖波动可能促进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63例初诊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利拉鲁肽组,31例)和NPH联合二甲双胍组(NPH组,32例),治疗12周.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波动情况、血脂及体质指数(BMI)等的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12周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MBG)均较基线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夜间(20:00至次日6:00)血糖≤3.0 mmol/L时间百分比(TPG≤3.0 mmol/L)、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低于NPH组(t=2.773、3.250、2.870、2.721、4.955、2.686、2.152、2.310、2.342、2.048,P均<0.05),利拉鲁肽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NPH组(x2=4.14,P<0.05).研究表明利拉鲁肽与NPH联合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控制初诊T2DM患者血糖,而利拉鲁肽能够明显减少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降低体重、收缩压、血脂. 相似文献
12.
血糖波动和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传统观点认为,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1〕。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强化降糖治疗不但不能使糖尿病患者受益反而可能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2〕。尤其是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机体耐受力和血糖调节能力均有限,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血糖波动,如治疗不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动情况进行监测,探讨患者血 相似文献
13.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 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结果 显示,夜间低血糖多发生在22:00~2:00,与平均血糖及晚餐后3 h血糖负相关,晚餐后3 h血糖4.7 mmoL/L时发生夜间低血糖几率达50%. 相似文献
14.
16.
动态监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动态监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 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0 例新诊断、未经干预治疗的T2DM患者进行连续71(43~90)小时的血糖监测。 结果 CGMS所测的血糖值与血浆血糖值及指端血糖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92, r=0.93, P均<0.001)。患者一天中血糖较高的时间段为早餐后2 h及中、晚餐后3 h。6 am~< 11 am是血糖高峰最集中(52.5%)的时间段,而62.5%的血糖低谷值出现在1 am~ <6 am。血糖>7 8 及11.1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6(37~100)%和62(8~100)%。血糖>7.8 及11.1 mmol/L的时间百分比与HbA1c(9.8%±1.9%)均呈显著正相关(r=0.74, r=0.76,P均<0 001)。 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应用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ADs)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糖波动的变化. 方法 40例T2DM患者(HbA1 c>7.0%)在胰岛素联用OADs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血糖波动的变化. 结果 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后,HbA1c[(8.21±2.65)% vs(7.16±0.8)%]、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3.98±0.52) vs(1.52±0.27) 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1.29±0.34)vs(0.45±0.13) mmol/L]下降(P<0.05);FC-P[(1.16±0.75) vs(2.87±1.02)ng/ml]、2 hC-P[(2.28±1.23)vs(4.16±0.98) ng/ml]及HOMA-β[(3.6±0.7)vs(4.8±0.9)]升高(P<0.05). 结论 对于胰岛素联合OADs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可有效降糖、平稳降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动态血糖监测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8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每例记录48-72 h,共计完整记录220 d。以睡前血糖≤4.4 mmol/L,≤5.0 mmoL/L,≤5.6 mmol/L,≤6.1 mmol/L,≤6.7 mmol/L,≤7.2 mmol/L,评估这些患者的夜间低血糖(《2.8 mmol/L)的发生情况。26例患者39夜发生夜间低血糖,他们的睡前血糖为(4.4±2.6)mmol/L(2.2-12.6 mmoL/L)。在睡前血糖≤6.7 mmol/L时ROC曲线下面积达最大值(0.359±0.046),其阳性预测值25.0%,阴性预测值91.7%。CGMS是诊断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目前糖尿病(DM)患者约有4 000万,其中绝大部分为2型DM(T2DM)〔1〕。英国前瞻性研究(UKPDS)结果表明:严格控制血糖可明显减少或延缓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方法,通过探头检测细胞间液中葡萄糖浓度,进而持续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其监测范围2.222 mmol/L能全面反映患者血糖水平的整体情况。与临床常用的指尖血糖相比,不仅能够全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波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准确评价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状况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目前糖尿病筛选、血糖控制、疗效评估的有效检测指标,但其能否真实、全面地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