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起搏器,植入导线通常都是经上腔静脉途径。如导线无法到达上腔静脉,选择开胸途径植入心外膜电极是一种选择,但患者往往不愿接受开胸手术。此时,经股静脉或髂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是一种有效的备选方法。笔者在新加坡学习期间,见证经髂静脉途径植入ICD和起搏器各1例。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SCD)愈发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分为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无论器械本身还是相关临床研究近年都得到了长足进展。ICD对SCD的预防包括二级和一级预防,符合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腋静脉穿刺植入与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538例具有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对比分析两种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对同期入院因起搏器囊袋感染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的47例患者和81例起搏器升级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比不同植入途径心内膜电极导线拔除成功率和增加心内膜电极导线的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5%(268/272) vs.98.9%(263/266),P>0.05; 13.2%(36/272) vs.13.9% (37/266),P>0.05].其中,对照组发生锁骨下静脉挤压综合征1例,气胸5例,实验组无一例发生气胸和锁骨下静脉挤压综合征.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的拔除成功率及新增电极导线的植入成功率均高于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17/18)vs.86.2%(25/29),P<0.05;97.2%(35/36)vs.88.9%(40/45),P<0.05].结论 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安全可行,并为可能的电极导线拔除和起搏器升级增加心内膜电极导线预留更大的解剖空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手段。尽管电极导线设计在不断创新,功能逐渐完善,但静脉植入电极导线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相关并发症,三尖瓣病变有时使得电极导线难以植入,而植入的电极导线亦会发生断裂、脱位和穿孔。需要拔除或导线故障需要更换时往往带来额外风险,甚至导致死亡。全皮下植入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支持的ICD适应证患者,其安全有效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起搏除颤导线故障病例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62例在我院新植入ICD导线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所有导线植入均以锁骨下静脉作为入路。随访中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异常考虑导线故障:(1)起搏阻抗永久性或间歇性〉2000n或〈250Q;(2)除颤高压阻抗〉200n;(3)心内电图证实除颤导线感知非生理性高频噪声导致误放电。结果中位数随访时间28(10~46)个月,4例患者(6.5%)诊断ICD导线故障,导线寿命18~38个月;临床均以ICD误放电至医院就诊,同时程控发现ICD导线起搏阻抗异常。其中1例患者放电前闻及ICD导线阻抗报警,4例患者均重新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结论ICD导线故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ICD导线阻抗报警功能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导线故障。如程控发现仅仅除颤导线起搏阻抗异常,植入新的起搏感知导线可以作为首选的故障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2):153-153
静脉ICD系统植入技术简单,治疗效果可靠。但植入技术有创,使植入术中可能发生气胸、血胸、心肌穿孔等合并症。而且静脉除颤电极导线需在体内多年不停止地工作和损耗,故除颤电极导线存在着术后断裂、感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术中和术后除颤电极导线相关的问题,皮下ICD技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我院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进行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的初步经验。方法入选我院近3年因严重心力衰竭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ICD常规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入选患者22例,其中单腔ICD15台,双腔ICD7台。22例患者随访时间3~28个月。记录ICD治疗事件21次,包括12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和9次放电,只有1次ATP治疗患者具自觉症状。其中正确治疗(appropriate therapy)11次(52%)包括8次ATP治疗和3次放电,误治疗(inappropriate therapy)10次(48%)。发生误治疗患者均为植入单腔ICD。结论ICD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心力衰竭SCD的一级预防,ICD误治疗事件是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合理的ATP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SCD)的直接原因大多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尤其合并左心室功能减退的心力衰竭时,SC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同时具有电击复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功能,国外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ICD能够显著降低SCD的发生。我院联合浙江医院自2003年以来用ICD治疗此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心脏永久起搏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搏器的电极导线植入是心脏起搏器手术的关键步骤。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目前最为常用。但近年来有关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并发症报道(如气胸、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等)日渐增多,故有必要开展新的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而腋静脉起始于第一肋外缘,因此起搏电极导管不受锁骨和第一肋夹角及肌肉韧带的挤压,故经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再次受到重视。虽然经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导线早在1987年即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静脉拔除心内膜导线发展简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心内植入型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起搏器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植入量日益增加,相关的临床问题也随之增多,例如CIED的感染、导线故障、静脉血栓形成等。特别是感染,  相似文献   

11.
2013年的指南[1]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SCD)-级预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强调了2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0.35、急性心肌梗死40d以后.然而,心肌梗死40d后究竟哪个时期植入ICD效益最佳,目前尚缺乏足够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围绕心肌梗死后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最佳时机和ICD对心肌梗死后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和增加非心律失常性死亡率的双重作用的可能机制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有研究观察到不适当ICD电击和不适时间植入ICD都可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死亡率[2-3].本文就近年有关心肌梗死后SCD一级预防植入ICD最佳时机研究资料和观点进行梳理和讨论,希望临床医师在指南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造影指导下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方法。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共145例患者采用造影指导下穿刺腋静脉植入电极导线。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记录腋静脉影像,以此为指导,行腋静脉穿刺。结果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成功率为91.6%,穿刺成功组与穿刺不成功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0.7%)患者出现气胸,1例(0.7%)因误穿腋动脉并插入扩张管及外鞘导致皮下广泛出血,无电极导线磨损、断裂。结论造影指导下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安全、有效,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总结15倒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15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1.7岁。患者植入ICD适应证为:心室颤动(室颤)8倒,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7倒。所有患者均有院外晕厥史。ICD均为非开胸经静脉单导线系统,其中Medtronic 7219C型2例,7220C型3倒。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除颤器外壳本身。CPI Ventak PR×Ⅱ10例,除颤电流由右心室远端线圈状电极至近端线圈状电极。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了经静脉单导线ICD。平均除颤阐值为12.8J(5~15J)。R渡高度为9.9mV(3.7~14.6mV).电极导线插入途径14例经左锁骨下静脉,1例经右头静脉到右心室。1CD埋于患者晌前壁肌肉下(11例)或皮下(4例)囊袋,2例发生囊袋血肿,经挤压排出血块、局部压迫纠正。平均随访76个月(0.5~18个月),有3例患者发生了室速,由ICD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转复终止。1例室颤经高能量除颤终止。结论: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ICD是一种操作简单、陈颤效果满意的植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 ,6 7岁。因发作性晕厥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术后 3年 ,ICD连续放电 6次 ,心悸伴头晕来我院就诊。  患者 4年前 ,因反复晕厥 ,在我院住院治疗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阵发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阵发心房颤动 (房颤 )。于 1999年 1月行ICD植入术 ,经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Medtronic公司的Transveive 6 936心室电极导线 ,Medtronic公司的MicrojewelTM72 2 3cxICD (图 1)。术后随访 3年 ,按照设置的ICD诊断治疗程序 ,ICD工作正常 ,术后 1年曾有过一次因房颤的误放电 ,经过设置稳定性参数 ,未再发生相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心脏性猝死(SCD)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其预防治疗的有效手段,成为SCDⅠ级预防和Ⅱ级预防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ICD在临床应用取得了不少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在此对其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6.
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均是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且多发生在院外,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识别并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已成为临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已成为SCD一二级预防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够迅速、有效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个心脏性猝死(SCD)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多中心试验中ICD被证明是惟一可靠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方法(AHA、ACC、ESC2006心脏性猝死指南)。但是ICD至今未能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被广泛使用。主要原因除了有实践经验的医生和医院数目有限、患者及其家庭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不愿在体内植入异物、ICD放电时常引起的疼痛和患者的恐惧心理等以外,ICD器械的昂贵可能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正确放电能拯救患者生命,但发放不恰当及不必要放电也会降低患者的临床获益,甚至增加死亡风险.ICD导线绝缘层破损或导线断裂是起搏系统自身障碍的常见原因,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严重时出现电风暴而危及生命.本文介绍1例植入ICD患者,ICD自带的家庭监测(Home Monitoring)功能早期发现和识别除颤导线绝缘层破坏,避免引起恶性临床事件.  相似文献   

19.
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S-ICD)技术是预防心源性猝死(SCD)的新尝试,避免了传统静脉ICD的导线并发症,适用于导线并发症发生率高、无起搏指征、预期生存时间长的年轻患者。众多临床研究证实了S-ICD在治疗SCD中的有效性、安全性。S-ICD系统主要由脉冲发生器、皮下电极、体外程控仪构成。S-ICD存在延迟放电、不恰当放电、高能放电、无起搏功能、兼容性等尚存争议的问题。S-ICD在一定适应证范围内有潜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王军  姚远  李天发 《山东医药》2010,50(24):88-89
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替代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116例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分为锁骨下静脉组和腋静脉组,观察两种手术径路植入起搏器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参数、手术并发症。结果腋静脉组除X线曝光时间较长外(P〈0.05),手术时间、电极参数和严重并发症等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腋静脉途径能避免锁骨挤压综合征发生,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